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辈子就不能按着我的意思活着?”“我不能”
正文共:3102 字
阅读时间: 8分钟
1
对不起,我没法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前段时间被朋友圈里“朱雨辰的妈妈”刷屏了,她对儿子那种“执着”的爱确实让人感到有点油腻和反胃。
试想一下,有哪个人接受的了每天被自己的妈妈逼着喝梨汁,一喝就是十几年?
有哪个孩子接受的了自己不管去哪儿,后面总是跟着一个老妈子?
有哪个孩子接受的了自己谈个恋爱,他妈还要挑剔人家姑娘这不好那不该的?
按照朱雨辰妈妈做的意思就是,我都是为你好。
有多少父母总是拿着“我是为你好”在孩子身上自嗨?
龙应台曾经讲过她和儿子之间的故事,龙应台和他儿子菲利普等一行人出去游玩,期间龙应台听见一旁舅妈问她读大学的女儿,
“要不要上厕所?”
于是她也起身时问菲利普:
“要不要上厕所?”
当然是被儿子一句“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给怼回来。
有多少过度付出的父母,就有多少反感被过度付出对待的子女,
最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接受我的付出?而不是反思自己的付出是否该适可而止。
朱妈妈或许也知道自己的付出是过度的,她也说在儿子面前“我完全没有自我”。可那又怎样,当一个人的过度付出形成习惯时,可怕的是连自己都被自己的付出感动了。
一个人的固执里,往往深藏着他的无知,这种无知会让他更加沉溺于他的固执,而完全忽视别人的感受和情绪。
就像朱妈妈很苦,她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失去了自我,在家里过着像菲佣一样的生活。朱雨辰也很苦,在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多时候他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都不能过上正常的婚姻生活,最后甚至还无奈的问道: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留在我身边?”
你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妈,自己都做不了自己的主,还指望着谁和你一起受这份罪?
强势的人之所以强势,大概是因为弱势的人太过弱势。
朱雨辰的妈妈一样,就这么大大方方的对自己儿子的生活横加干涉,连自己儿子谈恋爱都来插一脚,她大概不知道按照别人的意思来活着的人生究竟有多痛苦。
我身边一朋友,这哥们26岁了,他妈还每天帮他洗衣服,不是他不会洗也不是他自己不愿意洗,是他妈非要他用手洗,他完全不能理解洗衣机能洗的东西为什么要非要留着用手洗?既浪费时间,又累的要死。
就这样哪怕家里洗衣机宁愿放坏了,不到洗不动的时候坚决不用,最搞笑的是他妈自己不用连他儿子也不让用。
在一个连洗衣服都做不了主的家里,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享受多少快乐?
那些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养孩子的父母,只会得出两种结果,
要么养出一个废人,除了吃喝拉撒什么都不会只知道靠他爸妈。
要么养出一个逆人,等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他会远远地躲着他爸妈。
你是想要你的孩子变成废人,还是逆人?
就看你是不是继续拿那套“你这辈子就得按着我的意思活着”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2
有多少亲子关系,死在了没有边界感
年初去拜访一位大学老师,席间聊到怎么规划孩子的未来,老师倒是非常坦然的说,
他以后该干嘛干嘛去,我又做不了他的主,即便给他做好了各种规划,不是他想要的他最后不去又能怎么办?
一个合格的父母,最该明白的是懂得适时的退出。
退出,不是让你此刻离开你的孩子,而是为了在将来能更好的和他们相处。
中国父母最好笑的地方就在于,对孩子的性教育能含糊其辞避而不谈,对孩子人生的边界却是寸步不让步步惊心。
很遗憾,大多数中国父母是没有也不愿意明白何为边界感的。
什么是边界感?
《相处的艺术》关于边界感的描述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界限感最重要的是自我内心的设定和认同,而不是让你的孩子用叛逆和反抗来证明父母边界感的缺失。
边界感这种东西太强太弱都不好:
太弱,容易被人控制,捏成一个柿饼,也或者经常想着控制别人;
太强,很难信任他人,甚至无法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边界感的缺失意味着隐私的毫无尊严。
很多中国式家庭中,父母的边界感会很弱。他们觉得我是你妈,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你必须听我的。这种思维会让他们毫无顾虑的翻看孩子的日记,打开他们的卧室,甚至动用他们的私人用品。
甚至到了孩子结婚生子,父母心中的想法依然是:
老子还是老子,儿子们的婚房,都是老子给你置办的,甚至房产证还写着老子的名呢,你凭什么不听老子的?
而女儿嫁人,丈母娘会叮嘱:“嫁过去你就是夫家的人了,要孝敬公婆,把他们当亲父母”。
而亲父母三个字,就在不经意间,混淆了各自的边界。
想到此刻,我倒是无比羡慕我的老师和他的儿子,为人父母者能明明白白的把边界感处理这么清楚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彼此的尊重。
我可以关照你,但绝不干涉你。
我可以孝敬你,但绝不骚扰你。
汪曾祺先生早年间写过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在文中他多次追忆自己父亲,春天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用玻璃片扎成五彩玲珑的水晶球、把西瓜挖空雕花做成西瓜灯,而关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加干涉。
父亲这种开明大度的教育方式,让他在后来对待自己子女同样沿袭此道,儿子在校谈恋爱,他也不从中阻挠反而出主意帮忙给儿子写情书,儿子在外面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他们也好意收留穷苦学生。
用汪先生自己说的话总结就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父母与子女本就是相识一场,就算做不成了兄弟姐妹,做个以诚相交的朋友也不错,最可怕的是最后彼此反目成仇形如陌路。
边界感的模糊,让父母忽略了职责与隐私的范围,误以为我对你好你就应该无条件接受,甚至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对子女的生活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他们大概不知道的是,有多少毫无边界概念的父母,就有多少奄奄一息的亲子关系。
3
为自己活着,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早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很多父母把“我是为你活着”这句话挂在嘴边,现在想来这句话却是最让人反感的一句话。
我是为你活着的,所以你就该听我的。
我是为你活着的,所以你就得服我管。
我是为你活着的,所以你的就是我的。
我是为你活着的,所以做什么都是对。
我是为你活着的,这句话本身就略带一种道德绑架的意味,这就意味着将自己与子女的人生紧紧捆绑在一起,让子女无时无刻都在背负着原生家庭的重负和烦恼。
我最常听到说这句话的人是我的一个婶婶,她早年因为家里姊妹多,她又是最小的一个,什么重活累活都是她做,却没有机会好好上完小学,因为要把读书的机会留给家中唯一的长子。等到结婚了,遇上婆家人又是难伺候的主,既要服侍好公婆又要带好小孩,再后来孩子长大了,她又要去帮着女儿带孩子,因为女儿的婆婆带不惯孙子。
用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从来没有哪一天是为自己活着。
她放弃学业在家务农的时候,她是为父母兄长活着。
她结婚生子在家带孩子的时候,她是为下一代活着。
她年过半百还在帮女儿带孩子的时候,她是为下一代的下一代活着。
同样的,在她有限的生命里她已经将这种“为别人而活”的思维固化起来,甚至拿这样思维去同化她的孩子们,所以我常常听到表弟和我说,
我实在受不了我妈每次都逼着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我想做互联网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她非要我考个公务员一辈子图个安稳,
我想攒钱旅游去看看世界,她非要我把钱留着买车图个面子。
我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女生,她非要给我乡亲找个本地人多好。
她一辈子都是“我是为你活着”,同时又强势地安排身边的人“能不能按照我的意思活着”,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她的孩子一面反感她毫无节制的付出,而她自己又陷入无主且无助的人生境地。
一个人企图通过为别人而活着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没有价值。
而一个人企图通过控制别人来按照自己的意思而活着,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对方离开。
所以,别再为做父母的别再说什么我是为你而活的,连你自己都没有活好的时候,你凭什么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思来活?
所以,也别再问,你这辈子就不能按着我的意思活着?
对不起,我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