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流涎症医案一则
(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蔡苇叶,女,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1752573299@qq.com。
通讯作者:苏凯,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陈学忠老师运用此方治疗流涎症,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 流涎症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患者,周×,男,47岁,2020年11月16日初诊。
1月前,患者出现睡觉时口角流涎,量多,可浸湿整张枕巾,伴困倦嗜睡,头部怕风,冬天睡觉时需戴帽子,吹风、喝酒后头痛,遂今日至陈老处就诊。现症见:口角流涎,量多,可浸湿整张枕巾,伴困倦嗜睡,背心不冷,无头昏等不适,口干,无口苦,眠可,纳可,二便可,舌淡胖,苔白,脉滑。
诊断:流涎症(中阳不足,痰阻中焦)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白附片30g 茯苓60g 桂枝30g 炙甘草15g
干姜15g
3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2020年11月23日,患者诉服药后,流涎较前明显好转,量较前明显减轻,仍感困倦,中药于前方基础上姜白附片加至60g,干姜20g,加吴茱萸10g,需服6剂。
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服药后夜间睡觉基本不流涎,偶有流涎,量少,余未诉特殊不适。
2、讨论
苓桂术甘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苓桂术甘汤相关原文有三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方中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能消已聚之痰饮。饮为阴邪,非温药不化,得温使开,得阳使运,故以辛温之桂枝为臣,温阳以化痰饮。茯苓、桂枝配伍,一利一温,有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效。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培土制水、健脾祛湿,白术与茯苓相须为用,体现治生痰之源以治本;桂枝与白术同用,有温阳健脾之功。甘草甘平,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之功效,本方其用有三:一配桂枝以辛甘化阳,助温补中阳之力;二配白术益气健脾,益土以制水;三调和诸药,兼佐使之用。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使中阳得健、痰饮得化,标本兼顾,配伍严谨,是张仲景温阳利水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上温心阳、下利水湿、中健脾土。[1]
患者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素问·经脉别论》中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输布,故见口干。舌淡胖,苔白,脉滑皆为痰饮内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且于原方中加入白附片以增强其温阳之功。
后世医家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在其应用上有些发挥。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外饮治脾”是以“苓桂术甘汤、《外台》茯苓饮”鼓运转旋脾胃,通阳化饮;“内饮治肾”是以“肾气丸、真武汤”温通肾阳,利水逐饮[2]。吴鞠通整理出苓姜术桂汤方:茯苓块(五钱),生姜(三钱),炒白术(三钱),桂枝(三钱),治疗寒湿伤脾胃之阳的证治[3]。
参考文献:
[1]顾思浩,张薇,王冰,季光,吴伟,李玲,张彤.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1):145-148.
[2]-[3]周峰峰,龚飒,陈逸云,商斌仪,卓蕴慧.叶天士、吴鞠通对苓桂术甘汤方证的发挥[J].河南中医,2020,40(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