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省(即后来的安徽、江苏两省)各府进士数量分布图...
清代江南省(即后来的安徽、江苏两省)各府(直隶州)下辖县(散州)的进士数量分布图:排名第一的为苏州府吴县,整个清代共产生了211位进士,其中有7位状元、3位榜眼及4位探花;排名第二的为镇江府武进县,整个清代共产生了204位进士,其中有3位状元、1位榜眼与2位探花,排名第三的为苏州府长洲县及安庆府桐城县(数量相同),二者在整个清代均是共产生了138位进士,其中苏州府长洲县出现了7位状元、1位榜眼及3位探花,而安庆府桐城县则是1位状元及3位榜眼;排名第四的为常州府无锡县,整个清代共产生了127位进士,其中有3位状元及榜眼、探花各1位;排名第五的为徽州府歙县,整个清代共产生了115位进士,其中有2位状元及1位探花;排名第六的为镇江府丹徒县,整个清代共产生了111位进士,其中有状元、榜眼、探花各1名;排名第七的为江宁府上元县及苏州府常熟县(数量相同),二者在整个清代均是共产生了100位进士,其中江宁府上元县有状元、榜眼各1名及探花2名,而苏州府常熟县则是6位状元及榜眼、探花各2名。以上7个县在清代产生的进士数量均在100名及以上,而清代江南省其余县(散州)的进士数量则均在100名以下,有的县(散州)甚至1名进士也没有,如颍州府的太和、涡阳、蒙城3县及亳州,徐州府的沛县等4个县(散州)在整个清代就没有产生过1名进士。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安庆府桐城县产生的进士数量为何会如此之高(高达138名,足够与江南省东南部的江东诸县相匹敌),能够在江南省西部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这是因为安庆府桐城县产生了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即清朝中后期著名的考据学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清朝一众顶级学者以此为中心治学研究,吸纳了大批学术精湛的学者至此,造就了安庆府桐城县文风蔚然、人才辈出,从康熙年间一直兴盛至鸦片战争爆发前,且此后湘军领袖曾国藩曾一度试图振兴桐城学派,文坛领袖加功勋之臣加持,可想而知当时的安庆府桐城县文化学术是多么的繁荣昌盛,堪称当时中国(南方)妥妥的文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