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土塘养殖南美白对虾要注意哪些问题?选高抗苗还是快大苗?清塘和消毒的误区在哪?密度产量增氧等...

作者:对虾养殖产业联盟 黄森保

2020年土塘养白虾问题的思考之一:养高抗苗还是养快大苗?

现在白对虾出现高抗苗和快大苗两个品种类型,这已不是概念炒作。高抗苗和快大苗都有一代苗和二代苗,关键在于选择,现在养虾,在应对种苗问题上就是要选择>努力!但土池究竟养高抗苗好还是养快大苗好,这还得要有几点清醒的认识:

1、高抗苗长速较慢,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在120天左右才能养殖30支头以下,但抗病力强,成活较高;快大苗长速快,一般70-90天可长到30支头,但抗病力较差。

说明:长得慢,抗病力强,长速快,抗病力差,为何?!道理很简单:长速慢,对虾体内能贮存足够的能量来应对池塘水体环境的变化,对虾的生长与水体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容易达到平衡协调状态。

2、高抗苗养殖期60天左右才开始生长较快,养殖前期投入相对较少,风险较低,养殖过程对水质管理要求没那么高,是比较适合土泥养殖的品种类型之一;但也不能疏于管理,否则也易出现规格大小不一,产量过低,养殖周期过长,养殖效益倒挂的情况,高抗苗目前就是这样的一种两难情况:加大水质养护管理吧,成活率虽高,但长速也不快到那里去,亩产量也高不了多少;减少管理养护投入吧,对虾长速更慢,产量变数更大,养多少天才能达到30支头就是一个未知数。快大苗土池亩产可养出1000-1200斤,但养殖管理要求较高,管理得当,可赚快钱,但大得快也死得快也是一个事实。这两方面的优缺点对比要认清,看清,把握好利弊。不然,一池熬养了近半年的高抗虾在收获时产量却寥寥无几,规格还大小不一那就白折腾了;养快大苗的也不能老想着勤喂多喂料,博得快长快大,能赚快手赚,不注重水体有益菌藻的基础养护,如管理方法和应对措施跟不上,一旦天气变化,一夜间就有可能全军覆没,变得一败涂地!

3、在同等水温、同等养殖管理条件下,白对虾获得快速生长的最佳盐度为18格,18格是盐度是对虾成活率最高、生长最快、饵料系数最低的。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10格盐度以上的水体比较适合养快大苗;如自身资金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差,10格以下的水体最好还是养高抗苗为妥。

4、按盐度高养快大苗,盐度低养高抗苗的模式:高抗苗需要的饲料蛋白质26-35%就够;快大苗需要35-42蛋白的饲料;高抗苗需水体溶氧达4mg/l以上,而快大苗往往要达到6mg/l才能有效保证对虾正常脱壳和硬壳;高抗苗要求的最低钙指标达150-200mg/l,镁600mg/l;快大苗最低要求为钙120mg/l,镁300mg/l以上就行。

5、高抗苗养殖周期较长,增氧机用电、人工、市场售价、气候突变方面面临更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养殖效益现在还很难论;快大苗管理要求高,但各个养殖阶段的生长特点和养护管理都有较成熟、可控的经验与方法,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虑因素。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高抗苗还没有明确的定位标准,大多还是二代垃圾苗,所以选择很重要!!不然养了二个月你忽然才发现自已的虾大大小小,长得极慢,还不断有耗底出现,到那时你可能就真的傻掉了!从这一点上说,养高抗苗养殖管理风险低一点,但选苗风险却很高,搞不好到头来也就是白折腾了。

5、共同点:

a、无论是高抗苗和快大苗养殖,露天养殖都面临着天气变化带来的胁迫,都要面对水温、PH、水体硬度、总碱度、太阳光照与阴雨天,台风天等环境因素对虾生长的影响。

b、土池养殖高抗苗和快大苗,都是以养藻为主,以菌为辅,以菌养藻,以菌稳藻与控藻;但也有侧重点:高抗苗重在养藻、定期补矿物元素以调节好水体的硬度和总碱度、定期解毒;而快大菌养护管理重在养稳菌藻、补钙,抗应激、增氧、解毒、控弧菌、生物与化学改底。

2020年土塘养虾若干问题的思考之二:你可能看不懂的清塘和水体消毒的误区

一、清 塘

大家都知道,清塘就是为了清迂除杂—清理迂泥,清除杂害生物。但现实中有许多情况恰恰相反的就是清得越干净,晒得越干裂的土池,来年养殖时水越难肥,水色也易落清,虾往往反而越难养好;而有些土塘的淤泥很厚,当年10月底收完虾直接翻耕暴晒一段时间后即进水,放点鱼就回家过年,等来年开春养殖时,用网捞起鱼,用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用大苏打和有机酸解毒后就用酵素菌肥进行肥水、投苗,结果做出来的水反而很稳定,养殖过程问题很少,对虾照样生长很好,养殖成功率也很高。下面这个塘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是2019年4月用酵素菌做出来的水,养殖28天了,虾长约6公分,池底淤泥20公分以上,几年一直都没清塘过。

在盐度较高的地方,广西防城土塘用去年的“老水”来养虾今年获得很好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这一点上说明:土池虾好不好养,不是看塘底淤泥清得干不干净,主要还是看投苗后的用药管理思路与方法。

淤泥很厚的土池,有些为何反而易养得成功?主要一点好处就是:好的黑色淤泥(没有臭味)含有大量的氮、磷、钾、钙、镁和充足的微量元素,保肥保能量较好,水体的矿物元素循环畅通,含量较全面和充足,在春季气候多变的季节,只要用菌+酶+高活性养分来养水,不用放富含氨基酸的肥水膏,培出来的水色照样清新活爽,藻相反而很稳定,说到底就是关键是看您用什么肥水养水产品来养。另一方面,就算清得再干净的池底,在养殖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死藻沉积、饲料残饵、对虾粪便以及死亡生物残体等也都无法排出去,有了底泥的吸收与固化,只要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也不易增多,对虾在池塘照样获得正常生活与生长,这就是土泥池与高位池养殖的最大区别。

说到这里,大家会问底泥耗不耗氧,底泥的有害物质不会搞坏水搞死虾?这样想也是个理,但也有可能您没读懂的另一面:底泥是已经腐熟化过了的不溶性腐植质和矿物质,粘性较大,只要在养殖过程中您不把它搞动起来,实际上比刚沉积于池底的有机污物耗氧低得多,而且底泥粘度较大,能较好地吸附和固化在养殖过程中不断沉积于池底的死藻、饲料残饵和对虾粪便等有机污物,然后再在异养益生菌的分解作用下不断分解一部分有机污物为藻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盐来促进藻类持续繁殖生长,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只要池底不缺氧和不缺异养益生菌,你就不用太担心池底会腐烂变臭引起虾病。看下图:

这种底泥只要不发臭,翻耕暴晒过后进水肥水,用酵素菌做出来的水是非常靓的。根本不用什么氨基酸肥水膏,因为底泥中含有大量钙镁磷、有机氮和大量的微量元素。还有一点,大家都知道,新挖的土泥池,沙质底土池为何不易肥起水色或肥起水色不易稳定?原因就在于池塘没腐质底泥,保温保能量差。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a、如你的土池有过白便、蓝藻以及白斑病害等情况,建议您清好池底迂泥再续养。

b、适合的底泥(约5-10公分)只要翻耕暴晒几次就行,不一定要全部抽走或挖走干净,耗太多的钱和精力来清塘未必就是有好报。

c、底泥不是晒得越干越好,变硬了,板结了,来年肥水就更困难,水不易稳,花的肥水稳水钱更多,而且虾更不易养成。最好是多翻耕两次就行。盐度高,纳水源不便的地方,晒塘后可提前进满水,每亩放上30条鱼就可过冬,这样过年后,捞起鱼,直接消毒水体就可解毒、肥水、投苗,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池底不易长青苔,二是主要水温不是很低,鱼也不会死,鱼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只要蓄水1米以上,鱼应该是不会死的。但只蓄水不放鱼也不行的,长时间蓄水会变清,就会易长青苔,到时就麻烦了。下图就是这个做法,去年蓄的水,来年清明前后15亩塘捞起的鱼都有四千多斤,捞鱼后就直接消毒、解毒肥水了,不管是种苗还是天时地利也好,这个池今年养高抗苗,15亩塘投苗70万养100天得32支头,收获1500多斤虾还有4000多斤鱼,一个土塘就赚了15万多元,肥水养水方法也就是用酵素菌肥和酵素菌营养液,到30天后放点鱼。

二、水体消毒

现在的土池养殖,菌害、病毒害、虫害和藻害都变得越来越不可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水源的营养结构失衡、水源菌藻相失衡引起的。对养殖水体消毒,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情况:杀菌容易杀藻难!曾经有过蓝藻与甲藻的池塘无论如何杀就是还容易长蓝藻与裸甲藻,无论如何清塘与消毒都还杜绝不了。所以,在水体消毒这个环节上只能加大用药量,交叉用不同的药来消毒,宁可难肥水一点,也要把原有水体的有益有害菌藻尽量消杀完,把原有的水体生态系统推倒掉重新构建,不然养殖问题就更多;还有一点就是在养殖过程中,直接用外源水加水,要消毒过再用,不然注定就是问题不断,不是虾出问题就是水出问题。生石灰、茶麸、漂白粉、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聚维酮碘+中药、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就是土池常用的消毒剂。

1、肥水投苗前的水体水消毒:如是用去年蓄好的老水来养虾,直接用漂白粉或二氯化氯兑水泼洒就行,按说明用量,多点少点没关系,反正还没有虾在水里。消毒三天后第四天解毒,第五天肥水,肥水3-4天后就要投苗,要连续做下去,不要间断,这一点很关键!为何?消毒后不及时解毒肥水,池水又易有杂菌和病害菌,从空气也可进入的;肥水后不及时投苗,水体中的菌藻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就不平衡,菌藻相反而不稳易过浓或落清,这样就浪费这塘水的有益菌藻了、也就浪费钱了。注意,如没有天气,可先泼洒点腐植酸钠把水做黑,这样就不易长青苔。如是晒干的池塘 ,先泼洒生石灰到底泥,后进约5公分的水,3-5天后加水约30公分,后放茶麸(提前浸泡3-5天),3-5天后用滤网加满水,然后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消毒就行。

2、投苗后养殖过程中的水体消毒:一是30天内虾较小,不要消毒;二是30天以后,如有下雨过多时,雨后可先用点生石灰泼洒,每亩约10-15斤;后用中草药+聚维酮碘消毒,如有倒藻,且为盐度5格以上的水体,可用含量50%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兑水泼洒进行水体消毒;用含量15%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底改片剂进行池底消毒。

总结以上,清塘不是绝对的清除干净池底所有淤泥,有些土塘池底淤泥厚,池边四周有水草,养的是草绿的小球藻水,照样养得很成功;肥水投苗前水体消毒重在杀菌杀病毒、杀死敌害生物、有害藻类;肥水投苗后的消毒重在杀病害细菌、弧菌与真菌而不是杀藻。土池养殖全程不消毒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看用什么药品来杀什么菌。如一点都不消毒,藻相不稳,藻相不旺,天气一变化时,就有可能全池暴发病害。但乱用药,平时不注重养护好菌藻相,只靠消毒来养虾,注定也是行不通的,只能是越消越死,越消越易养不大。2019的年终岁末,看看您这几年的养殖情况,不妨换个思路清塘、消毒,或许您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您为何一直养不稳水,养不好虾的原因。

2020年土塘养虾问题的思考之三:投苗密度、产量、增氧、养藻与养菌,那些在实践中您可能没真正读懂过的课题!

一、关于投苗密度

土池养殖每亩投苗多少也是一个科学的考量,可从以上几点来考虑:
1、淡水养殖,盐度在0.5‰以下,养殖成活有60-70%,在养殖中后期是不断死亡的,所以您要想养出亩产1000斤的25头的虾,你就得计算投苗量:1000×25=25000尾+(耗损25000×约40%=10000尾),也就是说您可能要考虑投苗35000尾才能有效保证养出亩产1000斤25支头的虾,当然我说是都是最坏的打算,关键还是看养殖管理思路与方法上的突破。
2、盐度0.5‰-5‰适合养高抗苗,盐度5‰-20‰较适合养快大苗,一般耗损率10-15%也是有的,具体投多少自已要好好考虑看,也不要盲目多投,毕竟现在好的种苗也不便宜;再者盲目多投是没有用的,土泥池不排污,最高能养出亩产1000斤也算是最好的成绩了,多投也是浪费钱,除非您想养到60天就出售中小虾,但这样您也是赚不到钱的。
二、关于产量
决定产量的因素有几点:
一是规格整齐度,如养出来的虾规格大大小小,那产量肯定打大折扣;
二是养殖过程的耗底,这是管理问题,不是病害问题;如管理不到位,养殖中后期有一定的耗底率是正常的,但产量肯定是受影响的。
三是病害,这个就没法预计,只能看处置的方法行不行,出现病害后还能有多大的成活率,估计是算不上什么产量价值的,有些小病症就算不死,处理后对生长也是影响很大的,如少量白便,黑鳃、应激性肝肿大等。
三是溶解氧决定产量:土泥池是不换水不排污的封闭性养殖管控模式(对大多数情况来说);高位池是前期以生物饵料+养藻,中后期以养菌为主+大量换水排污的养殖管控模式;无论那种养殖模式,溶解氧都是决定产量的第一生产力。土泥池为何养殖产量不高?主要还是由溶解氧决定。按1Kw增氧机生产1000斤算,一亩高位池配备四个1.5KW的增氧机可以养到6000斤,但土塘就不行,为何?因为土池底泥、沉积于池底的对虾粪便、死藻,饲料残饵以及死亡浮游生物残体等都是不断消耗氧气的,无论您增加多大的增氧机,土池的溶解氧也不会增加多少,而且加多增氧机也不现实,增氧机搅动水体过大,把底泥搅起来了反而还会引起水变。
三、关于增氧
高位池与土泥池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的就没有底部排污;这就决定:高位池靠池底排污减少耗氧,靠池底纳米管道增氧+增氧机增氧来提高溶解氧就可以有效提高养殖产量;而土泥池,除了有抽污设备,靠水车式增氧机把饲料残饵、死藻、粪便集中到池中间抽走一大部分外,其余的和池塘底泥还是耗氧的,所以增产也不会很多,对于大多没有抽污的池塘,只用水车式增机比不上用叶轮式增氧+水车式增氧。因为使用增氧机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叶轮式增氧机把池底有机污物打到溶解氧较高的上层水体来加速氧化分解,有效减少池底耗氧量;
二是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打起水花,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界面和水体的流动来增加池水溶解氧。一般来说,养殖期60天后增氧机的增氧能抵消池水、池底有机污物及底泥耗氧就已经是很不的错了,那么,生物耗氧和对虾需氧从何而来?!—主要就是靠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及外源增氧剂增氧,这就是土泥池无法突破高产养殖的内在根本原因。
四、关于养藻与养菌问题
养藻与养菌就是土池养殖的核心管理内容,土塘主要靠藻类增氧来提高产量,实现有效产出,土池养水主要就是养藻!但有一点事实就是:培藻容易稳藻难,倒藻,藻相不旺或藻相过旺都对虾的正常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藻类的生长除了受营养源和水温的影响外,还受光照的制约性影响,没有光照,藻类的光合作用就会停止,产氧就会停止,并转变为耗氧;所以,单养藻还不行,要维持藻类的持续稳定繁殖生长,还要养好菌,以菌养藻——以异养益生菌来为藻类的正常生长提供持续可控的营养盐,并能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生长。但养好菌不是盲目投放微生物制剂越多越好,这主要是有几点原因我们不得不搞清楚:
1、微生物也是耗氧大户,厌氧性益生菌如乳酸菌、酵母菌等虽然不耗氧或者说耗氧较少,但氧化分解大分子有机污物的能力较差,不切底分解有机污物易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芽孢杆菌分解有机污物能力较强,但耗氧量也较大;总体上微生物不产氧,只有耗氧;再说,微生物死亡后也是一种菌体蛋白,对水体也是一种污染。
2、投放过多的好气性异养益生菌,不但加重微生物呼吸耗氧量和氧化分解耗氧量,还会易出问题,比如泼洒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强力分解死藻、粪便,饲料残饵等悬浮于水体的有机污物,澄清水色,提高透明度,但投放过多也会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引起水体菌相分层,导致水体溶氧和营养分层而出现底热;
二是枯草芽孢杆菌分解能力强,耗氧量大,如在没有阳光但水温较高时,枯草芽孢杆菌繁殖过度就会易导致池塘缺氧,而且氧化有机污物转化出来的硝酸盐过高,藻类不能及时吸收利用,这样硝酸盐在低氧和缺氧情况下又转化为亚硝酸盐,导致亚硝酸盐升高,对虾产生亚硝酸中毒。
所以,对土泥池来说,芽孢杆菌也不能多用、乱用。而用球型稳水乳酸菌、酵母菌和稳水型复合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配合才是比较稳妥的用菌方法,因为你要懂得:用再多的益生菌也不能完全分解池底有机污物,否则就不叫土塘了;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当碳氮比在10以下时,无论你用再多的益生菌,也不能有效抑控得住绿弧菌的繁殖,而且还造成浪费,泼到水体繁殖效果也不理想,原因就在于益生菌适合在碳氮比在10以上繁殖生长较好(碳氮比在1:20时异养益生菌繁殖最好),而病害绿弧菌较适合碳源比为10以下的水体,尤其是当水体的盐度超过五格以上时,绿弧菌更易竞争性繁殖起来。
说到这,现在你明白如何用好微生物制剂了吧?总说一句:土池养虾重在培藻,但培好菌也不可缺少,没有异养益生菌的作用,藻类就吸收不到持续可控的营养盐,藻类的生长就会失控,就会出现倒藻或暴长过浓的情况。
那么接下来究竟如何养好藻,才能更好地稳定藻相呢?!这就是土池养殖需要去解决和突破的首要养殖管理难题,土池养藻难,难在那里?!
一是藻类的生长不但受营养源的影响,主要还受到温度和光照的限制性影响,光照为第一能量动力,有营养有合适的水温但没有太阳光照,藻类不可能繁殖得好。
二是水体的硬度和总碱度对藻类的生长影响也很大:硬度过低,藻类不易繁殖起来,水体易落清;水体的总碱度过低,藻类在有阳光时吸收不到足够的二氧化碳生长就会受到抑制,严重时还会引起倒藻,因为保持较高的总碱度才能不断转化二氧化碳为藻类生长所利用。
三是露天养殖气候和光照是不可控的,外源性的营养补给也是没有定量标准的,只要有光,藻类对营养的吸收是没有控制性的,所以藻类越长越浓;为何到了养殖中后期水体易变得浓绿,藻类老化?原因就在于藻类的过度生长和粪便、死藻的增多引起水体营养结构不平衡,养殖中后期水体并不缺少氮(有机氮和无机氮)、磷、钾、钙、镁等大量和中量元素,而是缺少充足、全面而均衡的微量元素!
所以说,养藻难就难在藻类生长不但需要有机氮(氨基酸)、无机氮(氨氮和硝酸盐等)、磷、钾,硬度(钙、镁);总碱度需要碳、氢、氧(微生物需要)、微量元素Fe、Be、Zn、Mn等,还有光照和水温等。而这当中,不可控的因素往往主导和制约了藻类的正常交替性持续生长。这就是在后面我们做4.0标杆土塘养殖管理方案时总是不断强调要用酵素菌+酶来养藻,用球型稳水乳酸菌为主来养菌,定期补充矿物元素、补充发酵碳源、补充发酵微量元素的根本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