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意念

很多人天天讲用意不用力,似乎意是了不起的东西,可以替代力解决身体对抗的问题。我的师爷不空谈意和气,他认为意就是人的思想意识,他只讲如何练拳,讲每个动作和式子的目的意义,讲如何待人接物——意都在这些日常生活和练拳用拳中。

为什么师爷不讲意?因为担心传人重意不重技、重意不重艺,李书文曾自豪地说:“爷们有艺”,走到哪说话都有底气,走到哪都有饭吃,都被人尊重,不是因为他修行的如老僧、老道,而是因为他有一身好武艺。

先罗嗦这一些,目的是提醒读者:即使读了我讲的意,也要明白不要去重意而偏艺,重意而偏力,重意而偏技。

陈鑫先生认为“心之所发谓之意”。心里发的都是意,比如意思、意念、意志、意向、情意、信念……人们也把心与意联用,叫作心意。

世上所有的修行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摆脱精神痛苦,达到精神自由,得到精神愉悦。

三教都认为要达到这种精神自由要“知止”,合理的欲望或者无欲,甚至要“忘我”、“无我”。要做到这些,各家有各家的法门和修炼方法,实际上是殊途同归。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必须做到心与意合,因为有了信念,要让信念笃实,时时不离,必须心与意合——心如何想,志向是什么,意就专注志向,不三心二意,不心猿意马,不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很多人以为心与意合很简单,其实最难,我举个例子:戒酒、戒烟的人最有经验,心里发誓要戒,可到时候又矛盾了,最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破了戒。或者立志每天早起跑步,到早晨又不想起了。如此种种,都是心意不合。所有修行都要磨炼意志,这就是练意。志是意的一种,是“心之所向,心之所之”。

儒家练意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的。首先确立信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等,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然后去学习和实践。知道是非就是个长期学习的过程,通过六艺的学习,通过言传身教,通过处理日常事务的指导和点评等……还有一个顺序,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其中格物致知最重要,知至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心有一套规矩,比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不谈怪力乱神,非礼不听、不视、不谈等,至于不仁不义就更不用提了。平时的孝、悌、俭、安贫等都是正心修行。诚意就是不自欺。很多人以为不自欺很容易,有时候是不自觉地自欺,比如心理冲突最后向欲望投降时会骗自己“就这一次”,或者“这么做也不要紧”,这就是自欺。诚就是对信念的忠诚不二,就是意笃。要做到不自欺要时时反省,经常对照信念检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正确就鼓励自己,错了就批评自己,用内疚和惭愧惩罚自己。正心是不欺人,不欺人不只是不欺负人,还有不骗人,善待人等,总之有一套做人的标准。

太极拳的学习可以借鉴儒家修行,不要照搬道家,可以借鉴道家合理的部分。太极拳是最好的格物,通过习练可以明理、可以见性。如何做到知止?知至,获得了知识,并且多到了极致,就知止了。动作熟练到了不思而得,不免而中就知止了。知止神至,那就是用神了,所谓神打是指用神指挥力打,而不是用神去打。所以,要多学拳理,多练拳法。

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都讲究静。道家认为“归根曰静”,静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和起源。儒家也要静,静而思虑清纯,方有所得。佛家也讲究静。各家求静的法门也不同,但也是殊途同归。

太极拳也用静来练意,所以要求轻练、慢练,就是不急,就是沉着,就是从容,就是去躁。心静了,恬淡了,欲望就淡了,意就诚了,心意就容易合了。

太极拳用一气求静。完整一气,动作不二,这就是要专注,用一念代万念,先练专注一方,能专才能虚,虚时就是用神了。先练一,再练无。所以练拳的时候除了慢、轻,还要专心。儒家说知止“止于至善”,练太极拳把意念专注在动作的准确上、动作的目的和意义上、规矩的养成和实现上,从而克服走神,克服杂念。

一念代万念可能有人知道,而正念代杂念可能有少数人知道,多数人可能不知道。正念就相当于庄稼,杂念就相当于草,有了庄稼,草就少。

杂念也并不一定是多,少同样可怕,比如邪念。这时候不是一念代万念就能解决的,如果一个邪念代替了一万个善念,那就麻烦了。宁肯用一万个善念代替一个邪念。因此,意念不仅仅是个数量问题,更是个质量问题。如果思绪纷纷,全是善念,恭喜,离修成正果不远了。如果没有杂念,一心做某件坏事,警惕,离万劫不复不远了。因此,意诚是必须以心正为前提的。天天虚啊空啊的,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是修不成任何东西的,道空而不空,虚而不虚,其中有精,精中有真,真中有信。虚中有非常实的东西,这种实质性的东西摸不到,但能感觉到,即使内敛也能感觉到。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道家说的“自胜者强”,它不是较力时用的,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气势,是一种感染力,是一种令人心服的信念、意志。有的人误解了,让这东西去跟人家的力比试,那真是愚蠢至极!而这种蠢人还不在少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