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时光】赵文卿系列散文之三:水缸·水瓢

水缸·水瓢
司马光砸烂缸的故事尽人皆知。一段时间以来,我曾对有关这一故事的儿童启蒙读物表示怀疑。因为我总觉得读物插图里,司马光所砸的缸的位置画得不对头,它不应该在花园里,而应该摆在厨房里。后来我想,插图那样画也许人家自有道理,就不再深究。但我们这里,水缸确确实实是摆在厨房里的,至少摆在离厨房近一点的地方。水缸的主要用途就是盛水,盛水的主要用途就是做饭,摆在其它地方岂不是自找不方便?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两口水井。这两口水井分置于村东西两头,我们家居中偏西,但父母打水要到东头井里,因为我们家属东头生产队管辖,打起水来底气足一些。井台井沿用青石板砌成,很光滑,大人最禁忌小孩到井沿玩耍,因为时常有小孩发生溺井事故。打水的人很多,需要起早排队,井沿的青石板经年累月被井绳磨出许多光滑的凹槽。从井里打水是个技术活,左摆右摆,得先把水桶完全摆倒才能灌满水。否则,摆不倒或半倒,提上来要么空空如也要么半桶水。摆水桶时,桶掉进井里的事情经常发生。记得我父亲就多次不小心把桶掉进了井里。从井底捞桶相当费事,用一根长绳拴上铁耙,身子趴在井沿上来回摆动绳子。运气好的话,很快能捞出来,运气不好,铁耙齿左右打摸,桶袢像是故意捉迷藏似的,总也挂它不住。

一般的水缸装满,满足一家人一天的用水,得两三挑子水。因此,早起挑水是男人每天必修的第一课。我家姊妹们多,用的是大罗纹缸,父亲总是比别人多挑一挑才能添满。缸里添满了水,就像粮圈里有粮食一样,一天心里不慌。我家的大罗缸是父亲带了干粮,跑到几十里山里一个缸窑厂拉回来的。拉回来后,就摆在厨房(其实就是个草棚)的角落里。添满水后,母亲用一个特制大锅盖严严实实盖上,生怕我们把水糟蹋了。有时也免不了糟蹋一点水,母亲就骂我们:兔崽子,有本事你们也挑两挑子水回来!长大替母亲挑两挑子水,一直成了我未了的心愿。一是我从小上学,没机会替母亲挑水,二是我工作后家里打了压井,后来还安了自吸泵和水笼头,用不着挑水了。

有一次回家和父亲闲聊,我问父亲:咱家的那个大水缸呢?父亲说找它干啥?我说不干啥,就是想看看。父亲把我领到东屋一个角落里,那个缸还在,只是落满了灰尘。我掀开缸盖,里面堆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我小时候经常爬到沿上伸头喝水的那个水缸吗?这就是里面没水时我头伸进去大声吆喝,发出嗡嗡声响的水缸吗?是的,水缸还在,而与水缸有关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了。

水瓢和水缸其实是一对姊妹。水缸因为有水瓢才能舀水添锅,水瓢因为有水缸才能派上用场。

水瓢都是用葫芦做成的。嫩葫芦叫“菜葫芦”,要做水瓢得等葫芦长老,老到用指甲掐不动的程度,不然做出的水瓢会走形,“扁几凹兀”。老葫芦摘下后,不能马上做瓢,要凉晒一段时间。等基本干了,用手锯从中间一锯为二,掏出里面的瓤和籽,水瓢就做成了。掏出的葫芦籽藏在干成一团的葫芦瓤里,磕磕籽就蹦出来,我嘴馋要吃,母亲说葫芦籽不能吃,吃了会掉牙的。我不信,趁晚上偷偷吃几颗,躺在床上瞪着眼等牙掉下来,可第二天摸摸牙仍结结实实长在我嘴里,并没挪动地方。

水瓢做成了,整天扔在水缸里,奇怪的是它总也不下沉。一只水瓢一般用一两年,有时不小心摔坏了,母亲用线绳缝合一下又能坚持一段时间。现在葫芦瓢早已被各种塑料瓢所取代,但有关葫芦瓢的话题却流传了下来。“种一葫芦打一瓢”,说的是收成不好;“按下葫芦浮起瓢”,说的是事儿接连不断。还有“比葫芦画瓢”、“抱着葫芦不开瓢”、“瓢泼大雨”等等。我们常把有把握办成的事,说成是“在瓢里龛哩”。其实世事难料,煮熟的鸭子也会飞,“在瓢里龛”的也会跑,更何况是一只破水瓢呢?水瓢破了,我们的生活却是崭新的。

看,一不留神,我把话题扯远了,岂不成了“东扯葫芦西扯瓢”?

作者简介:赵文卿,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曾在《百花园》《微型小说选刊》《天池小小说》等刊物发表作品。

(0)

相关推荐

  • 日子“缸缸”好

    文/李春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的家里每户都有大缸,而且不止一个.人们使用最多的是水缸,其次还有粮食缸.激白菜缸.腌咸菜缸等等. 缸的底部和上口都是圆的,中间略微鼓了一些,憨憨的,像个鼓鼓的球. ...

  • 青未了|'一缸‘’童年

    文 | 林源 小时候,农村可没有自来水,家里的用水都是从村里的砖井里挑回来的.先是从井中用井绳一桶一桶提上来,然后用扁担把两桶水担回家,储蓄在自家水缸,因此家家户户都有水缸.我们家兄弟姊妹多,用水量大 ...

  • 公孙语追星之四.又见司马光

    飞儿的字写好,我的故事书也打好了腹稿,看他踊跃的样子,不想让他失望,于是,开讲. "今天讲的是关于你小姑婆的事,是大事哦!" "有多大?"他的兴趣一下提高了很多 ...

  • 架豆花与葫芦瓢

    架豆 架豆是王村的叫法.大约是因为它擅长爬高上架的习性.济南人叫它为"扁豆"(亦或"藊豆"?)东北人的叫法颇为形象生动:猪耳豆.它还有更多的别名:火镰扁豆.藤豆 ...

  • 高建超丨传承,家乡的葫芦有文化

    近日到镇上闲逛,看到摊上的观赏葫芦做得很精致,突然就想到了过去农村常用的水瓢,面瓢之类用葫芦做的家什来. 过去农村家庭的物件几乎和工业制品无缘.盛水用的水缸,担水用的木桶,提水用的瓷罐,吃饭用的瓷碗, ...

  • 李同书丨我葫芦我的瓢

    瓢的前身来自于挂在窗棂上的一只葫芦.秋天即将消逝的时候,风逐渐变得有点凌冽,阳光也渐渐收敛了暴躁的秉性,挂在窗棂上的那只葫芦竟然在不断变幻温度的风中悄然隐去淡绿的外装,开始发白发轻,竟然还在风里打起秋 ...

  • 【老物件·时光】赵文卿系列散文之二:木拖车·木风箱

    编者按:岁月流金,曾经的老物件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它们的余温尚在,仿佛如昨.握着这些余温,打捞起一些闪光的记忆,是对它们最好的纪念.从上期开始,"西平文学"公众号将推出赵文卿老师的系 ...

  • 【老物件·时光】赵文卿系列散文之四:灯盏·鏊子

    灯盏·鏊子 文/赵文卿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灯盏的解释是:没有灯罩的油灯(总称).从括号里的"总称"二字可以看出,"没有灯罩的油灯"应该是有许多 ...

  • 【岁月流金】老物件·时光(系列散文之一)/赵文卿

    编者按:岁月流金,曾经的老物件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它们的余温尚在,仿佛如昨.握着这些余温,打捞起一些闪光的记忆,是对它们最好的纪念.从本期开始,"西平文学"公众号将推出赵文卿老师的系 ...

  • 【流金岁月】我的“刻板”生涯(散文)/赵文卿

    上点年纪的教师,大都有过刻钢板油印试卷的经历.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我经历过近20年的"刻板"生涯.每每回忆起那段日子,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词就是--刻骨铭心.  ...

  • 【选粹】一枚鸡蛋的尊严(散文)/赵文卿

    本文作者赵文卿(右)在冶炉城村文化园 我是一枚鸡蛋,小名"蓝蓝",大名"德清源".2021年春天,我诞生于五沟营镇王阁村海蓝牧业. 那是一个空气清新的早晨,初升 ...

  • 【215】“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赵文卿作品

    父子一场 赵文卿(河南) 父亲临终那一刻,我就坐在他跟前.那是一个秋收后的下午,秋风沙沙扫着院子里的落叶,玉米.大豆.花生已经收打归仓.父亲气息奄奄,已经哈不出一个完整的字.在一阵难捱的静默之后,父亲 ...

  • 老戏骨赵文瑄别具一格的老年生活:兴之所致,做随性自在的自己

    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604/10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643天 最近,老戏骨赵文瑄的一篇采访收到了许多关注. 采访中,他提到自己目前的日常生活. 因为在之前的拍摄中,意外摔断了腿 ...

  • 【推荐】母亲和她的手机(获奖作品)/赵文卿

    娘活着的时候,买了一部老年手机.娘虽然年龄大,但思想不老.怎么解锁,怎样拨打,如何关机,没教学几下,娘俨然成了熟手.娘说,这比做衣.绣花简单多了. 有了手机,娘几乎没让它闲着,每天忙活停当,坐下来,就 ...

  • 【精彩小说】艳秋的甜瓜/赵文卿

    开学了,艳秋独自一人走在上学路上. 学校离家不远,一二里路.但这一二里路,艳秋感到很漫长.路两旁是一人多高的玉米地,森森的玉米棵子,风掠过,哗哗响作一片,艳秋心惊肉跳,吓得一阵小跑.刚要停下脚步,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