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诞生全史——从自然方位到文化政区全面解读
东北是我国一个比较神奇的区域。
我们一说起东北,都会想起白山黑水,脑海浮现出那片山水环绕的林海雪原。
最重要的是,我们会不由自主说出黑、吉、辽三个地名,仿佛这三个地方是连成一块的。
这就是东北这个经济文化区,不同于其他地理方位区域的地方。
比如你说东南,说西北,说西南,绝对没有东北这么清晰的省份与区域认知。
这么神奇的东北,是怎么诞生的呢?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解读。
一、行政区划的东北
狭义的东北,就是指黑、吉、辽三省,这个东北就是行政区划上的东北。
政区上的东北
二、自然的东北
广义的东北,就是指长城之外,兴安岭之东,这样就把内蒙古东部包括进去了。蒙东地区包括现在的通辽、赤峰、呼伦贝尔、兴安盟、锡林郭勒盟。这些地方,在自然方面与东三省联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语言、经济等方面的联系,都属于同一个东北经济区范围。
自然意义上的东北地区(红线为界)
这种广义上的东北,就是不以人为划分政区界限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东北,可谓自然的东北。
三、历史的东北
“东北”这个词发源很早。
早在周代的《周礼·职方》就有言:“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医巫闾山是辽西的名山,说明周人就已经知晓辽西这块区域了,这也是周人眼中的东北。
《山海经》中也有“东北海之外……有肃慎氏之国”的记载。
肃慎是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不同于中原的农耕文化,东北的土著居民,以渔猎为生。肃慎,以及后来的室韦、靺鞨、女真、直到满清,其实都是东北的渔猎民族,而汉人的实际控制范围,大致就到今天的辽河平原区域。
明代的九边防线
明代就是这样的情况,在东北实行军事化的卫所制度,实际上对东北的控制还是薄弱的,最后满清兴起于此,最终成了大明的掘墓人。
真正让东北属于中国的,还是大清,因为东北是大清的龙兴之地,清政府不能不用心保护。
努尔哈赤像
早在清入关前的崇德七年(1642年),清太宗皇太极就曾说过 :“予赞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
东北海滨就是贝加尔湖畔,这是满洲的西界,西北海滨就是包括库页岛在内的日本海沿岸,这一片广大的区域,都在努尔哈赤的煊赫军功下,统一到满清之下,成为大清入关的雄厚资本。
渔猎民族
同时从皇太极的描述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出,这一片大地上,“不事耕种,渔猎为生”,迥异与定居农耕的中土文化。
清代的东北区域界限明朗起来,是在康熙朝。
康熙皇帝像
康熙二十八年,这时的清朝与沙俄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边界,因而它也成为了东北的最北端。南面以长城为限,西邻蒙古地区的车臣部 、锡林郭勒盟地界,东到鄂霍次克海、长白山,并与朝鲜相接,它包括了当时的盛京、吉林、黑龙江地区,以及蒙古的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直隶的承德地区。
这时候的东北,就是我们经常在清代地图中所见的东北了。
鸦片战争前的东北
鸦片战争前的东北三将军辖区
之后在沙俄的侵略下,东北丢失了一部分领土,成了晚清时候这个样子。
红色区域,为沙俄侵占区域
晚清的东北
清朝对东北这块满族发源的龙兴之地,实行与内陆十八省不同的管辖方式,设将军辖区管辖,刚开始是盛京将军,随后发现盛京偏南,管理黑龙江流域有点鞭长莫及,于是就设立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分辖东北之地。
晚清东三省
到了晚清时期,清政府不得不放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让内陆民众入关求生,并逐渐对东北的土地放垦,最终于1907年,裁撤东北三将军,设置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这也是东北三省的最初由来。
从民国到伪满政权,东北其实都被当成一个整体的区域进行管辖,不管是张作霖父子的奉系东北军,还是伪满国,都是在清末东三省的基础上,加上蒙东地区,甚至更向内蒙和华北区域扩张。
奉系军阀势力范围
伪满洲国区域
建国之后,恢复了东北三省的区划,建立黑吉辽三省,但是把蒙东地区划归了内蒙古自治区。虽然狭义的东北只有东三省,但是在很多国家政策方面,比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中,还是会将蒙东五盟市也在这个政策范围之内。
由此可知,东北之所以和东三省逐渐划上等号,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毕竟从清代到现在几百年,东北都是由三块组成的。东北地区也一直以一个独特的文化单元活动在历史舞台上,以至于人们说起东北,都会有一种直观的区域判断。而东北自然方面与蒙东地区不可分割,这就造成东北这个神奇的词汇,在经济和文化上,更接近于自然的东北,即包括蒙东地区的广义东北。
更多历史地理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