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古镇泗县

皖北古镇泗州

泗州古城为“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是兵家必争之地,今泗洪县为其本州。泗州一带夏商周时曾属徐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郡与淮陵郡,北魏时属南徐州,北周末期改称泗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宿迁市郑楼乡境内。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移治临淮(今泗洪城南,盱眙城北淮河对岸)。

泗州城地势低洼,自南宋以来,由于黄河夺泗、夺汴入淮的长期水患,城池经常迫于城危人亡险境。明代,朱明王朝为保其泗州城北祖陵,曾令治黄专家河道总理潘季驯,在今泗洪县归仁镇境内筑归仁堤以拦水,但终究没阻挡住汹涌的黄河洪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一场特大的洪水终于将繁华的泗州城淹没于洪泽湖底。后泗州治所迁在盱眙山脚下数十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77年),安徽巡抚闵某上书请裁虹归泗,建议将泗州州城迁至虹(即今安徽泗县县城),又在州东半城(今属江苏泗洪)设州判一员。1912年州废,泗州本土改称泗县。

古泗州始建于1500年前。当年,隋文帝开凿洛渠,引黄河水,经开封、商丘、灵壁、夏丘至临淮(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唐开元年间,徙泗州府于临淮县。从泗州通过淮河、运河、汴河和长江,可抵南京、开封、洛阳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辎铢喧闹,辉煌了900多年。

400多年前,由于黄河夺汴入淮,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淹没线上移,泗州城根长期在水中浸泡,甃筑的城墙基趾日见崩坏,护城河的水位高于城内。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城终于一夜间被洪水淹没。

近年,由于洪泽湖水位下降和日趋稳定,兴于唐代开元盛世、毁于清初康熙年间、被中外考古专家誉为“东方庞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的邵公堤、城墙和残存的街市建筑物不时显现出来,增加了这座神秘水下古城的学术、考古、艺术价值。蜿蜒百里、建于公元200年、被誉为“水上长城”的洪泽湖古大堤,作为古老的有坝引水工程,虽历经沧桑,但风采依然。

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在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后,其西南角部分重见天日,并出土了大量文物。目前,专家正会同当地政府商讨遗址恢复方案。

县城、古治及疆域变迁

  泗县始于民国元年(1912年)4月改州为县始名。泗州则始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北魏的南徐州,东魏为东楚州,陈太建五年(573年)改安州为泗州(治宿豫,今江苏宿迁县东南)。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移治临淮(今泗洪县东南)。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没于洪泽湖,寄治盱眙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移泗州治虹县(今泗县城关镇)。从此,取代历史上的夏丘、虹县等旧名。

  泗县名称源于泗州,泗州以泗水为名。这条泗水,《括地志辑校》说:“泗水源出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四道,因以为名。”经考证,古泗水又名清河,源头位今山东泗水县东陪尾山,流经江苏沛县、徐州市,循黄河故道东南,流至今江苏清江市入淮河,称泗口,又名清口或淮口。这条历史名河,自秦迄汉初均为当时的一级行政区划泗水郡的名源,全长千余里,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古以淮、泗并称,故北周重置新州,以此水为名。自金国以后,泗水自徐州以下为黄河所夺,水的流向大变,已非原有水系。泗州创建迄今已有1400余年,治所四迁,现治所与行政区域已与古泗水无关,只不过是地名借用转移而已。

〔泗州古镇〕

  是个古老的城镇,古名夏墟,又称禹墟,传说是大禹的封地。顾野王《舆地志》介绍夏丘县指出:“尧封夏禹为夏伯,邑于此,即天子位,徙都阳翟(今河南禹县)。”汉置夏丘县以此为名。王莽改为归思县。东晋乱后,废夏丘县,成为南北政权多头侨置滥设州、郡、县的场所,著名的有潼州、宋州、虹州、夏丘郡、睢陵、晋陵县等。隋复夏丘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撤销夏丘县,并入虹县(改治夏丘故城,今泗县城关镇)。乾隆四十二年,迁泗州治虹县,撤销虹县,并入泗州,直至136年后改州为县,故今城关镇在历史上曾有上述各级行政区划名称为城异称。夏丘故址,《虹县志》载,位“虹县东一里”。经考证,位今泗县城关镇正东约700米处,大体上东至今县种子站,西至泗县中学,北至老汴河,南至小尤庄一带,东西宽100米,南北长约1500米的范围内。唐至清故虹县遗址为今城关镇四周原虹县城墙,尤其是明弘治间所建砖石城围2.5公里,高6米,下宽约6米,上宽约2.5米,女墙高约2米。现仅剩城基,西北角和西南角的基石仍存。民国元年(1912年)改县后,县城为一区。30年6月,中国共产党所创的泗南县曾设泗城市。38年4月,恢复泗县原境时再设泗城市。1950年,撤销泗城市,设中城、东关、西关镇。1952年,增设城关区。1954年,并中城、东关、西关3个镇组建城关镇,至今不变。

  僮县故城:位于城关镇东北骆庙乡潼城村东北约400米的潼河南岸。现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长600米,为汉潼县,北周废。唐以后为虹县(唐时已治今泗县城关镇)僮城镇。

〔疆域变迁〕

  泗县地古为夏丘、僮县地。隋唐后,为虹县地。明清,为凤阳府的小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迁泗州治虹县,撤销虹县,并入泗州,使泗州疆域增加虹县,奠定此后泗州,泗县分泗洪县前的疆域。200余年间,泗州、县原领辖区域广达3975平方公里。其间主要变化是民国30年和38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后期创建的江淮解放区曾两次划泗县境分设4个边区县:

  民国30年春创设的宿泗县,包括宿迁县西部、泗县东部,辖潘山、闸塘、归仁、刘圩、重岗、朱湖、汴河、苏圩、杨圩、金镇、杨集、凌城12个区和宿迁市;30年6月创设的泗五灵凤县,包括泗县西南部及灵璧县西南、五河县及凤阳县一部分,辖沱东、沱西、沱北、五北、沱南、浍北、濠城、淮北、浍南、路东、灵南、临淮12个区和五河市;泗南县,主要为今泗洪县及泗县一部分,辖管镇、鲍集、峰山、上郑、魏营、墩集、石集、陈圩、青阳、通海、洪泽11个区和泗城市;31年4月创建的泗灵睢县,位今泗县西北及灵璧、睢宁县部分地区,辖马厂、大庄、官山、李集、泗北(屏山)、张楼、濉南、桃园、港河(泗西)、邱集10个区和李集镇。

  民国36年创建的江淮解放区,也先后重建了上述4个边区县。38年3月后进行区划调整,基本上恢复了旧泗州、泗县原疆域。

  这些边区县几乎占了原泗县的大部分地区。34年10月,撤销泗灵睢、泗五灵凤县,恢复泗县,保留泗宿、泗南县。35年11月24日,全部撤往运河以东。

  民国27年(1938年)11月6日至7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泗县城。8日下午5时,县城沦陷。冬,成立“泗县治安维持会”日伪政权。28年春,改为日伪“泗县政府”,主要占领县城及重要城镇,直至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29年后,泗县城为日伪占领,农村为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县所分割,国民党泗县政府先后组成流亡政府,在今江苏睢宁县大李集附近和怀远县河溜集一带活动。日本投降后,泗县政府迁入固镇办公。35年7月13日才驻进泗县城。

  民国37年5月16日,泗城解放,为泗五灵凤县政府驻地。10月,再次解放,为泗南县政府驻地。38年4月15日,恢复后的泗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市)宿县专区(驻宿城市)。4月29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决定,撤销泗南、泗宿县建制,将泗南、泗宿大部,泗阳(淮北)一半及洪泽湖管理局合并,正式组建泗洪县(驻青阳城,今县城关镇),即分泗县南部,并以马公店、上塘集以东划入新设的泗洪县,使恢复建制的泗县面积第一次出现大削减,仅剩下1787平方公里。1955年3月22日,内务部批准,泗洪县由安徽省宿县专区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从此,泗洪县不仅脱离泗县,而且也脱离了安徽省。

〔先秦时期〕

  泗县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境内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今发掘的位今县城东20公里的汴河北岸0.5公里处总面积达13200平方米的佘家台遗址及位于草沟北2.5公里的沱河南岸杨台子遗址均为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文物属龙山文化。远古时期,这一带为九夷即淮夷的活动场所。三代时尧封禹为夏伯,在今县城关镇东建立城邑。夏、商、西周废为城邑,为淮夷中群徐活动的中心,为其方国领地。西周及春秋前期,徐国作为宗主国,统辖这一地区。后为宋国领地。宋亡,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置泗水郡(治沛,今江苏沛县境,领16个县),今县境设僮县(治今泗县骆岗乡潼城村东北)。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泗水郡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仍设僮县(治僮故城)。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泗水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春,泗水郡归汉,分南部置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设夏丘县(治今城关镇东),属之;泗水郡改称彭城郡(治彭城)。元狩六年(前117年),僮县改属临淮郡(治徐,位今泗洪县境,领29个县)。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临淮郡改属徐州刺史部;沛郡改属豫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临淮郡为“淮平郡”,改沛郡为“吾符郡”、“吾府郡”,改僮县为“成信县”,改夏丘县为“归思县”。

〔东汉〕

  初,郡县均复旧名,今县境所设夏丘县(仍治今县城关镇东)、僮侯国(都僮故城,葛文封国,后复为县)属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临淮郡(初撤并入东海郡,后复,仍治徐)。建武十五年(39年)四月丁巳,改属刘衡临淮公国(仍都徐)。十七年六月癸巳,改属临淮郡。永平元年(58年),改僮县为僮侯国(仍都僮故城),仍属临淮郡。十五年,夏丘县、僮侯国均改属刘衍下邳国(改都下邳,今古邳镇)。建安十一年(206年),2个县改属下邳郡(仍治今古邳镇)。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夏丘(仍治今城关镇东)、僮县(仍治僮故城)2个县属徐州(初治下邳,今古邳镇。后徙治彭城,今徐州市)下邳郡(治下邳)。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改元泰始,今县境仍为夏丘(仍治今城关镇东)、僮县(仍治故僮城)2个县仍属徐州(初治彭城,今徐州市。元康间,改治下邳,今古邳镇)下邳郡(仍治下邳)。丁卯,改属司马晃下邳国(都下邳),历3世,于永嘉乱后没于石勒,仍之。

〔东晋〕

  建武元年(317年),徐州归晋。旋入石勒。太宁二年(324年) ,入后赵,仍之。后为冉魏(350~352年)取代,仍之。永和七年(351年),归晋,仍之。前燕、前秦曾据有今县境,但无可考设置,仍为与东晋争峙的战场。东晋仍设僮(治今故僮城)、夏丘(仍治今城关镇东,东晋乱后废)2个县,仍属徐州(治彭城,并兼侨置的司、兖州治)下邳国(改都盱眙等地)。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今县境仅设僮县(仍治僮故城),属北徐州(治彭城。永初三年即422年去“北”字)下邳郡(治下邳,今古邳镇)。泰始二年(466年),地入北魏。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齐代刘宋,曾短时间占今县境,仍设僮县(仍治故僮城),属北徐州(元徽元年即473年,分南兖州西部置,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北)下邳郡(治下邳,今古邳镇)。永明元年(483年),撤销淮北地区这类空张的行政区划。

〔北朝·北魏〕

  天安元年(466年)十月,宋徐州刺史薛安都降魏。正光五年(524年),梁趁北魏内乱,北伐,渐次收复今县境。北魏在今县境仍设僮县(仍治故僮城),属东徐州(治下邳,今古邳镇)下邳郡(治下邳)。

〔南朝·梁〕

  梁仍在今县境内设僮县(仍治僮故城),改属武州(永熙二年即533年秋七月,由北魏东徐州改,治下邳,梁改归政县,治今古邳镇)下邳郡(治归政)。
  
〔北朝·东魏〕

  永熙三年十月,东魏占领北魏东部地区,渐夺回梁收回地区。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东魏,二月降梁,归梁。十一月,东魏复占据。六年,复夏丘县(仍治今城关镇东),属东徐州(由梁武州改,治下邳,今古邳镇)临潼郡(治取虑城,今属灵璧县高楼镇潼郡村)。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仍东魏旧制。天保三年(552年),置潼州(治夏丘,今城关镇东)夏丘郡(治夏丘),设夏丘县;僮县(仍治僮故城)属东徐州(治下邳,今古邳镇)下邳郡(治下邳)。

〔南朝·陈〕

  陈太建五年(573年),伐北齐。七年吕梁 大战前后均属陈,改潼州为安州,一说改为冀州(治夏丘,今城关镇东)境内设夏丘县,属潼郡(治取虑土城,今灵璧县高楼镇潼郡村)。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灭北齐。宣政元年(578年)三月,今县境设晋陵县(初仍为夏丘县,治今城关镇东。大象元年即579年,撤销夏丘县,将晋陵县由取虑城改治夏丘故城东),属潼州(初为冀州。不久,改为宋州。大象元年,改为虹州,治夏丘故城)夏丘郡(治晋陵)。

〔隋朝〕

  北周大定六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仍设晋陵县(治今城关镇),属宋州(隋初复虹州为宋州)夏丘郡。开皇三年(583年),撤消夏丘郡。十八年,废宋州,复晋陵县为夏丘县(仍治今城关镇东),改属泗州(治宿豫,今江苏宿迁县东南)。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泗州为下邳郡(仍治宿豫),属徐州刺史部。

〔唐朝〕

  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夏丘县(仍治今城关镇)属泗州(治下邳,今古邳镇)。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置仁州(治夏丘,今城关镇)。又分夏丘置虹县,治故虹城,今五河县双庙乡董嘴村西南及龙亢等县,领4个县)属徐州总管府(治徐州),在今县境仅设夏丘1个县。六年,撤销夏丘县,并入虹县。贞观八年(634年),废仁州入谯州(治临涣,今濉溪县临涣镇),属徐州都督府(仍治徐州)。十三年,虹县改治夏丘故城(今城关镇),改属泗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泗州改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二十三年,泗州改治临淮(今泗洪县南),余仍之。天宝元年(742年),改泗州为临淮郡(仍治临淮)。至德元载(756年),属淮西节镇(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二载十二月,临淮郡复名泗州,余仍之。贞元四年(788年),泗州改属徐泗濠节镇(治徐州)。元和四年(809年)正月,虹县改属徐泗濠节镇宿州(治故竹邑城,今宿州市老符离集)。大和三年(829年)三月,罢宿州,虹县改属泗州。七年,虹县复属宿州(初寄治虹县,今城关镇。不久迁治埇桥,今宿州市区,曾因洪水毁城改治老符离集,不久与符离县同治埇桥)。大中二年(848年),徐泗节镇改为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咸通三年(862年),取消武宁军号,宿州改属宿泗都团练观察使。十一年,改为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仍治徐州)。光化元年(898年),复为武宁军。不久,改为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感化军。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今县境属五代,仍为虹县,属宿州。其中,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0~960年),虹县均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宿州。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今县境仍设虹县(治今城关镇),属宿州。淳化四年(993年),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宿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熙宁五年(1072年),宿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元元年(1086年)初,升虹县零壁镇为零(灵)壁县(治今灵城镇),属宿州。七月,撤销灵壁县。七年二月,复零(灵)壁县,属宿州。从此,灵璧县从虹县分出。政和七年(1117年),改零(灵)壁县为灵璧县。

〔南宋、金国〕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亡。三月,为伪楚(仍都汴梁,今开封市)控制区,仍宋旧制。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南宋改元建炎元年,仍旧制。不久,入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为刘豫伪齐(先后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东;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汴京,今开封市。十五年十一月废)控制区,仍旧制。因长期战争,城廓为墟长达60年。天眷元年(1138年),虹县改属金山东西路(治东平府)泗州。大定六年(1166年),泗州改属南京路(治汴梁)。端平元年(1234年)七月,地属南宋。宋淳五年(1249年),蒙古汗国攻泗州,仍为南宋收复。景定元年(1260年),宿州降蒙古汗国,属河南路归德府(治睢阳,今商丘南)。虹县属南宋淮南东路(治扬州)泗州。

〔元朝〕

  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虹县仍属南宋淮南东路泗州。十三年,泗州降元,复立虹县,属江淮行省河南江北道宿州。不久,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扬州路。十七年,泗州改属江淮行省淮安路(治山阳,今江苏淮安)。二十年,淮安路改为淮安府路。二十八年十二月,虹县改属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淮东道(治扬州路)淮安路(仍治山阳)泗州(治临淮)。至正十二年(1352年),淮安路改属淮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扬州路)。二十一年,泗州降朱元璋。二十六年,虹县属江南行省淮安府泗州。吴元年(1367年)五月,升濠州为临濠府(仍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一带),虹县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临濠府泗州。

〔明朝〕

  吴二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仍设虹县,属江南行省临濠府泗州。八月,罢江南行省,临濠府改属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泗州升为直隶州,虹县属中书省直隶泗州。四年二月,降泗州为散州,虹县改属临濠府泗州。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泗州。七年七月,虹县直属中立府。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治今南京市)。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旧制。五月,南明弘光政权改虹县属徐泗镇(治泗州,已没入洪泽湖)。

〔清朝〕

  入清,虹县仍属南直隶凤阳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虹县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仍治今府城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虹县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凤阳府。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十九年,泗州城没入洪泽湖,寄治盱眙县。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凤阳府改属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庚午(1777年4月11日),徙泗州直隶州治虹县,撤销虹县并入。从此,泗州直隶州改治今泗县城关镇,取代虹县。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直隶泗州改属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直隶泗州属皖北道(治凤阳府)。清代,江南省、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道;4月,改州为县,泗县(仍治今城关镇)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泗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下半年,地属南京国民政府控制。17年8月,废道,泗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泗县属安徽省第七区(首县为泗县)。10月10日,泗县改属安徽省第六专区(专员驻泗县)。27年11月10日,第六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区。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7月,第六专区改为第四专区(先后驻盱眙、泗县。34年11月,专员改驻宿县,今宿州市区)。

〔附日伪、汪伪的设置〕

  民国27年11月6~7日,日军飞机轰炸县城。8日下午5时,县城沦陷。冬天,成立日伪“泗县治安维持会”。28年春,改为日伪“泗县政府”属“安徽省维新政府”(驻蚌埠)。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驻徐州市)。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汪伪政府宣告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北抗日根据地于民国30年5月延用国民党第六专区名义,成立淮泗、泗宿、泗五灵凤、泗南、泗北等联防办事处及泗五、泗八2个直隶属区、洪泽湖管理局等与今泗县及泗洪县有关的边区县。8月23日,淮泗、泗宿、泗灵睢、泗南、泗五灵凤等边区县改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1941年9月15日,在泗洪县孙园成立)第一专区。34年10月15日,重建的泗宿、泗南、泗县等边区县改属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第七专区。35年11月下旬,撤出苏北地区。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3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泗县城。10月,泗城再次解放。今县境曾设泗南、泗宿、淮泗、泗五等边区县,属37年5月29日成立江淮行署第二专区。37年5月29日,在泗南县(今为泗洪县)张塘成立的江淮行署,改属第二专区。38年3月29日,成立江淮行署第三专区。38年3月25日,撤销第二专区,并入第三专区,调整为泗宿、泗灵睢、泗南县)。4月15日,根据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撤销江淮行署,恢复泗县(驻大庄)旧疆(含今泗洪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4月29日,分泗县南部置泗洪县(后改属江苏省),泗县迁驻今城关镇。

泗县,泗境秦属泗水郡,汉为 县,夏丘县地,属沛郡。后汉改 县为虹县,属沛国。东晋废虹县,夏丘属下邳国,隋改下郡。《新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621),析夏丘县地复置虹县,六年省夏丘县,贞观八年(634)以虹县属泗州,后改属宿州。朱属泗州。元属淮安路泗州。明属凤阳府。《清史稿。地理志》乾隆四十二年(1777)迁泗州治至虹县,省虹县入泗州。《泗县志略》:1912年改泗州为泗县。

泗因泗州而名,泗州以泗水得名。泗州迁治后,离泗泗水已远,泗水故道已变异。长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因以为名。”古不全长千余里,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故并称“淮泗”。古泗水经江苏沛县、徐州,循淤黄河东南流,至清江市北入淮,称为泗口,亦名清口。自金朝以后,泗水自徐州以下为黄河所夺,水系大变,如今名实均不存。泗州始置于北周末年,州治在宿预(在今江苏宿迁东南)。唐移州治于临淮(今泗洪东南)。《清史稿。地理志》: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陷没于洪泽湖,寄治盱治城。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再迁泗州治至虹县城,省虹县入泗州,“今州治即虹县旧城”。泗州城一再迁址,远离泗水,泗县沿用旧名,已经名实不符。

泗州旧城淹没之前,城高三丈五尺,周围九里余有相当规模。光绪《泗虹合志》云:“衢闾整饬,栋宇毗连”,城有闹市。整修州城,全陷于湖,历史原因是“黄河夺淮”“清口久淤”,淮水难以下泄。明清两代“蓄清刷黄”,加剧水害。所谓“蓄清刷黄”,即高筑大堰,抬高洪泽湖水位,企图用淮河清水刷除黄水淤泥。淮河下游狭隘,本应开拓通道,使洪水顺利下泄,“蓄清刷黄”则是倒行逆施。结果,“千里长淮,一线清口,不克流畅,反成倒涨”,洪泽湖周围常成泽国。康熙十八年(1679),泗州城中“水深丈余”。翌年,淮河上游山洪暴发,原来很小“旧名破釜塘”,唐以后不断扩大。自泗州陷入,湖日巨,汪洋几百里,延袤皖、苏二省。

今泗县城,是东魏夏县,唐虹县,清泗州故城。古夏丘,虹县城,与泗州城同样有数次改迁。《泗虹合志》考证:汉虹县故城,在今泗县城南百里,五河县城西。唐复置虹县,县治北迁百里,以东魏所置夏丘县故城为虹县治。汉夏丘县故城亦在今五河县境,东晋废。东魏复置时县治北迁,即唐虹县,今泗城。虹县,因春秋旧地“红亭”而名。《水经。获水注》:“《春秋。昭公八年》:秋,蒐于红。”红,即“红亭”,“即《地理志》之 县也”。汉景帝三年(前154),封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为侯国。当地又有“洪沟”通获水(即汴水)。“获水又东历洪沟东注”。洪沟“世谓之鸿沟,非也”,“非楚汉所分(界)也”,比泗州“高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以上数据相精确,由沿河分层筑堰,计算水面跌差而得。这一测量方法,当时属于独创。由于工程浩大,至元丰二年(1079)才完成治汴。《续通鉴长编》:宋朝定都汴梁,每年由汴水漕运“江淮浙湖之粟六百万石达京师”。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黄河决口,黄水夺汴,淤塞不治。泗县境内残存故道,康熙时逢水涨“舟楫可通”。现在已另开新汴河,是治淮主要工程之一。新汴河全长二百六十里,在宿县城北截引沱河,至老符离集引濉河,流经灵壁、泗县,汇往洪泽湖。河道宽广,可排泄淮河洪水,使一千余万亩农田改善排灌条件,并可通航。

泗县邻近洪泽湖,水灾为害最深。自明代企图“蓄清刷黄”,在洪泽湖东北筑高家堰。以后,“泗东半沉水”,淹没大片田地。据《泗虹合志》记载,黄水袭侵,河湖泛溢,冲毁民舍田地,县城受淹多次。如清顺治十六年(1659)大水,城周围“平地深丈余”。雍正三年(1766),黄水浸城,赤山等地潴水成湖。乾隆三十一年(1766),黄河决口,“虹城内水声如雷”。乾隆四十三年(1778),黄水夺淮,“滨湖数十里内。田畴屋庐半沉水底”。从康熙元年(1622)至二十六年(1687),竟有十九年重灾。其中,水灾十三次,旱蝗六次。大水淹来,“堤上深数尺”,“官民俱架木以栖,绝烟数日”。旱蝗施虐,“禾苗尽枯”,“颗粒不收”,“岁大饥,人相食”。

《泗虹合志》:由于“水患频仍,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虹县原有“田地二千八百三十二顷”余,顺治十年,康熙七年,两次除去抛抛荒田亩后,“仅存成熟田地六百七十九顷”,不足四分之一。知州表象乾隆《申请蠲豁荒沉田粮公移》云:洪泽湖扩大,泗州东境淹没一半。康熙五年(1666),“黄水入淮,泗北尽作鱼宫”。据顺治十七年清查抛荒田地二千三百七十五顷,其中半数“永难涸出”。田亩大减,田赋总额不减,“移其赋于熟(田)”,农民不堪负担,必纷外逃,“熟者亦荒”。州县纷纷请求减免田赋,上司还疑“揑报”。康熙六年(1667),两江总督麻勒吉“奉旨亲勘”,“果见一片茅塞,皆成荒地”。村落空虚,人民困苦”。“里民鸠形鹄面”,“呼天抡地”。至沉没地区,“所见一派汪洋,不分田畔。昔日新耕之地,今皆泛舟而行”。证明州县呈报“并无虚饰”。

为连年重灾所逼,早年也曾兴修局部水利。泗县、灵壁二县接壤处,有长直沟通濉河,《水经注》称“长直故凟”。《泗虹合志》:濉河於淀,不断泛滥,老鹳巷,戚家庄等地淹没,“湖光一片,菱草万丛”。乾隆二十二年(1757),疏浚河道,从长直沟集至渭桥,共长四十余里,使灵壁来水得以宣泄,该地“始成沃壤”。封建官吏修水利,有时盲目施工,劳民伤财。《新唐书。地理志》:虹县有“广济新渠”,开元二十七年(739),采访使齐澣开,自虹至淮阴北十八里入淮,以便漕运”。但渠成以后,水“湍急不可行,遂废”。无数人民血汗付之东流。《泗虹合志》记述避害兴利没想:古汴河穿城而东,注入洪泽湖,若能“积赀挑深”,“开通三面水道”,如今,已开成宽广新汴河,直通洪泽湖。并改造老濉河,掘成新濉河。沱、潼、龙等主要河道已疏浚,闸坝、沟渠、塘井等不断增加,长沟集鹿鸣山建起水库,可以自流灌溉,并可养鱼。

安徽大鼓相传起源于泗州。早先灾民逃荒,在山东学得大鼓书,回乡后改用乡音演唱,逐渐形成安徽大鼓,流行于沿淮。全省二十余种曲艺,大鼓艺人最多。泗州地区又有泗州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泗州戏,相传与苏鲁地区柳琴戏同出一源,因唱腔尾音翻高,俗称“拉后腔”、“拉呼腔”,讹传为“拉魂腔”,淮北地区较普遍。

洪泽湖底下的泗州城,在今江苏洪泽湖一带有民间传说,是朱洪武登基后淹没的。

  在淮河流入的洪泽湖的咽喉之处,有两座远近闻名的山。南边的一座是龟山,北边的一座是老子山。距两山不远处的洪泽湖底,原本是一座繁华了千余年的泗州城,至今已被洪水淹没了三百余年。

   很早以前,朱元璋在南京坐天下,有一天东海一条名叫水母娘娘的恶龙游到那里,在南城门当中钻一个龙窝,后来被朱皇帝借来李老子的聚宝神盆把井填平了,水 母娘娘无法安身,溜到东海龙宫,偷来一副雨布做的水桶,挑来三江水,赶奔泗州城,一心想冲毁朱皇帝的老祖坟,漫掉李老子的老子山,解解心头之恨。

   水母娘娘一阵妖风,惊动了正在静心打坐的李老子。老子双目一睁,已明白了一切。就变成农夫模样,骑着青牛,迎上前去。水母娘娘顶到南城门,肩头放下水 桶,东边张张,西边望望,琢磨这两桶水如何摆布?老子把青牛角一扳,神牛扑到桶边,几大口就把两桶水喝光了。水母娘娘转身一看,大吃一惊。只见青牛背上端 坐着李老子,捧着肚皮,放声大笑道:“水母水母少弄鬼,神牛喝你三江水。劝你积德多行善,不可作恶乱胡为!”老子念罢,青牛把头一晃,不知去向。水母娘娘 气骂一阵,而后把桶里剩下的浑泥浆,往城头上一倒。这可不得了啦,顿时一片汪洋,偌大的泗州城,不一刻就埋在水底了。因为是水母娘娘桶底的浑泥浆漫了泗 州,所以后人就称这片大水为洪泽湖。

  水母娘娘望望老子山,洪水才漫到西半边小山脚,再看看明祖陵,也只淹到墓前的石人石马。她切齿咬 牙道:“老子、青牛别猖狂,喝了三江有海洋。再担海水漫老山,叫你认得水母娘!”水母娘娘立刻驾起妖风,想到东海去再担水来,忽一转念:“不行,这桶是从 东海龙宫偷来的,要被他们认出来,岂不坏了大事?对!还是到南海去走走。”

  水怪起毒心,惊动观士音。南海观音掐指一算,知道水母娘娘 要干坏事,她急忙下了白莲台,走出紫竹林,足登五彩云,来到降魔岭,用手一指,路边现出个小饭店。她把一串佛珠往锅里一放,变成银丝般的面条,在锅里翻 滚。水母娘娘驾着妖风正往南行,忽然闻到一股饭香,只馋得她口水拉拉淌,妖风一收,落在平地,连蹦带跳蹿进饭店,看到锅边站着一位老太婆,正在装面条。水 母娘娘连一声招呼也没打,伸手抢过莲花碗,夺下紫竹筷,挑起白面条,狼吞虎咽吃了下去。观音大师不慌不忙走到跟前,收起莲花碗,抓住紫竹筷抖了抖,只听 “唏里哗啦”一阵乱响,抖得水母娘娘心碎胆裂,哇哇怪叫:“啊唷唷唷,我的天啦,刚才还是热呼呼、软和和的一碗面条,现在怎么变成冷冰冰、硬棒棒的一根铁 链呢?”她仔细一瞧,软胎胎跌倒在地,这才转过向来,“嗨!这哪是什么卖饭的老太婆?原来还是观音老母!”水怪吓得浑身打战,缩成一团,哀求饶命。观音大 师把水母娘娘牵到水边,训斥道:“孽龙孽龙心太狠,竟敢水漫泗州城,不听老子苦相劝,葬送多少无辜人,善恶到头需有报,从今不许再逞能,把你压在硫璃井, 永世不得再超生!”从此,水母娘娘就被压在淮河岸边,离老子山十来里地的一口八角硫璃井里。因为水母娘娘形似乌龟,所以,后人就把硫璃井旁边的那座降魔岭 叫做龟山。

  直到现在,你若乘船来到龟山,还可以找到八角硫璃井的遗址,井边不远处,趴着一只两米多长的大石龟,背上驮着一块三米多高的石碑,上面还记载着水母娘娘被镇锁的传说呢!老子山脚下,还时时遭受洪泽湖水冲击,明陵前面的石人石马,还淹没在洪泽湖水之中。

  这一神话流传很广,上海淮剧团还根据这一传说,编演了大型神话剧《水漫泗州》。但是,神话毕竟是神话,古泗州城的真正沉没原因是地理条件和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造成的。

   据《泗州志》记载,古泗州城建于唐朝初年,先是两个土城,古汴河从中穿过,两城由一座虹桥连接,北临陡湖,南滨淮水,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才将土城墙改建为3丈多高的砖石结构的城墙。同时州城也扩大为9里方圆。“城内街道整齐,房舍密集,货物齐全,来往客商川流不息”。当时的泗州城, 向西可由汴河通洛阳,向东可沿淮河达淮阴。由于皇家漕粮在这里周转,成群结队的船只停泊在城下,非常繁华、热闹。

  据史料记载,古泗州还是个风景胜地:城内有“禹王台月明”、“挂剑台秋风”、“浮梁练飞舟”、“堤前淮水浮烟”等九大名胜;城外有“灵瑞塔朝霞”等奇观,可供游人观光。可惜的是,今天只有在大旱的时节,才能隐约望见洪泽湖中的一段残缺的城墙。

   南宋以后,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土地荒芜,水利失修,淮河水患日趋严重。公元998年至1016年,泗州城年年进水。绍熙五年(1194),黄河在河南省 决口,改道流入山东梁山泊,再循泗水河道南下。当时金统治者趁机以水代兵,借黄河水来淹没南宋的土地,使古泗州经常“泡汤”,后来便沦为“孤岛”了。此 后,明、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皇家的漕运,大筑高家堰——也就是如今的洪泽湖大堤,人为地提高水位,致使泗州“城内积水数尺,街道舟船通行,房屋倾颓,庐 舍荡然,一望如海,百姓逃散,归无路,出无家,生死未保”,造成“米贵如金,人相食”的历史悲剧。

  在这种情况下,明代有人主张泄淮水入 江,以救泗州燃眉之急,可是,身为总理河漕的潘季驯百般阻挠,却说什么“浊流必不可分,霖淫水涨,久当自消。”又以朱元璋的祖陵在泗州城北,“祖陵王气不 可轻泄”为理由,反对分洪救城。明朝万历以后,淮河水位已与泗州城墙平齐,不能开启城门。城内淤泥深积,官仓民房破烂不堪。

  到了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一带连降70多天暴雨,黄河、淮河一直涨水,洪泽湖水位猛增,河堤决口,洪水铺天盖地,古泗州城从此沉没于洪泽湖的滔滔大浪、烟波浩渺之中。

朱洪武打到南京,做了皇帝,他要保万年江山,叫军师刘伯温造南京城。民工们开始造城,一造造到南门那块,造不下去了。怎么的?那块有个汪塘,土挑下去,“咕隆”一声,水一冒,没有了;再挑,“咕隆”一声,水一冒,又没有了。挑多少土下去,也填不满。没法子了,找刘伯温。刘伯温跑来一看,心里就明白了:汪塘底下有个水眼子,水眼子里有个水母娘娘,是她在作怪。

  他想法子把沈万山的聚宝盆借到手,又找一个叫田德满的小伙子,捧着聚宝盆下去,一下子就堵住了水眼子,南京城就造起来了。所以,后来那块就叫聚宝门。

  那个水母娘娘呢,她跑得快,没等水眼子堵死,“呼”一飞,就飞了出来,飞到哪块了呢?泗州城!从此,她跟朱洪武结了仇,不要报仇吗?她就在泗州城作起怪来,要把朱洪武的江山淹个精光。

  碰巧,观音老母路过这块,一望泗州城:“啊,作孽哪,泗州城的老百姓要遭难,我不去搭救谁搭救呢!”就要下云头时,又念头一转,不着慌,得试试这块的老百姓,该不该遭罪!她随身一变,变成一个老太太,落在高良涧,就在那块变了两间房子,开了家馒头店,卖馒头试人。

  她卖馒头有个规矩,有人来买馒头,她都要问:“你买馒头啊?”“咳。”“买了馒头给哪个吃的?”“给伢子吃的。”来一个,问一个,问一声,答一句,个个都是买给伢子吃的,没得一个说买给上人吃的。观音老母思念开了:”怪不得这块的人要遭难,没得一个孝敬上人的。”

  就这么,一卖卖到年底,年三十晚哪家还做生意啊?顶天黑,馒头店也关门了,才关好门,门外来了个伢子,这个伢子的奶奶在家头痛不好过,这家子就祖孙两个,奶奶要他上街买些粑粑去家烧汤喝。伢子走东奔西,家家店都关门落户,哪块还有粑粑买!奔到高良涧这块,一望,馒头店也关了门,就在门外喊:“卖馒头的,开门!”“不卖了,关门了。”这伢子一听不卖了,就哭了起来,嘴里叽叽咕咕说:”嗨,该我奶奶没福啊,要吃两个馒头,人家又不卖了。”

  观音老母在门里听见了,就问:“伢子,你刚才说的什么话呀?””晦,我奶奶头痛不好过,要我买两个馒头,回家去烧些粑粥和着吃。”观音老母一听,这下来了个给上人买馒头吃的了,连声喊:“噢,伢子,你莫慌走,来来来,我开门,卖给你!卖给你!”

  观音老母把门一开,拿了馒头就朝伢子手上送,伢子拿了馒头刚要朝外走,观音老母把他喊住了:“伢子,你回来,我告诉你几句话。”

  讶子转身又回来,观音老母问:“伢子,你可听话,你可记得住?” “我听话,我记得住,你说吧。” “伢子,你每天上学,路边不有个庵堂吗?那庵堂前有对石狮子,你早晚经过那块就望一望它,哪天望见石狮子的眼睛发红呢,你就赶快带着你奶奶一块朝高处跑,大水马上就到。”“嗯!”“记住了?”“记住了!”“这话你对谁都不能讲啊!”“嗯!”

这伢子把话记在肚里,回到家,对奶奶都没讲。这以后,他早晚上学放学,就留意了。早上路过,望一下子,晚上回家来,又张望一下子,他不敢不望,石狮子眼一红,大水就来了,能不望吗?望呀望的,惊动了一个人,哪个?这石狮子旁边有个猪肉案子,摆肉案子的看这伢子老是朝狮子望,对讶子犯疑了:“呃,这伢子,你慢走!”“什么事?”“每天你走到这块,这块望,那块张的,望些什么?你赶快直说,不直说,我把你杀了!”

摆肉案子的把案刀一碰,伢子经不住吓,心里话,大水一到,总不能就我一家逃命呐,说就说吧,直说了:“我望的是这对石狮子,哪天石狮子的眼睛发红,就要发大水。”“石狮子会眼红?昏话,哪个说把你听的。”“高良涧那块,开馒头店的老太太说的。”“你听她瞎吹!“”摆肉案子的手一挥,“噢,你走吧。”他不当回事。

  第二天,摆肉案子的把猪肉卖完,把肉案子涮干净,没事了,忽地想起昨天那伢子的话,想开开伢子的心就把手上的猪血,朝那两只石狮子的眼睛上一榻,石狮子的眼睛就红了。刚刚巧,这伢子上学了,走来一望,了不得了,石狮子真的眼红了。他一吓,学也不上了,回头就跑,一到家,直喊:“奶奶,快跑!奶奶,快跑!”

  奶奶摸不着头脑:"伢子。什么话,跑到哪块去呀?”

  伢子说:"你还不晓得,石狮子眼红了,马上快发大水,这块要遭淹了,赶快跑!”

  伢子一五一十说给奶奶听。啊!他奶奶信了,收拾收拾,打个小包,祖孙两个,出门就往高处跑。跑没多远,他奶奶想起来了,说:“不好,我们光跑,腰里一个小钱也没得,跑出去怎么过?”

  “你说怎么办?”

  奶奶说:"奶奶告诉你,我那床底下地里,埋着个小积钱坛子。你去把它刨出来吧!快去快来!”

  伢子听了,马上回过头去刨积钱坛子。他搬走床一创,不假,是有个积钱坛子,他才把积钱坛子拿到手,了不得,躲在坛子底下的水母娘娘没东西挡她,又作起怪来了,这水呵,就从底下啦噜啦噜直朝上冒,水快啦,一大伐,一大伐,就朝伢子脚跟头漫来。这伢子一吓,拿着积钱坛子朝外就跑,只听那大水“吭”、“吭”的紧跟在脚边追。也怪,这水追到讶子脚后跟,就慢了,淹不过来。

  伢子跑呀跑的,望见奶奶了,奶奶望见伢子脚后的大水,腿吓软了,跑不动了,嘴里光喊:“伢子,快跑,伢子,快跑!”

  伢子见奶奶光喊不跑,把积钱坛子交给奶奶,背起奶奶就跑,祖孙俩奔上了高滩,没有被淹死。

这块泗州城,全被水母娘娘淹没了,成了洪泽湖。

后来,有了《水漫泗州》这部戏。这是传说加神话了。内容是:古时候,由于泗州知县的儿子进京赴考路过洪泽湖,与湖中水母娘娘相遇。水母娘娘很爱他才学出众,便向他求婚,但他执意不从。水母娘娘一气之下,便借来东海水淹了泗州城。

实际上水漫泗州的历史缘由并不是水母娘娘的神威,而是封建王朝不兴修水利造成的黄河溃决泛滥的苦果。

历史上的泗州古城,为南北朝时北周所设,州址在宿豫,即今江苏省宿迁县东南。唐开元年间移治临淮,即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的洪泽湖下,州境相当于现今的泗洪、泗县、宿迁、涟水、邳县、雎宁等地,州城横跨当时的汴河两岸,由虹桥相连。唐宋时泗州地处汴河入淮河口,为南北交通要冲,车水马龙,市井繁华。北宋苏东坡有一首《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词: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特别是这下阙就是写他与知州刘士彦夜饮南山(今盱眙境)后,刘在灯火映照下前呼后拥地过泗州长桥(虹桥)回衙的情景。

有史载,泗州城内原有一座宏伟的宝塔,名普照塔,南宋建炎年间毁于一场大火。公元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清兵攻打泗州,当时驻守扬州的明将史可法派兵救援,但未及赶到,州城已被清兵攻破。

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然后神秘消失的古城。

这座古城名字叫做泗州城,它位于如今的盱眙境内。根据记载,这座古城长2.05公里,宽1.2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历史上最早建于北周时期,后来在战乱中被毁掉了一次。但是到了唐代,这座城又重新建了起来。等到了明朝,泗州城达到了历史上最大的规模。

明朝时期的泗州城,人声鼎沸,来往的客商将当时最好的东西运过来,文人骚客们从不吝啬任何华丽的语句,在泗州城留下篇章。但最让泗州城闻名全国的是朱元璋将自己祖先的墓修建在泗州城。一时间,泗州城成了皇家重点关注的地方之一,与当时的南京、北京享有同样的待遇。

那么这座繁华无比的城池,后来去哪了呢?康熙19年,这座千年古城消失于这片土地之上,后来的人们,只能通过洪泽湖那波不惊的湖水,去怀念曾经的繁华与荣光。泗州城沉没于洪泽湖底,至今仍没有露出真容。

这座古城为何会突然神秘的沉没呢?康熙十九年,高家堰洪泽湖大堤上创建六座减水坝用来分减黄河泛滥的时候洪灾,但是经此一事,洪泽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 举措完全将泗州城至于洪泽湖水的危险之下。明朝时期,尚有“祖陵之故”,所以泗州城无忧,但是到了清朝,为了维持杭运,泗州城只能承受危险。

康熙十九年,连日的暴雨导致洪泽湖水急速上涨,据估计水位高达18米左右。虽然泗州城的城墙足够坚硬,但是高度远低于18米。最终,这座传承千年的古城,毁于一旦。沉入湖中的泗州城,如今已有300年之久,冰冷的湖水中,留下的是曾经的繁华以及后人的无限感慨。‍

  其实,自唐代中期始,经历了宋、元、明、清的漫长年代,泗州城长期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下。明、清两代统治者,为了把南方的丝绸、茶叶、大米等物资运到京都,便整修大运河,大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人为地抬高了洪泽湖水位。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王朝兴修水利不力,导致洪水泛滥,黄河终于溃决,入泗水夺淮,黄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涌进洪泽湖,湖床不断抬高,湖东边大堤也就不断加高,造成泗州城地势逐年低洼,年复一年,日趋严重,每遇洪水,泗州城就成为水中“孤岛”。明万历十九年后接连3年大水,洪涛翻城而下,鱼游城头,舟行树梢,百姓淹死不计其数。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主张分泄淮水入长江,以救泗州燃眉之急,可是,总理河漕的潘季驯却百般阻挠说什么“浊流必不可分,霖淫水涨久当自消”,又以明祖陵在泗州城北,“祖陵王气不宜轻泄”为由反对分洪救城。到了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秋之交,泗州一带连降70多天暴雨,黄、淮并涨,洪泽湖水位一涨再涨,城墙溃决,一座繁衍了千余年的泗州城终于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全部淹没,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灾难,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沁园春  洪泽湖

绿茵环抱,千帆林立,水天吴楚。

数不清野鸭,蜂起浪间;

三两渔舟,撒网摇撸;

龙宫盛会,鲢歌虾舞,谁报知旦夕祸福?

望瑶池,任鱼翔鹰飞,七仙戏游。

十番花甲轮回,叹黄河夺淮云烟流。

想泗州古城,依山傍溪;

村镇棋布,桑紫谷熟;

星象失算,银汉倾覆,杰人灵地觅何处?

兴国策,高堤深沟疏,禹庙功著。

丁卯十月三十于洪泽湖

注释:

泗州古城为“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是兵家必争之地,今泗洪县为其本州之土。泗州一带夏商周时曾属徐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属泗水郡, 汉属临淮郡与淮陵郡,北魏时属南徐州,北周末期改称泗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郑楼乡境内。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移治临淮(今盱眙城北淮 河对岸)。2012年7月,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考古发掘,其西南角部分重见天日,并出土了大量文物。

泗州城地势低洼,自南宋以来,由于黄河夺泗、夺汴入淮的长期水患,城池经常迫于城危人亡险境。明代,朱明王朝为保其泗州城北祖陵,曾令治黄专家河道总理潘 季驯,在今泗洪县归仁镇境内筑归仁堤以拦水,但终究没阻挡住汹涌的黄河洪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一场特大的洪水终于将繁华的泗州城淹没于洪 泽湖底。后泗州治所迁在盱眙山脚下数十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77年),安徽巡抚闵某上书请裁虹归泗,建议将泗州州城迁至虹(即今安徽泗县县城),又在 州东半城(今属江苏泗洪)设州判一员。1912年州废,泗州本土改称泗县。1949年4月,泗州本土东部地区与泗阳、宿迁一部合并,新建泗洪县,隶安徽 省,1955年划归江苏。

古泗州始建于1500年前。当年,隋文帝开凿洛渠,引黄河水,经开封、商丘、灵壁、夏丘至临淮(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唐开元年间,徙泗州府于临淮 县。从泗州通过淮河、运河、汴河和长江,可抵南京、开封、洛阳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辎铢喧闹,辉煌了900多 年。

400多年前,由于黄河夺汴入淮,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淹没线上移,泗州城根长期在水中浸泡,甃筑的城墙基趾日见崩坏,护城河的水位高于城内。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城终于一夜间被洪水淹没。

史料记载,泗洲城长九里三十步,城墙高二丈五尺,城内另建有里城一座、辅城45座。城内共有十五条街,三十四条巷,住家近万户。

清朝康熙年间,沉入洪泽湖,成了一个千年的迷;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在泗阳县郑楼乡建制设州,因城倚泗水而建,故称'泗洲',也即历史上的第一个泗洲城,当时的泗洪属泗洲治。

唐开元23年(公元735年),为加强漕运管理,唐玄宗决定将泗洲城和泗洲治合并重建,并将新城址移至汴河与淮河入口处,也即今泗洪县的最南端,与今盱眙县隔淮河相望。 泗洲城自唐朝初建,经历代扩建,至明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当时泗洲城的城镇建设相当繁华,鼎盛时仅有历史记载的寺、庙、塔、楼、观、庵、祠、坛等建筑就有几十处。因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经济、文化繁荣,泗洲城成了历史上的一座名城。 泗洲城多水。城内河沟交纵,可通舟楫,城内建有桥梁十六座,后世有人将当时的泗洲城比作东方的威尼斯;城外是护城河,环城皆水,将整个泗洲城完全圈在当中。城墙上共开有五处城门与外界沟通,但进出城均需通过吊桥。因为到处都是水,为方便交通,古泗洲城还设有三处渡口。

也许是冥冥中注定,泗洲城因水而兴盛,但最终也因水而毁灭。 因地势低,泗洲城自建城以来,一直没能摆脱洪水侵袭的困挠,几百年间,黄河水多次决口淹城,淮河上游的洪水也一次次肆无忌惮地侵犯州城,围城护堤屡修屡毁,城墙门楼也多次受损,城内多次全城淹没。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冬,洪水再一次淹没了泗洲城,以后连年洪水不退。康熙35年(公元1696年)夏,又一次特大的洪水再度侵袭,整个泗洲城全部没入水中并再也没也露出水面,千年古城从此梦幻般地消失了。

逢降水较少年份时,原泗洲城旧址处的淮河里能显露出一段古泗洲城的残存城墙,矗立水中;遇干旱年份,洪泽湖水全面降落时,湖底还能找到很多整块的古泗洲城的城墙砖。甚至在我们小的时候还会看到海市蜃楼,老人们常说,这是老天显灵了,泗洲城重现了!还有人说泗洲城里被淹没的宝贝太多了,但是要必须要找到开启城门的钥匙,据说城门的钥匙长一丈二,有扁担那么长……这样的民间传说数不胜数。

关于洪泽湖以及泗洲城,这其中还有一段神话故事,这个神话故事的始作俑者就是我的老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他的《西游记》里,你能找到有关水淹泗洲城的故事的一些线索。在《西游记》里有这么一回,说泾河龙王为破算命先生袁守诚的预言,私自改变了长安下雨的时辰,克扣了点数,结果,被魏征在梦中斩杀。

故事是这样的,水母娘娘为了报龙王被斩之仇,搬来了五湖四海的水,准备将人间淹没。恰巧在路上碰到了张果老。张果老是个倒着骑驴的怪老头,他得知了水母娘娘的企图,就变成了一个做生意的贩驴人。他故意向水母娘娘讨水喝,水母娘娘见是凡人蠢驴,也就同意了他的意见。其实,张果老的驴是头神驴,转眼间,差不多将水母娘娘的两桶水喝完了。水母娘娘一见就急了,一脚,把水桶踢翻在地上,桶里的剩水流开去,顿时浊浪滔天,一片茫茫,于是泗洲城就倒霉了,永远沉到了水底。而这一片水就是我所见的洪泽湖。

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自小就在洪泽湖边长大的小伙伴都能倒背如流,儿时时常搬个板凳坐在爷爷奶奶等诸多长辈面前,听他们说洪泽湖的历史以及泗洲城的历史。当然神话故事不可信,作为“东方庞贝”的历史古城泗洲城着实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近年来对于他的考古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她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让这个“东方庞贝”展现在世人面前!

现在,泗州城的故处,大部分已露出河滩,这是200多年洪泽湖淤积所至。古城的绝大部分遗址,专家估计沉埋在淮河边旗杆滩和城根滩的田园下,和第一山隔河相望。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泗州古城将逐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泗县的历史古迹

在淮河两岸,有许多沉泗州的神话传说。其中有一传说与张果老有关。上界八仙之一张果老,下凡时骑毛驴经过泗州城。天热地旱,毛驴干渴。张果老向水母娘娘要水饮驴。水母娘娘拎来一桶水给他,谁知小毛驴是头神驴,一口气几乎把水喝光了。水母娘娘怕水被喝光,鱼、鳖、虾、蟹无处存身,自己也不能再兴风作浪,急忙去抢水桶,不料一下子把水桶碰翻在地,造成洪水泛滥,淹没了古泗州城。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气愤,派天神捉住了水母娘娘,将她镇在盱眙县宝积山中的琉璃井里。

这一神话流传很广,上海淮剧团还根据这一传说,编演了大型神话剧《水漫泗州》。但是,神话毕竟是神话,古泗州城的真正沉没原因是地理条件和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造成的。

据《泗州志》记载,古泗州城建于唐朝初年,先是两个土城,古汴河从中穿过,两城由一座虹桥连接,北临陡湖,南滨淮水,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才将土城墙改建为3丈多高的砖石结构的城墙。同时州城也扩大为9里方圆。“城内街道整齐,房舍密集,货物齐全,来往客商川流不息”。当时的泗州城,向西可由汴河通洛阳,向东可沿淮河达淮阴。由于皇家漕粮在这里周转,成群结队的船只停泊在城下,非常繁华、热闹。据史料记载,古泗州还是个风景胜地:城内有“禹王台月明”、“挂剑台秋风”、“浮梁练飞舟”、“堤前淮水浮烟”等九大名胜;城外有“灵瑞塔朝霞”等奇观,可供游人观光。可惜的是,今天只有在大旱的时节,才能隐约望见洪泽湖中的一段残缺的城墙。 

南宋以后,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土地荒芜,水利失修,淮河水患日趋严重。公元998年至1016年,泗州城年年进水。绍熙五年(1194),黄河在河南省决口,改道流入山东梁山泊,再循泗水河道南下。当时金统治者趁机以水代兵,借黄河水来淹没南宋的土地,使古泗州经常“泡汤”,后来便沦为“孤岛”了。此后,明、清两代统治阶级,都以“保朝”为最高原则,根本不管泗州人民的死活。他们为了维护皇家的漕运,大筑高家堰——也就是如今的洪泽湖大坝,人为地提高水位,致使泗州“城内积水数尺,街道舟船通行,房屋倾颓,庐舍荡然,一望如海,百姓逃散,归无路,出无家,生死未保”,造成“米贵如金,人相食”的历史悲剧。

在这种情况下,明代有人主张泄淮水入江,以救泗州燃眉之急,可是,身为总理河漕的右企都御史潘季驯百般阻挠,却说什么“浊流必不可分,霖淫水涨,久当自消。”又以朱元璋的祖陵在泗州城北,“祖陵王气不可轻泄”为理由,反对分洪救城。明朝万历以后,淮河水位已与泗州城墙平齐,不能开启城门。城内淤泥深积,官仓民房破烂不堪。

到了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一带连降70多天暴雨,黄河、淮河一直涨水,洪泽湖水位猛增,河堤决口,洪水铺天盖地,古泗州城从此沉没于洪泽湖的滔滔大浪、烟波浩渺之中。

泗县境内有新石器晚期的余家台遗址、扬台遗址,秦汉的西圩遗址,汉代的潼城、霸王城、夏丘,姚翟、阴陵山、娄庄、小梁,汉至清的高低李遗址、贡庄遗址、陆庄遗址、虹城城址等14处。

佘家台遗址,在泗县城西南约40华里的唐河北岸,北离汴河一华里,遗址四周平坦,中间逐渐高出,形成台地。后唐河从西南侧通过,切断了西南台面,暴露出文化层。文化层厚约5米,内容丰富,文化层底部有许多鹿角和其他动物化石,中间有灰层并夹杂着许多陶瓷碎片。经鉴定,佘家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面积约13 200平方米。

泗县,汉代古墓有:索滩墓群、西圩墓群、赵庄墓群、潼城墓群、小梁墓群、阴陵墓群、万巷墓群、侍圩墓群、郝巷墓群、姚翟墓群、孟圩墓群、赵集墓群、万安墓群、油库墓群。宋代贡庄墓群。明代古墓有邓愈祖墓、邓顺兴墓、陈翌墓。清代古墓有柏家陵、李家陵等。

 邓顺兴墓在泗县城南18华里的龙宿沟北岸,泗五(泗县——五河)公路西侧约两华里处。“邓顺兴”是明朝开国功臣邓愈的父亲,在临濠与元兵作战而死。墓前原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石碑等。墓地高出四周,周围有松柏环护。现墓高约3米,墓基长约10米,宽9米。墓前尚存一断碑,上刻“……卫国公墓”,落款为“九世孙立”。

泗县境内有明代的释迦寺大殿,清时的瑞麟庵、大成殿、山西会馆正殿,明代的水关,清代的彰善桥等6处。

泗县释迦寺大殿

  释迦寺大殿在泗城东城墙里边。原有殿宇两进,后有藏经楼一座,站在楼上可俯览全城。院内原有银彀树、罗汉石、九欹松、琵琶井、香水桥、透亮碑、皂角树等。现仅存大殿一座、皂角树一株。大殿系砖木结构,长16米。宽15.5米,面积248平方米,现大殿房瓦和墙壁有些破坏,但梁柱粗大挺直,布局井然。《泗虹合志》载:“释迦寺在城东南隅,洪武时建”。据现嵌在大殿后墙上的《敕赐释迦寺重修藏经楼施地围墙碑记》载:“……然考其由来,乃是宋英宗时敕赐寿圣寺,明祖定鼎,易名释迦寺,正德间始建是楼而供养法藏……康熙岁次庚寅中秋谷旦”。因此,此殿应是宋英宗时即公元1064年后所建。至今己800余年的历史。

泗县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在泗县城内正中偏北,原有大成坊、棂星门、泮池、戟门、东西厢、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古代建筑,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飞檐斗拱,壮观挺秀,长21米,宽12米,面积252平方米。砖木结构,殿房由八棵廊柱顶起,殿墙四周内嵌20棵廊柱。据大成殿脊梁所书,“大成殿”是清雍正四年(1727年)所建。《泗虹合志》载:“嘉庆九年(1805年)修”。殿内二梁所书,咸丰三年(1854年)重修。距今已250余年。除局部有毁外,整个殿完好。

泗县明代石马窝石刻,清代移泗州治记碑刻。

移泗州治记碑 

“移泗州治记碑”系清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的石刻。石碑计两块,长206公分,宽77公分。全文35行647字,乾隆四十三(1779年)年直隶泗州知州张佩芳撰。当时书法名家湖北巴东县知县梁巘书。碑刻记载了康熙十九年(1681年),老泗州湮没后,州治暂寄盱眙,后至虹县的事。它记述了老泗州湮没后的情况,当时虹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民的心愿等。是清代早期大书法家梁巘少有的书法碑望。“移泗州治记碑”原砌于县衙大堂后墙上,后砌于县委宿舍后墙上。1981年夏移置于县文物陈列室。

泗县8处古迹

明、清时代的西吴菜园古槐,马厂古槐、屏山白果树、老山白果树、谷卢堆、谷李堆、程行村沉船处、黄谷堆(时间待考)。

汴河故道流经我区的宿州市、宿县、灵璧、泗县。沿宿(宿县)永(永城县)、宿(宿县)洪(江苏泗洪)公路的方向向西向东伸延,河床遗迹仍清晰可见。泗县城西门偏北15米处,现遗存明代汴河入城的水关。1972年深挖河床时,在泗县鹿鸣山北两华里处挖出木船一艘,长约10米,分前后两仓,初步鉴定为宋以前的木船,部分船板现藏于泗县文物管理处。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全长1 300公里,是时河堤筑御道,两岸植柳,为连接南北的一条交通命脉。唐、宋时江淮漕运皆由汴水而达京师。自南宋与金和议,划淮河为界,汴河即渐淤塞,不久即废。  

这条通济渠,上游自荥阳北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河,中游至开封折向东南流经今杞县、睢阳、宁陵至商丘引蕲水古道,又经夏邑、永城、濉溪流入我区,出我区而东流至江苏省泗洪县的马公店,与谢家沟(老濉河)汇合,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临淮头入洪泽湖,下游自江都宫入于海。

(0)

相关推荐

  • 泗水郡·泗水亭·泗水国·泗水县

    泗河,一条古老的河,一条比炎黄子孙的血脉的流动更悠久的河,积淀着太多的古老的东方文化元素!泗河古称泗水,禹治九水之一,明朝始称泗河.泗河文化在历史上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这是值得挖掘的丰富宝藏.仅仅地 ...

  • 泗州,一个被洪泽湖淹没的古城

    清康熙年间,满清对于淮河流域的治理很差,直接导致泗州城陷入洪泽湖,泗州,一个存在于北周到清朝之间的历史地名,辖地大概在今天泗县,泗洪,天长,盱眙,明光一带,当然不同历史时期辖地范围不同. 我们现在所说 ...

  • 清初为何安徽一个州城要迁到150里外,甚至借来邻府一个县当州治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距离江苏省的洪泽湖直线距离近50公里,如果说泗县之所以改成"泗"县,是和洪泽湖有很大关系,恐怕没有几个人相信.而真相却是泗县恰恰从距其70多公里.江苏省淮安市盱眙 ...

  • 安徽泗县专业焊工形成特色劳务品牌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泗县专业焊工形成特色劳务品牌 安徽日报讯(记者 何雪峰)近年来,安徽省泗县建立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养专业焊工人才队伍,形成了有效带动地方群众致富的"泗州焊工&qu ...

  • 【心语】夜游泗县古运河遗址

    随领导出差路过泗县,白天忙完之后,晚上吃完饭后,在当地领导陪同下一起夜游了泗县古运河遗址公园. 说到泗县,也许你会想到汉高祖刘邦,因为刘邦曾担任泗水亭亭长,但是那个泗水亭并不是今天的泗县.古泗水亭在今 ...

  • 游泗县石龙湖

    ​ 杏园芳.游泗县石龙湖 张子耀 迷离扑朔泉湖.瑶池坠落明珠.桑 田几度旺禾蔬.石聋渠. 清流万载天然聚,花林吐艳川途. 虹乡今日貌魁殊.凤栖梧.

  • 阳春三月 锦绣泗县如画

    春日校园如画屏,如多彩童话世界.步入泗县三中校园,晴空暖日下校园一片明艳!梅花还未落尽,樱花已是繁花满枝,满树明艳,如繁星缀满枝头,又如云霞飘落人间.多种花树映照嫣红的高高教学楼群,整齐的校园绿植长得 ...

  • 上海免费景点:上海之根古镇泗泾之刘统勋匾古匾古宅陈列馆

    原创不易,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旅太行]并分享,举手之劳,支持原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博主微信:shexianhanjiang

  • 打卡上海免费景点:上海之根千年古镇泗泾之安方塔福田静寺

    原创不易,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旅太行]并分享,举手之劳,支持原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博主微信:shexianhanjiang

  • 上海免费景点:上海之根千年古镇泗泾之福连桥

    原创不易,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旅太行]并分享,举手之劳,支持原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博主微信:shexianhanjiang

  • 泗县历史上的战事

    杨立峰搜集整理 前言:泗县,夏丘故地,自新石器时代起先民就来居于此.此地通兖豫而门户汇交,扼徐淮而平冈延拱,千里沃野,人杰地灵,向为我先民乐居之土.也正因为此,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她也是国家衰亡时各 ...

  • ​泗县战役失利后陈老总做了三件事

    ​泗县战役失利后陈老总做了三件事 1946年7月31日,陈老总和宋时轮指挥泗县战役,冒雨攻击最终失利,山东和华中的联系切断,对整个战局影响十分大.毛主席一度想让徐向前到山东,接替指挥战役.接到电报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