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条辨》精义撮要

《寒温条辨》乃清代杨璿所撰。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 9 8 6年整理成《伤寒温疫条辨》出版。是书主要内容, 强调温病与伤寒应划分为两门, 并从发病根源、脉证、治法, 条分缕析, 计92 条,自裁治温15 方。杨氏在温病(温疫) 学术思想上, 发前人所未发, 影响深远, 实用价值颇高。现将是书的精微奥义举要如下。
一、寒温对举,演绎根源证治
杨氏认为, 自晋·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始, 千余年来,温病与伤寒遂混淆不清, “ 以致无人不以温病为伤寒, 无人不以伤寒方治温病” , 而贻害无穷。于是探本溯源,取《灵》《素》及仲景之精微, 采辑刘河间《直格》、王安道《溯徊》、吴又可《温疫论》之华粹,参合自己阅识,对温病与伤寒的病因、病机、脉证、治法, 逐一对举辨析, 归纳阐述。
约其要为: 病因辨。伤寒得夭地之常气, 温病得夭地之杂气。“ 常气者,风寒暑湿燥火, 天地四时旬行之六气也; 杂气者,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 天地间另为一种, 偶荒早撩疵病烟瘴之毒气也。”常气致病, 感而即发; 杂气致病, 先伏而后行, 郁久而发。这种病因学观点, 较之现代医学, 颇为相似。
病机辨。杨氏认为, 伤寒之邪, 风寒外感,始太阳者十八九; 温病之邪,初起阳明者八九。故伤寒发病, 由外之内, “ 自气分而传入血发” 。温病发病, 自里达外, “ 由血分而发出气分” 。病情发展,其传变过程, 杨氏认为, 伤寒“ 自表传里, 故多循序而传, 而合病并病为极少” ; 温病“ 自里传表, 或饥饱劳碌, 或忧思之郁,触动其邪, 故暴发竞起, 而合病并病为极多” 。
证候辨。对早期辨证, 杨氏认为, “ 伤寒始病, 发热恶寒,一二日不作烦渴, 脉多浮紧,不传三阴, 脉不见沉” 。而“ 温病始病, 不恶寒而发热, 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 脉多洪滑, 甚则沉伏”。对病性的辨证, 杨氏认为, 伤寒太阳表证居多, 次第传经, 按六经辨证。温病发病, “ 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 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 即脉闭体厥, 从无阴证, 皆毒火也” 。对疑能重症的辨证, 杨氏认为, 伤寒起病, 或失治, 或误治,以致变证峰起,故多坏证。坏证属医源性疾病。温病初起, 清邪中上焦, 发为大头温、虾蟆温;浊邪中下焦, 发为绞肠温、软脚温;阴中于邪,发为瓜瓤温、疙瘩温。此六证是温病中之最重且凶者。从流行病学上, 杨氏首次提出“ 伤寒不传于人, 温病多传染于人”。在发病率方面, 杨氏自称“ 余自辛未历验, 今30余年, 伤寒仅四人, 温病不胜屈指” 。
治法辨。杨氏认为, 伤寒以发汗为先, 温病以清里为主。他多次强调,“温病虽有表证, 实无表邪, 断无正汗之理” 。这一观点, 杨氏之前尚无古人。对温病、伤寒, 总的治则, 杨氏概为“伤寒治法以发表为第一义” , “ 温病治法以逐秽为第一义” 。
二、集粹选得自裁治温十五方
《寒温条辨》中, 按症状标项进行辨证施治者, 约130 余种,其论、其方多援引前辈之说,惟经自己化裁创新的15 方, 充分体现独自的温病学思想, 既有特色, 又有较高实用价值。
现将15方特点总括如下: 忌用辛温发汗。杨氏指出: “温病若用辛温解表,是抱薪救火, 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杨氏多次强调温病表证无邪论, 其因盖在于此。对温病初起的表证,属于里证浮越于外的病理现象,只须用辛凉苦寒之药,“ 开导其里热, 里热除而表证自解” 。如神解散治温病初起,该方“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 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 。
15 方组方法则。一言以蔽之曰:升降、双解、清泻、逐秽。杨氏认为:“ 上焦如雾, 升而逐之, 兼以解毒; 中焦如沤, 疏而逐之, 兼以解毒; 下焦如读, 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这一总体治疗思想, 通过调理上中下三焦, 升清降浊, 表里分消, 必然起“ 逐秽” 之效。“ 温病非泻则清, 非清则泻”, 是1 5 方中又一总的指导思想。
15 方用药特点。杨氏自述升降数为15 方之总方, 他解释该方义曰:“ 是方以僵蚕为君, 蝉蜕为臣, 姜黄为佐, 大黄为使, 米酒为引, 蜂蜜为导, 六法备焉。” 又说: “ 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 姜黄、大黄, 降阴中之浊阴, 一升一降, 内外通和, 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15 方中凡用药共49 味, 其中僵蚕, 蝉蜕二药为各方所必用。之外,杨氏还极为推重米酒和蜂蜜, 他认为: 米酒性大热, 味辛苦而甘,上行头面, 下行足膝, 外周毛孔, 内通脏腑经络, 驱逐邪气,无处不到, 且能和血养气, 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 其性大凉, 主治丹毒斑疹, 腹内留热, 呕吐便秘, 欲其清热润燥,而散温毒。
故15 方皆以酒为引, 以蜜为导。剖析1 5方结构,除升降数为其主干外, 其余14 方,分别由三黄石羔汤、双解散、凉隔散、黄连解毒汤、承气汤、大柴胡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增损化裁而成。可谓善以古方治今病,堪称折旧凑新的巨匠巧手。
来源:四川中医 1994年第十期
(0)

相关推荐

  • 升降散为冶温、郁热之总方

    ​升降散为治温.郁热之总方 分类: 时方集粹 标签: 升降散 导读:升降散一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作者言其为治疗温.郁热之总方.我曾治疗经西医诊断为病毒性感冒而服用众多中西药物无效的发烧患儿 ...

  • 秋后防疫,不容小觑

    秋韵越来越显著了,随着气温下降,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日上升,预防病毒性疾患也是深秋以后需要注重的医事,特别是新冠疫情流行以来,防疫防病意识逐渐被重视.虽然历代医家对于防疫防病也多有论著,但是对于防疫 ...

  • 【陈潮祖:《寒温条辨》升降散】

    升降散(<寒温条辨>) [组成]蝉蜕3g 僵蚕(酒炒)6g 姜黄(去皮)9g 大黄12g [用法]共细末,病轻者分4次服,用黄酒一盅,蜂蜜15g :病重者分3次服,黄酒盅半,蜂蜜24g : ...

  • 《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清代瘟疫学家杨栗山代表作<伤寒瘟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的遣方用药的思想以及现代文献运用杨氏学术思想的用药辨治规律.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 ...

  • 《寒温条辨》之“升降散”,清温病表里三焦之热

    ☯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图片系转载,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升降散出自<寒温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为末,黄酒.蜂蜜调匀冷服. 升降散主要用于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证见憎寒壮热.头 ...

  • 李赛美运用经方寒温并用方辨治疑难杂病临床经验整理与探讨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初步总结及探讨李赛美教授运用经方寒温并用方辨治疑难杂病的临床经验,希望对当前临床运用寒温并用法治疗疑难疾病的研究以及为当前的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和总结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方法1研究对象 ...

  • 《伤寒瘟疫条辨》学术思想概要及治温十五方用药规律研究

    本文分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两个部分.理论研究主要用于<伤寒瘟疫条辨>学术思想概要研究,数据分析主要运用于<伤寒瘟疫条辨>治温十五方用药规律研究.目的:<伤寒瘟疫条辨> ...

  • 寒温并用

    第四呢,它可以补肺,肺病它通过培土可以生津,可以补肺. 它可以调和诸药,什么叫调和诸药?两个药用在一起会打架,甘草加进去就不打架了,它叫和事佬. 所以你看,有个病人呢,他就说医生,我吃凉的肚子痛,吃热 ...

  • 中医焦点的寒温之争,读过此文,可以休矣

    题目:寒温之争主因误读传统 作者:冯世纶 出自: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2月第34卷第2期第482-486页 摘要:文章分析了出现寒温之争的主要原因,认为其根源是经方(以<伤寒论>为代表) ...

  • 《湿热条辨》——苏叶黄连汤专门止呕一张小方

    组成:苏叶二.三分(1g)黄连三.四分(1.5g) [用法]两味煎汤,呷下即止(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湿,降逆止呕. [主治]湿热呕吐证.呕恶不止,昼夜不瘥,脘闷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或数 ...

  • 【《湿热条辨》条文46条及注解】精

    <湿热条辨>条文46条 <湿热条辨>一卷,薛雪撰温病著作,撰年不详.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江苏苏州吴县.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