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附子用量大小与少火壮火关系的一点思考:
有文章说,附子量小,为少火,能生气,能扶阳;附子量大,则为壮火,能食气,反伤阳。“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说,出自《内经》。引经据点,似有道理。
但是附子用量大小的问题,多少为大量?多少为小量?象药典里规定的1一3钱,即3克一9克。9克为大量吗?其实这也是要因人而异的。正如吃饭,有人一歺要吃一斤大米,一斤肥肉,也不觉得饱。如果一歺只给他二两米饭,也许他会饿死。有人一歺只吃了二两米饭,一两猪肉,也觉饱胀不适。有人喝两斤高粱,无动于衷;有人喝一两高粱,酩酊大醉。室内气温10度,放进一个火盆,顿觉满室温暖如春。室温O下20度,放进三个火盆,还是觉得寒气袭人。同样道理,对于只是轻微阳虚的人来说,一剂药,有三五克附子,也大起作用。但是如果对沉寒痼冷的人来说,日进三五十克,无异灯火尺冰,隔靴搔痒。此时必须一二百克乃至更多,才能生效。
所以不少医家,附子经常有用到一百两百克的,未必就是大量,未必就成了食气的壮火。学者不能东施效颦,盲目仿效。
所以同样的用量,对于不同的个体,有人已经属于大量,有人则还嫌量太小。这才是中医思想的灵魂,才是爱音斯坦的“相对论”思想。
所以关于少火壮火的问题,跟用量並无正比例关系。对阳旺体质,一克附子,也是壮火,也能伤人。27年前,我哥得昏迷的急症。苏醒后,不能坐起。稍坐起即昏不知人。试投一克附子末,服后更觉不适。说明药不对证,一克也不能用。
十年前,我一同学,呕吐反胃,一次用一二百克附子,无动于衷,仍不时呕吐。最后用500克附子,半斤干姜,用大锅煎煮,浓缩成一碗,浩荡饮下,大觉快适。丝毫无损,竟然不吐。
所以何用量为少火?何用量为壮火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黄河决堤,必堵之以巨石;田埂漏水,小泥块足以塞之。“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用药之理,最忌拘执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