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觉醒时代》
热烈奔放的英雄激情,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电视剧《觉醒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艺术百花园百花齐放,优秀佳作不断涌现。很多剧受到重创后,引起了强烈反响。通常,我会抽时间看电视剧。再看一部好剧之后,就很少再看了。但是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后,我连续看了两遍。每次再看一遍,总会被整部剧的爱国热情和精神所鼓舞和感染,感动和鼓舞。
在的重要节点,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是一部反映建党历史的史诗电影。与近年来播出的党史题材影视剧相比,无论是从历史背景、主体挖掘、境界升华,还是人物刻画、细节场景,都给人一种新意和视觉震撼。让我们以生动的人物走进动荡的现场。
第一,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革命家的崇高胸怀和伟大正义感,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爱国主义和救亡情怀
电视剧《觉醒时代》以宏大的时代背景为指引。那是一个内忧外患日益增多的时代。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空前惨烈的第二年。日本利用德国在欧洲缺乏技术的优势,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张。第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等人被迫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没能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国内政局混乱,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动荡的中国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时代。
“世界起起落落,每个人都有责任。”面对危机,总有一些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正义人士。他们忧国忧民,热爱全民,愿意赴汤蹈火,力挽狂澜。
北洋政府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开,进一步激发了仁人志士挽救危机的斗志和决心。流亡在外的革命者义愤填膺,踏上了回国探索救国之路的征程。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陈独秀早年曾五次赴日本留学或避难。当时帮助张在日本创办《甲寅》杂志的陈独秀毅然回国,探索救国之路。
陈独秀早在22岁时就开展反清宣传活动,并三次举行爱国演讲。他协助张编辑《国民日报》,创办《安徽俗语报》,组织了安徽第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革命组织,参加了辛亥革命和1913年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这些经历和失败的教训,使陈独秀深深地感到,如果他想挽救当前的危险,
当年的革命家王蒙邹对陈独秀表示欢迎,并借此机会召集邹永诚等革命同仁,听取大家对当前形势和今后应该做些什么的看法。陈独秀坦言,鸦片战争打破了意识形态格局,西方列强不仅武器强大,而且意识形态和体制机制也很强大。这次他将致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启蒙,二是社会转型。
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想法付诸行动,陈独秀打算创办一本杂志,唤醒人们的思想意识。陈独秀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他们这一代人正在试图通过办刊、甄别、选择和验证一种当代最先进的意识形态理论来寻找振兴中国的道路。
做不到,怕想不到。作为一个思想先进、有正义感的革命家,陈独秀敢于思考,而且做得很有魄力。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一卷出版后,由第二卷第一卷更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的出版,就像是一次石破天惊,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杂志一经出版,就在革命者、工人和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拉开了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李大钊在日本听到《新青年》杂志的消息。兴奋地看完陈独秀的信,他决定放弃学业,投身革命事业。
虽然李大钊被日本早稻田大学除名,但他觉得自己仿佛卸下了包袱。从那时起,他可以专心于革命。1916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李大钊在日本写的著名文章《青年》。文章以高昂的激情和强大的精神,深刻表达了唯物主义,提出了再造青春中国的理想命题,号召青年人以青春的活力和理想不断改造自己,建设青春中国。
湖南长沙的街头,天空飘着雨滴。毛泽东兴奋地拿了几份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给萧子升、陈昌、李等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校友看。他们边吃边看杂志。毛泽东非常赞同陈独秀在《光荣归于青年》一文中的思想,认为除了陈独秀提出的六条标准之外,还应该加上一条,就是要健壮而不是软弱。
毛泽东视《新青年》为珍宝,读陈独秀的《光荣归于青年》,犹如敲响警钟。他当即下定决心要为《新青年》做贡献,谈谈中国体育。和许多立志救国的年轻人一样,毛泽东被《新青年》开辟,开始沿着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探索救国之路。
在天津南开中学的小礼堂里,南开中学的学生周恩来也被《新青年》吸引,给同学们念起了陈独秀的就职演说词。
在《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引领下,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革命家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才俊都满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报国情怀。他们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意志坚定,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他们无畏、勤奋、勤劳、勇敢。他们决心为救国救民的道路探索伟大的正义感。
无论是电视剧反映的风雨飘摇的时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热情、激情、朝气、乐观、有所作为。
激情是活力之源,是精神支柱。如果每一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失去了激情,沮丧,害怕停滞,死亡,我们还能谈创造成就,创造未来吗?这是电视剧留下的最深刻、最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第二,通过革命者独特而鲜明的艺术形象,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关爱世界、热爱人民的博大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何艺术地再现中国共产党初期的探索实践历程,运用电视艺术形式还原这一伟大事件背后的众多历史人物,让新时代的人们既能了解建党的历史和伟大成就,又能从创造伟大成就的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是关系到整部剧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建党初期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记忆。艺术创作中,要艺术真实地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社会生活和众多人物,无疑是很难的。非常可喜的是,电视剧导演和表演团队怀着敬畏和执着,精心策划,大胆创新,广泛搜集素材,在人物塑造上有了新的突破。
最令人难忘的是,整部剧成功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元培、胡适、鲁迅、陈延年、陈乔年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导演牢牢抓住关键人物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通过人物独特的外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日本早稻田大学校园里的李大钊等人义愤填膺,痛斥袁世凯的卖国行为,坚决表示要回国甩掉袁。
正要去李瑟娥大召的陈独秀此时正好路过。整天忙于写文章的陈独秀,弄得自己蓬头垢面。看到李大钊激动的一幕,他拿着李大钊气得吃不下的食物,就一口吞了下去。
陈独秀外表不修边幅,当众大吃大喝,恰恰反映了当时流亡革命者的现实处境,生动地刻画了陈独秀豪放不羁、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他之所以把自己弄成那个样子,是因为他没有参加二次革命,被迫流亡日本,协助张组织《甲寅》杂志,整天忙于写文章,所以蓬头垢面,落魄潦倒。从他出现在舞台上的言语和行为可以看出,尽管身处逆境和困苦贫困,但他从未放弃对救国真理的追寻,始终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和思考。
电视剧通过身边人物对陈独秀的评价,全方位、多方面地刻画了陈独秀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北大校长蔡元培评价陈独秀天马行空,敢想敢做,敢说敢做。这可以通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来实现,他在台上演讲时,右臂舞动,握拳,食指上下舞动,慷慨激昂,勇敢爱国。@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