(12)[转载][转载]史海钩沉(21):黄帝故都“天鼋神都”在陕北靖边找到了!
原文地址:[转载]史海钩沉(21):黄帝故都“天鼋神都”在陕北靖边找到了!作者:焦点访谈V010特辑 黄帝故都"天鼋神都"在陕北靖边找到了!作者:姬英明自中原历朝最弱、疆域面积最小的宋朝自公元960年建立始,直到1279年末代皇帝赵昺被追杀跳海殉国为止,宋朝苟延残喘了将近320年。而正是随着北宋、南宋政治核心的东移、南迁,3000年来,中原王朝首次失去了对黄河弓背的古河南一带——即陕北一带的控制权!从此,陕北这块育养壮大了华黄和华夏文明之地,除了被一些吹牛逼“还我河山”壮胆的“边塞诗人”提起外,陕北这块曾经的“炎黄老祖宗故里”、“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也逐渐被忘记、丢失…要知道,陕北这块“北周”之地,可正是宋太祖赵匡胤起家立国的地方,自中原有周朝历史记录的3000年来,还是第一次丢失这一带——丢失给了西夏国、辽朝和后来的金朝!也包括黄河以北今天一直到北京、天津的所有地区——即“幽云十六州”!…而今陕北榆林地区,已陆续发现仰韶类文化遗址70处之多,龙山类文化遗址678处之多,且多是如“石峁遗址”、“皇华城遗址”、“新华遗址”、“阳周故城”等特大型遗址。《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遵旨。探源第一期走进中华文明的肇启源头,“大地湾遗址”和“女娲洞”一带。第二期探源走进了史册《国语》所载的神农炎帝诞生地,宝鸡姜水至“水沟遗址”一带。第三期探源走进了炎帝族的生活中心、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带,灵宝北阳平遗址一带。第四期探源走进了距今4300多年的东方最大古城神木石峁遗址一带。这一路四期的探源之旅,旨在探源古史册中所记载的“黄帝族”生活的“昆仑墟”、“天鼋神都”和“皇华城”等存在的地址中华文明的兴起发源地究竟在何处?!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究竟葬于何处?!两千多年来争论不休!随着现代考古特别是近10几年的田野考古工作的广泛、深入推进,世界最大的纪年史前巨城“石峁古城遗址”面世,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陕北石昴这片古老的黄土。也许“炎黄子孙”苦苦寻找了2000多年的“黄帝城”将“水落石出”!当学者一行,来到陕北靖边县无定河第一支流“芦河”边杨桥畔的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阳周故城”,和《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黄帝冢”遗址,以及龙州镇古碑及民间传说的颛顼帝“皇华城”和轩辕黄帝父母的“少典附宝冢”,以及为祭祀轩辕黄帝而建的“汉武帝龙城”,和范仲淹守边的“南夏州城”遗址等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调研。这些有巨大文化价值的遗址古城,都神奇的聚集在以“轩辕黄帝冢”为核心的周边。专家勘察和调研上述遗址后,心情颇为激动,其中姬英明表示:自己作为姬轩辕黄帝一百八十三世孙,为寻找先祖的龙兴之地,可谓走遍全国各地,没想到在陕北的靖边县发现了与古籍和史料记载中颇为吻合的“天鼋神都”。再加上“阳周故城”“阳周塞司马”陶罐和“阳周候印”的出土,以及“奢延左尉”铜印,“官字”和“将字”瓦当,皇华城“原都”陶罐等各个时期从未断续的博物馆陈列文物,都无不证明着这里曾经是上古文明和北宋之前的文化、政治的核心要地。 史料记载:靖边县历代名称的变化:上古名“朔方白城”,颛顼时名“皇华城”,大禹时名“雍州原都”,魏秦时名“上郡阳周”,西汉时名“朔方郡或奢延城”,东汉时名“龙州”,五胡十六国时名“阐熙郡”,隋唐时名“夏州”,北宋时名“南夏州”,明朝时名“靖边道”,新中国之靖边县。据周史《国语·周语下》载伶州鸠答周景王问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量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是我姬氏传承人自姬不窋以来,都在寻找的“天鼋神都”。因为历史的变迁和地名的变更,我的祖上一直都没有找到“天鼋”和“析木”。我出山有十九年之多,基本上走遍过两次中国,比如有“昆仑山”和“黑水”,以及“丹霞地貌”的张掖一带,我多次去探寻过祖宗的发祥之地“天鼋神都”,结果是被误导了。世间之事,往往就是这样,只要你能持之以恒,一定会有回响的!这不,“天鼋神都”和“皇华城”都突然的就降临到我的眼前了!姬英明先生激动地说。姬英明还特别强调说:因为我们现在对周古文的理解有所失真,对古人起的古地名也有理解上的偏差,如果不去实地考察,绝对是得不到真正的有力证据。他也是在靖边一带的古遗址山峁上,看到坑坑峁峁、不高又不险的,如偌大龟背裂纹的丹霞地貌后,突然理解了伶州鸠答周景王的这一段“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天鼋”玄武也,“析”和昆仑“墟”的发音非常相似。故而联想到陕北对周景王所在的洛邑来说,是绝对的北地,故此伶州鸠有这么一说。中国文化上古就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地理划分。陕北一带从地理及地形上是“天鼋”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石峁遗址”在靖边县桥山“轩辕黄帝冢”之东,非常符合“天鼋及析木”之说。对于靖边县“轩辕黄帝冢”所在的方位,以及是否有确凿根据史书记载证据,这是一件关乎华人信仰的万钧之事!姬英明不但实地考察了,还非常谨慎地核对了相关史料和现代地震勘察报告等。关于黄帝安葬,最早出现在司马太史公《五帝本纪》曰:“黄帝崩,葬桥山”。《汉书·地理志》载:“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孝武本纪》载:“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曹魏《魏土地记》载:“阳周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从以上史籍纵观,轩辕黄帝安葬处地理位置是非常清楚的!那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人搞清楚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地名因改朝而变化的不知本然。还好,考古发现了“阳周故城”,这才有了确定“轩辕黄帝冢”的地理坐标。 以“阳周故城”为坐标,在东南四十里的靖边县高家沟镇王坟湾,县文化局赵世斌发现了呈“北斗七星”葬的七个大土峁,对村民俗称近30米高的“轩辕峁”,就此展开了谨慎的调查。先从史料记载、山形地理、文物遗址、方圆遗迹、水流样态和当地传说上整合资料,也得到了西北大学的一些专家学者认可。但轩辕黄帝是中华文明最神圣的先祖之一,不能以考古发掘来定论。于是在前年,北京地球物理勘探部门用现代地震勘查技术,来验证一下古史册方面的记载是否可靠。对“轩辕峁”进行的勘探结果表明:在近800米勘探地段,确实见到几处最有代表性的异常,可疑体1和2深度均在10-20米范围···3深层达到40米的疑似古文化遗址。从探测报告来看,“轩辕峁”下面有大型古墓葬无疑,也就是说真正的“轩辕黄帝冢”找到了! “至于近些年火热的黄帝陵或黄帝墓等说法,都是没有什么可靠史证和确切证据的“衣冠冢”,这在学界是不争的事实。而陕北是黄帝氏族活动的核心地域,这是史学和考古界公认的。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各地建陵庙祭拜,都是在证明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久远信仰的伟大民族!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真正的“轩辕黄帝冢”面世,对经受“丢失祖宗陵地”之痛的“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的广大人民来说,是无可比拟的“民族自信、历史自信”的良药。”姬英明先生激动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