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皇华馆,晚清时期的皇家招待所

上世纪50年代,太原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 抽的顺风烟,看的丁果仙,逛的海子边,赛过活神仙。听着都觉得那个年代,在太原海子边生活美滋滋儿的。

在海子边有这样一条街,虽然不足两百米,却见证了这座城市上千年的历史,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太原人的回忆,每当你路过这里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深深印记,它就是位于五一路西侧的 皇华馆,光听这名字,就觉得大有来头 。

皇华一词,出自《诗·小雅·鹿鸣之什》有“皇皇者华”之篇,意谓君遣使臣,以礼乐相送,表明远而有光华。在古代,皇上为了让自己的基业不朽,会专门派遣使者四处调查民情民意,了解民生疾苦和愿望。 皇华是为称颂使臣之词,皇华馆,也就是皇华使者所居之地,即主考、副主考的接待所。

展开剩余83%

▲《诗·小雅·鹿鸣之什》

皇华馆,坐落于太原市五一路与海子边之间,3层阁楼,在清末民初曾是科举时代主考、副主考接待所。清光绪年间设提督学政(别称学台),会同督抚主管全省的教育、科举考试等事务,其衙门就设在皇华馆。

1902年,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建议下,山西巡抚岑春煊将拟建中的山西大学堂与中西大学堂合并办理,开设中学和西学两个专斋,西斋就是借皇华馆学台衙门西院的皇华别墅组织教学的,直到1904年才迁入侯家巷新址,也就是今天的 山西大学前身。

资料图

民国时期,政府实行裁府留县,即设省、县两级建置,阳曲县衙驻皇华馆。1937年日军侵占太原,阳曲县政府移至河口镇,皇华馆改驻日伪阳曲县政权。直到1945年8月,民国山西省政府重返太原后,阳曲县政府才返回皇华馆。

资料图

3年多后,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接管小组跟随解放军入城,并在皇华馆接管了民国阳曲县政府。所以,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说皇华馆是太原的政治中心,一点也不为过。

解放后,皇华馆也从未冷清过,迅速成为太原的文化商业区。那时,海子边主要为裁剪衣服的地方,而皇华馆则是布料批发地,四周遍布各个纺织厂家的办事处。

倘若现在仍用皇华馆来称呼这座阁楼,已然过时。如今,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已将这片东接五一路、西接海子边、自东向西绵延二百余米的所有建筑,约定俗成般地统称为皇华馆,自然,这条绵延二百多米的小巷有了新名称—— 皇华馆街

因为街小,衙门和机构也密集,所以住在皇华馆的居民并不多。现在路北基本都盖成了宿舍楼,只有路南还保留着几幢老房子。

资料图

而今,这座已经褪去皇家色彩的阁楼,已经成了不少百姓的起居之所,灰色的建筑依旧弥漫着古香古色的气息,走进楼道,只见斑驳的墙壁上满是岁月的痕迹,四周安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伴随着吱吱的木板声,不由得会想起当年考官们阅卷,点评文章的画面……

静静倾听,是书页翻动的声音,穿过历史长河的隧道,在耳边响起。皇华馆昔日的荣光不再,留下的仅仅是墙角处寂寞的残影。昔日皇家使者坐堂的局面虽已不复,但终究,飞燕盘旋的民居,给后人平添无限缅怀。

文字:黄琳

摄影:范勇、刘瑞刚

摄像:范勇、刘瑞刚、曹雯雯

视频剪辑:曹雯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