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审评品鉴,落喉之别
昨天又有人问我关于审评与品鉴的区别,之前已经说过很多了,可以往前翻翻。同时我又忽然想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那口茶汤落喉与否。在此分享。
我知道很多资深前辈审评过程中,茶汤是不落喉的,用他们的话说:
“漱漱口算了……”
也的确,那几十上百款的茶样,审评方式的浓度又那么高,单口的剂量再小也经不住积少成多啊,都喝进肚里谁受得了!
那么这种不落喉单纯依赖口腔的感知方式能否充分评价茶品呢?——可以的,至少在审评所关注的那些因素中是完全可以的。
首先审评分“干评”与“湿评”两部分,“干评”主要是针对干茶外形的评价,包括形状、色泽、匀度、净度,这些都涉及不到入口,故在此展开。
“湿评”可以看作是针对茶内质的评价,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而其中只有滋味一项是需要入口感知的,去感受茶汤的苦涩、浓淡、薄厚等。而对此的感知单纯口腔就足矣了,的确无需落喉。所以很多依靠审评方式的斗茶大赛,往往要备上“吐茶桶”以供审评老师们“漱口”之后,吐茶之用。
但再说到“品鉴”,那口茶汤则是一定要落喉的……
原因如下:
首先,一般认为香气是无需将茶汤喝到嘴里就可以用鼻子嗅到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有些食物“闻着臭,吃着香”呢?为什么很多人对普洱的“易武臭”和岩茶的“陈年臭”甘之若饴?如此的矛盾与反差,是不入口断难知晓的。这还涉及到嗅觉系统的运行机制,太专业了,留在我的品鉴课里再详细解读吧。
当然,审评中的香主要指的是“叶底香”,所谓的“热嗅”、“温嗅”、“冷香”,嗅的是叶底。而品鉴的香则更多是针对茶汤的。
其次,品鉴体验中所非常在意的“体感”,是非落喉不足以充分感受的,包括热感、力量感。其实这二者都是相关物质被肠胃的毛细血管吸收后的体感反应,而单纯依靠口腔的吸收,一定不会太充分。所以一口茶汤不落喉,体感便难以充分呈现。
还有,一口茶汤不落喉,那回甘与喉韵么,……就别想了。
茶就这么耿直,——你不把我喝到肚子里,那有些东西我就不告诉你!
最后,汤感体验作为一个完整的“线性过程”,一口极致的茶汤入口却不落喉,会让你陡然而生一种断落感,如策马奔驰却忽坠悬崖,如组队副本却忽然断了wifi,如花前月下你妈却喊你赶紧回家写作业,——很反人性的……
所以,品鉴,茶汤一定是要落喉的。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那口茶……
当然,您泡的那道茶也要值得落喉才行啊~~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