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

一:五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诗例
1:杜甫.月夜忆舍弟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王步高先生语:这首诗特别值的一提的是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联打破了五言律句的正常的形式。正常的形式是三二句式或是二三句式,这二种句式都是比较常见的。像后面“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是二三句式,前面的“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也是二三句式;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是一四句式,把”露”,突出,“月”也突出!诗文说:今天正好是农历白露这个节刻。从此以后天气就比较冷了,先是白露开始立秋,立秋之后还有些暑热,然后去暑,就是白露、寒露、霜降,天气就很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要记住:就是有时候,为了锻造警句,有的是要故意地改变句子的结构。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这本书当中说“凡是举的倒装句,特殊的句式。都是常常举杜甫诗中的例子,而很多这样的又都是名句”。像这一首这颔联的两句,就是很典型的。把一些句子倒句故意这样,就容易构成名句。
评: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宋.王得臣.麈史)
2: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步高先生语:这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写终南山气魄宏伟,也写得很有生活的体验。
评:“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王步高先生语:首句“八月湖水平”看似从“仄仄仄平平”变格而来。我们的准律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格为平平仄平仄”。而这个句式是“仄仄仄平平变成了仄仄平仄平”。
编辑语:王步高先生在清华大学讲唐诗时只教平韵诗,对仄韵诗的有否研究不太清楚,但从这首诗来看可否推测古人也曾有过此“仄仄仄平平”句式变格的尝试,因这个变格后的“仄仄平仄平”句式是仄韵诗的“准律句”;如果仄韵诗也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近体格律游戏规则理论体系的话,这个句式就是仄韵诗的准律句。(林海泉教授在他的《论仄韵诗》中曾提出过此问题)。
如果将来仄韵诗也开始盛行,那么就需要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仄韵诗的格律规则与平韵诗的格律规则,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差异是仄韵诗有救孤仄之说而且不论孤平,就是因为此点与传统的近体格律平韵诗存在矛盾冲突,因此至今我也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仄韵诗格律理论系统。目前从古代遗留的仄韵诗当中所看到的孤平和孤仄的现象在仄韵诗当中二者都存在。蓝星公益诗院计划把林海泉先生的仄韵诗理论进行推广,但因人寡位微而不能践行,在这里我先把此问题提出来,今后如何是好,待时间去考验。
王步高先生没有接着说此“仄仄平仄平”这个句式可不可使用!而是转言道:关键这首诗啊!写得好的也是它的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这一首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二句千古绝唱式的句子,实际上它只用好了两个动词:一个“蒸”一个“憾”。“云梦泽和岳阳城”都是现成的地名,用不着你锻造;“气和波”也说不上特别高明,但是两个动词用得好“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就变成了千古绝唱,所以写诗词当中准确地运用动词非常要紧。
二:五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
1:张籍.没蕃故人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2: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粱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王步高先生语:这一首其实它不是第二或第四种平仄形式,它的首句并不入韵且是一首拗联。首句用到“代谢”跟“古今”则带有一点流水对的这种味道。这首诗有点古风式的律诗,它这里的“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是工整的对仗,其他的颔联也不对仗,整首诗是有一点拗的。
编辑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像这样的联,是最典型的拗救之句式,它同时犯了大拗和小拗,对句首字也小拗了,对句用了第三个字自救并且同时救了出句一、三、四、这三个字。此联同时是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的句式。但是这种拗救法让人看起来不服气,一个字怎么能救得了四个字呢?在王力先生阐述的拗救法当中是允许的,但是呢!像这样的拗救形式是有争议的,因此大家写诗时最好不要学大拗对救的形式,一般公认的拗救形式是本句自救的句式,这点大家要注意!
3: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囿,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步高先生语: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的工整,但是整首诗的平仄格式有点特殊,这里的田家二字成为通首之眼。
编辑注:首句犯了小拗和大拗同时犯孤平且没对救,这首诗只能算古风,第五句是准律句。
三:五言律诗总论
1:学五言律,毋习王、杨以前,毋窥元、白以后。先取沈、宋、陈、杜、苏、李诸集,朝夕临摹,则风骨高华,句法宏瞻,音节雄亮,比偶精严。次及盛唐,王、岑、孟、李,永之以风神,畅之以才气,和之以真澹,错之以清新,然后归宿杜陵。究竟绝轨,极深研几,穷神知化,五言律法尽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王步高先生语:王、杨指杨卢骆和王勃。元、白指元稹和白居易。此段文字说达到杜甫的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我们学习这门课是要学习写诗的,这跟研究一般的赏析古诗不同,也不同于一般的研究古诗。现在研究古诗的人多半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写论文,写研究性著作。这段文字是教人怎么去入门写五言律诗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水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唐、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起运,非人力。
王步高先生注解:写诗有时代的影响,后人评价杜牧的时候,杜牧极有才气,他若放在盛唐,他一定是一个大家;但是他生活在晚唐,好像这个气就给压住了,发挥不到那种极致。
曲江之清远,浩然之简淡,苏州之闲婉,浪仙之幽奇,虽初、盛、中、晚,调迴不同,然皆五言独造;至七言俱疲苶(nie)不振矣。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诗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唐初多于首二句言景对起,止结二句言情;虽丰硕往往失之繁杂。唐晚则第三思句多作一串,虽流动往往失之轻狷,俱非主体。惟沈、宋、李、王诸子,格调庄严,气象闳丽,最为可法。中四句大率言景,不善学者,凑砌堆叠,多无足观。老杜诸篇,虽中联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间之;故习杜本意懵然,且至“此情可待成追忆处”更说不通。学者试尽屏此等议论,只将题面作青衣,诗意作追忆,读之当自踊跃。(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王步高先生语:诗的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这就是跟刚才沈德潜说的中间两联不适宜全写景,更不能像陆游那样八句全写景,那就不好了!这段文字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时候好好去推敲。像这些诗家跟我们今天的许多文艺理论家不太一样。今天的文艺理论家一般自己不太创作,而是引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决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些问题,往往很难说得太贴切。古代的像胡应麟等这些人他们自己都极能写,来评说古人的诗作时就能说到点子上。我倒是觉得我们同学们即要懂理论,甚至也要懂一些西方文艺理论,但是更多的要跟创作相系,不要用一些理论来套一些作品,套出一篇论文来,因这样的论文有价值的不多。我发现元明清五言律诗好的就很少了,五古好的也不很多,倒是后来的人主要写二种题材“一个是七律,一个是七绝”倒也有许多相当不错的作品。写五律五绝都少得多,写五古七古特别到晚唐时期,写得很好的作品就不多了。现当代人倒是有点可嘉,我发现全国几次诗词大奖赛中大奖的人当中,有不少的是写七古的,写七言古诗的,包括一些我的诗友们,像我们安徽的一个刘梦芙同志。
3:五言律,杜老固属圣境,而王、孟确是正锋;向后诸名家,竭尽心力不能外此三家。前此则陈子昂、李太白亦佳,余俱旁门小窥尔。(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4:诗以自然为上,工巧次之。工巧之至,始入自然;自然之妙,无须工巧。高廷礼列老杜于大家,不居正宗之目,此其微旨。五言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居),王维的(终南别业)又(喜祖三至留宿),李白的(送友人)又(牛渚怀古),常健的(题破山诗后禅院),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此皆不事工巧,极自然者也。(清.昌春荣.葚原诗说卷一)注:高廷礼就是高棅。
5:五言律差异得雄浑,加以二字便觉费力,虽曼声可听而古色渐稀。七字为句,字皆调美;八句为篇,句皆稳畅;虽复盛唐,代不数人,人不数首;古惟子美,今或于麟,骤似骇耳,久当论定。(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注:于麟就是李攀龙.明朝人。
王步高先生语:写诗的时候,在动笔之前,不要急于动笔。首先把唐诗三百首反复地揣摩,你写五律就把五律的这几首反反复复地再揣摩。
6:五律不着一毫声色,天然高贵,唐人则右丞、苏州为绝唱,襄阳、柳州次之,文房、虞臣又次之,宋、元绝响矣。司空表圣云,右丞、苏州诗澄淡精致,格在其中,旨哉是言。(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注:虞臣是马虞臣马戴。
王步高先生语:对唐朝人要深入其境,有许多诗读到会背了,还要反复地去咀嚼、去体味,有许多诗为什么这么用?为什么用这些字?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结尾?都值得我们仔细地揣摩。
7:五言律诗,固要貼妥,然贴妥太过,必流于衰;苟时能出奇,于第三字中下一拗字,则贴妥中隐然有峻直之风;老杜有全篇如此者。(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
王步高先语:杜甫的五律,七律是他的最成功之作;当然五古、七古也很不错。李白呢!乐府是最成功的,五七言绝句李白也是很成功的,五律和五七古都还可以,李白最不成功的是七律,数量极少,名篇也少,唯独一篇(登金陵凤凰台)还是不错的;七律他总共写了八首,数量也很少。
8: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颠倒纵横,出人意表。余谓万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水流自行,云生自起,更有何法可设?(明.陆时雍.诗境总论)
王步高先生语:说是无法,是说你在精熟之后,可以不讲什么法。你写一篇文章很难说,今天用什么技法来开头这篇文章,一般根本不想就信手写来,但是你没有创作的基础那是不行的。
9:五律限于字句,虽有才气,无从施展,及纵横变化之能,仍不许溢于绳墨之外。如工部之(岳阳楼)的第五句“亲朋无一字”与上文全不相连,然人于异乡登临,每有此种情怀;下接“老病有孤舟”若无“舟”字则去题远矣。“戎马关山北”所以“亲朋无一字”也。以此句醒隔句“凭轩涕泗流”,亲朋音乖,戎马隔绝,所以“涕泗流”“凭轩”者,楼之轩也。以工部之才为律诗,其细针密线有如此,他可类推。(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编辑语:写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时,大家要注意几点。
一是:首尾二联一般不要对仗为好。首联用了对仗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太工整了,当然运用得当也是极好的,比如像李白.送友人的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但是他的第二联却不工对了而最多只能算是宽对,接着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只所以出现首联对仗的现象,是因为律诗在格律化成熟的过程当中曾有过各种各样的格律之尝试。另外尾联若用了对仗,则给人一种收不起来的感觉,给读者的印象是诗好像还需继续写下去;但是如果用连绵对或流水对的话,也还是可取的。
二是:中间二联一般来说都不要写景为佳,要一联写景一联写情,此写法一般是上写景下写情,因第三联常常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的“转”之处,而“转”是诗的中心思想所在,至关重要。如果都写景也要一静景一动景,这样诗句才会灵动,不然就太古板呆滞了。
三是:律诗最争起句,意思是说起句非常重要,起句起得好就会带动通篇皆好,因起句是纲,是由此展开全篇论述的起源。
注:以上文献内容全部来自王步高教授的教材,除编辑语外!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