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茶类完备期及其之后
中国的书体经过了漫长的迭代创生,至汉朝时期,篆、隶、真、行、草皆以出现,实现了传统书体的彻底完备。所以经过了在三国时期的纷争中孕育的过程后便迎来了中国书法的巅峰时代 —— 东晋。蔡邕、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勿须多言的。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忽然发现在中国茶学的发展史上,随着作为活化石的普洱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被深度认知,或许意味着茶类品种的丰富性上也正在步入一个完备期。
就像书体完备之后书家开始在特定书体的变化与组合上穷尽尝试一样,茶类完备之后人们又会在哪里穷尽探索呢?
—— 品饮,一定是品饮。
如果说书体在汉代实现了完备之后,三国时期的战火只能是推迟了中国书法巅峰期的到来的话,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代太平盛世之际茶类实现了完备,其巅峰时代也很可能将接踵而至!而且这个巅峰也一定是呈现在品饮阶段。
原因很简单,虽然书体的发展由篆变隶,再由隶而正,遵循着追求书写性的原则一路而来,但当五体完备后其间只有结体风格差异,而不存在高下之别。有的只是哪位书家能够把某种书体呈现到某种极致而已。
同样,茶类完备后,最终也只是风味差异,而不会有什么高低之判。有的也只是哪款茶被呈现到了极致,带给了品饮者一种怎样的极致体验。
说白了,就是八大菜系完备后各家都有各家拿手的好菜一样,—— 就看谁能把哪道菜做得更好吃了!
但,—— 你得会吃。
首先厨子得做得好,这是呈现;你还得能吃出好来,这是体验。
大家公认王羲之把章草、行楷发挥到了极致,—— 这里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当时的人们一定要懂得欣赏,—— 幸而这个前提是满足的。
而茶就不同了,—— 我这么说你别不高兴啊,—— 真的有太多人不会品茶了。说好听点儿,他们只是在喝。
不夸张的讲,对于美食,大部分人也只是在吃,而谈不上享受 … …
吃喝,只能算是动物本能,就像单纯的书写记事也只是一种实用功能而已。不过一旦上升到审美层面,那一切可就大不一样啦!甚至于可能“面目全非” … …
扔给你一幅怀素的《自叙帖》,马路上能认出俩三字的人凤毛麟角,记事与信息传递的功能几乎就没有了。如果进食只是为了果腹充饥,那一四两的河螃蟹您跟这儿抠饬嗦溜半个钟头,—— 显然你是不饿的。
但,这就是一个事物完备后必然的发展方向 —— 审美。摆脱了实用价值的审美,—— 不,超越了实用价值的审美。
而茶,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它并非是倚仗实用价值而存在的。除一些特定地区的族群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不喝茶其实影响不到正常生活。就算如此,茶也一直在继续着它的演进。
茶很特别,天生就是为了呈现某种味觉体验而存在的,而在其物质基础完备之后就注定要专注于如何呈现与体验了,而这也是人们对茶终极诉求的最终体现。
中国茶学的下一个巅峰,—— 或许也是最高的那个,—— 注定将在这个开汤品鉴阶段产生。而它具体能呈现到多高,人们能体验到多深,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今天有点儿车轱辘话,总而言之:茶类似乎已经进入完备期,那接下来人们就必将展开对其品饮价值的追求了,—— 以汤感体验为目的的开汤品鉴过程,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