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聪明,你还在相信记忆、智力游戏?后天大脑变聪明的3个秘诀
吃核桃之类的食物会让人变聪明,
吃补脑的保健品会让人变聪明,
学习记忆训练,玩智力游戏会让人变聪明……
不论是明示还是暗示,你还在相信这些不靠谱的宣传吗?
全文导览图谱
- 学习要动脑子,
- 不能读死书,
- 要把书读活了?
估计这句话你耳朵都听出茧了。把书本读活,是很多人的追求,但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
怎样动脑子才能把书读活呢?
迄今为止,关于学习动脑子,也就是如何让大脑变得聪明的观点、答案总是五花八门,似是而非,更多的则是无稽之谈。谣言存在的时间久了,大众往往信以为真,这是认知匮乏和信息差造成的。即使不信以为真,也会被社会性盲从心理所裹挟,用感性去消费。
大众习惯听动听的谎言,不喜欢听难听的真相。
你是否中过商家设计的“圈套”?
吃核桃之类的食物可以让大脑变得聪明,这只是商家广告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而每年到了高考,各种补脑的保健药更是挣得盆满钵满。颇具讽刺的是:大众对此还是乐此不疲地买单,这是因为人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时,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宁可信其有,不信其无”,于是心甘情愿被商家收取智商税。
好吧,买个心理安慰和暗示,这是下策中的上策。
运动呢?
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的神经结构,延长注意力的时间,的确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作用还是有限,没有从根本上大解决大脑聪明运行的机制。比如一个天天在训练的运动员,不等于其它方面智商高。
你认为的聪明是什么
脑子活,反应快,有想法,思路宽,知识面广,还是其它的什么。
用《丰乳肥臀》作者莫言的话说:总会有人在你切一盘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
脑科学是怎么说的?
在神经学上,智慧(聪明)的定义一是取决于神经连接的密度。大白话是指知识大脑里边的神经元的连接发展得很好,连接越多,人就越聪明。
如何让自己真正变得聪明?
普通人在这方面煞费苦心,但收获甚微。
你需要了解一些权威的科学研究,从那些枯燥的严肃的,反人性轻松愉悦的内容中探究智慧的真相。
世间万物,只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豁然,方知其所往。
美国《新闻周刊》早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出刊,封面文章标题为“如何真正让人聪明”。因篇幅较长,这里只摘一些关键要点(斜字部分)。
人们不应轻信所谓的,如果让大脑利用脑力训练网站提供的训练术,或沉思冥想,食用蓝莓、咀嚼口香糖或有众多朋友就能改善大脑能力,人就会变得更聪明,这些说法很有创造性。
由于并不了解认知增强的工作机理,人们会轻信一些似是而非的建议。这是由于没有任何宣称在实验中解决难题,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研究结果具备能够解释得通的机制。布朗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系统科学家PeterSnyder认为,人们在新闻中看到了太多的快速增强认知的丑陋消息,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严谨的研究近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仍处在最初开拓阶段。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10年对各类宣称能维护和改善认知功能的方法所做的评价表明,众多声称可增强认知的胸有成竹的研究成果是多么的粗糙。维他命B6、B12和维他命E;β-胡萝卜素;叶酸,以及称之为黄酮类物质的花里胡哨的抗氧化剂都是失败之举。酒精、欧米伽3s(海鱼中脂肪酸),以及发展大范围社交网的作用也微不足道。
人们的确能看到不少言之凿凿地确信可通过大量外部介入的办法来提高智力的研究结论,但至今尚无任何一个研究的结论会是正确的。只有像NIH那样通过全面评价各类研究的证据,人们才能看到真实的一幕。
像动机和奖赏这类心理因素有助于记忆,但对像抽象思维这类更高层的处理过程毫无帮助。训练记忆力、推理能力和可以改善技能的处理速度已形成了一个政府资助的大型研究项目。但不幸的是一些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改善了处理速度,但未改善记忆力;改善了记忆力,但未改善推理能力。类似的,玩填字游戏若能改善人们的智力,那它可能是一种方法。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Stern认为,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认知训练只能对训练中的游戏项目有所提高,绝对达不到在另一些方面上的一般化效果(该句划重点)。
插播一个话题,世界记忆大赛的大多数选手,他们在自己工作领域只是“路人甲、路人乙”。比如英国“记忆超人”普里德摩尔是一名注册会计师,在英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据悉,他的智商高达“159”,平时喜欢玩各种智力游戏,常被人视为“天才”。但他承认自己在学校时成绩平平,非常普通,大学第一年甚至还退了学。只能说明,他在记忆这方面有超于常人的天赋能力和后天的刻意练习。看完上面这些信息,学习者或家长,再仔细回味商家宣传的那一套,还有记忆训练广告各种夸张的说法,是不是有种被蒙蔽,上当受骗的感觉。
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家Yaakov Stern称,更高的认知能力来自更多的神经细胞,更丰富的神经连接,更高程度的神经形成,以及提高起到刺激生产神经细胞和神经连接作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这类化合物的产生。
脑神经形成和丰富的神经连接能增强学习、记忆、推理和创造性。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在特定工作中表现优异者,其脑神经回路的效率往往更高,认知能力也更强,更具灵活性。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或孩子变得更聪明,就必须回到脑科学的定义中来,智慧(聪明)取决于神经连接的密度;知识在大脑里边的神经元的连接发展得很好,连接越多,人就越聪明。
科学证实:
先天的神经连接密度是基因决定的,但另一是神经连接的密度,则是后天经验决定的。
比如先天禀赋不高的人,后天拥有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的教育环境,或个人后天心智的成熟,又或是通过刻意练习,同样可以变得聪明起来,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甚至超越先天智商高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有趣的现象:有的人在学业上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步入社会后,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甚至是伟大的成就。这是为什么?
这些学业智力看似不高的人,步入社会后,连接了大量社会性的知识信息,用诗意的话说,就是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吃过的亏,相比停留在书本智力上连接的聪明人,这类人见多识广,生命的视野更辽阔,对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商机的嗅觉更敏锐,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造就他们的成功。
但不论哪种,靠后天的经验来增长大脑神经连接的密度,可以让人变得聪明。但问题来了,学习者该如何进入实操的层面?脑科学定义的这个概念很抽象,很多人看了感觉一头雾水。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拆解智慧的定义,不难得出一个公式:
聪明=后天大脑神经的“连接+密度”
连接是前提,密度是建立在连接的基础上,下面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庖丁解牛”。
如何升级聪明大脑的神经连接
知识在大脑里边神经元的连接,说的是大脑如何加工处理信息。
人的感官接触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反馈给大脑形成对信息的输入、存储、记忆、识别、联想、比较、重组、建构、创造,这个过程是大脑处理加工信息的连接程序,也叫思维程序、大脑算法、底层逻辑;它是大脑里的一条信息主干道公路,类似我国贯穿南北,从北京至九龙的“大京九”铁路;也是大脑神经系统中信息连接交互的“指挥中心系统”。
这九个步骤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层次
输入、存储、记忆,这是大脑求知基建过程,属于初级智慧,知其然。
2、高级层次
识别、联想、比较,这是大脑探索思考过程,属于高级智慧,知其所以然。
3、超级层次
重组、建构、创造,这是大脑创新加工过程,属于超级智慧,知其豁然。
通过上面三个层级的对比,你不难看出,记忆只是完成了大脑加工处理信息的基建过程,属于初级智慧。所以无论是死记硬背,还是记忆法训练,记忆离真正的智慧还差了2个等级。再次特别强调一点:
记忆力好,记忆优势≠智慧优势。
记忆只是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目前对于考试的学生来说,学习仍然需要背诵记忆大量的内容;但同时要清醒地认知这一点:背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的竞争在创造力而不在记忆力!计算机的内存取代了人脑的记忆功能,把人脑的资源释放出来,去做更高层次的整合、创新。
如果你想真正变聪明,就必须进入大脑加工处理信息的高级阶段和超级阶段,学习所谓的“动脑子、动脑筋、动心思”就是这两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掉进读死书、死读书的恶性循环里。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出: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这个观点很好地解释了:
为什么有些学习成绩中等,甚至是学渣的学生,三月、半年、一年后,突然逆袭成长为学霸?
一是民间的说法,所谓的脑子开窍了。这与身体的发育有关,有些人在发育期间心智获得完善,超越之前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脑子开窍了,悟性好,学什么都快,成绩突飞猛进,产生一种一夜之间“惊世骇俗”的效果。
二是后天的刻意练习,少数人是成长型思维的发展,大脑完成“识别、联想、比较;重组、建构、创造”这两大层级质变的升级,从而完成了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更多的人呢?所谓的学习不动脑子,不动脑筋,就是在这两大层级出了问题。大脑处于固定型思维,一如既往还停滞在“输入、存储、记忆”的初级智慧圈里来回打转转,所以无论他怎么努力,都难以突破学习成绩的“天花板”。
问题说到这,有人会质疑说:
学习时我也在识别、联想、比较、重组、建构啊,为什么我不能创造出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呢?
《孙子兵法》说:多算多胜,少算少胜。
打个比方说,同一个人,粗糙的化妆与精细的化妆,呈现的颜值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是鬼,后者可能是“盛世美颜”,价值差来自加工处理的程度。普通学习者对知识只是浅尝辄止,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不到位,而不是深度的加工。
怎样的大脑才是在深度加工处理信息
一、遵循大脑运行规律的思维程序
认知下面九个概念很关键。
1. 输入,是指从外界事物传送到大脑内部的事物/信息。学习中是指输入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2. 存储,是指事物的以抽象或形象的信息的方式存在在大脑的神经元中。学习中是指知识存储的数量和质量。
3. 记忆,是指事物/信息在大脑中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
4. 识别,是指对事物/信息的区分,分辨,辨别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等。学习中就是指认清知识的内涵、主旨、原理、规律等是什么。
5. 联想,是指一个事物/信息或多个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认知思考,简单说就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形成思维的跳跃。学习中是指把新旧知识进行关联思考。
6. 比较,辨别事物/信息的相同属性异同或高低。学习中是指把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
7. 重组,意思就是事物/信息实现交互,融合,重新排列组合。学习中是指对新旧知识进行做加减法的组合,梳理出某种逻辑关系。
8. 建构,是指对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后进行梳理,意图产生新的事物/信息。学习中是指通过新旧知识的重组,建构出某种“新的知识思路”。
9. 创造,是指建构出新的事物/信息。学习中是指新旧知识通过建构,创造出解决学习问题的答案。
透过这九个概念的阐述,站在底层逻辑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离聪明的差距到底在哪——哪个环节出现了遗漏,还是执行不到位。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九个步骤只是大脑的“基本”操作程序,它有2大特征。
1、流程的交叉性
比如你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联想到某个信息点,但存在模糊印象,此时大脑回到识别步骤,对进行信息点重新进行识别;或是你在重组信息点时,又倒退回去,再次进行比较。这九个连接信息的步骤是一个主线,每个步骤可以来回穿梭,直至创造你想要的结果。
很烧脑,很费力,但可以让你真正地变聪明。不想烧脑,不想费劲,最佳舒适区是开启静音模式,躺着睡觉。
2、流程的非闭环性
不是所有的问题,大脑都需要遵照这个流程,严丝合缝地走一圈。当你的心智成熟时,大脑是敏锐的,思维是跳跃的,你可以直接进入直觉思维,直抵问题的本质,在许多事情上一秒看穿问题的本质。
比如,有的人在解答某个数学的选择题时,他可以绕开所有的计算过程,扫一眼答案的选项,就知道哪个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思维直觉力的神奇之处!
二、训练大脑成长发展的思维方式
一是掌握基础的分析思维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的形式有演绎、归纳、溯因、因果、辩证、系统、递推、逆向、比较、形象、直觉等思维形式。
二是学习实用的思维工具
每个行业的行业精英,都会总结出一些针对解决问题的实用型思维工具,同样适用于考试的学习者。例如5w2h工作法、5why刨根问底法、鱼骨图分析法等等,“秒学秒用”,让你的智力水平有种被绑在火箭上飞行的感觉。
科学证实: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样,是可以被发展的,思维也是可以被训练的。
怎么理解思维工具可以让你变聪明?
拿我自己来说,我刚开始做提案时,领导不满意,自信心备受打击,必然会怀疑自己智商出了问题。通过短暂思维方法的自我学习,如28法则、营销的AIDA模式、金字塔原理等,大脑“重新布线”梳理总结出了一个提案的表达逻辑:原理描述+关键信息+视觉表达(因果关系的流程图)。
然后在一页纸上呈现这个表达逻辑,领导可以快速清晰地知道我所传递的信息的意图是什么——做事的原理、关键点、核心逻辑。这个思维工具提高了我的思考能力和提案能力,接下来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我变聪明了,领导认为我变聪明了,工作不必再努力苦干、瞎忙……
三是建立学习的秩序思维
心理学中有个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学习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就是用秩序让知识彼此之间相互吸引,形成一种你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牵引着信息协同合作的能量,实现真正高效的学习力——高效学习=有序学习=知识连接。
普通学习者变聪明,成功突围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天花板的奥秘就在于建立学习的三大秩序:任务清单、知识笔记、错题练习。
1、任务清单
建立浅度知识之间“信息关联”的连接能力,从a知识点关联到b知识点。
2、知识笔记
建立中度知识之间“内容识别”的连接能力,a知识点是什么,b知识点是什么,a、b知识点之间共性和差异。
3、错题练习
建立深度知识之间“原理运用”的连接能力,a、b知识点组合解决某类学习难题。
你想变聪明,突破点在成长型思维的发展,这是普通学习者解决学习力的根本,之前系列文章已经详细拆解过了,这里不作赘述。
接下来谈密度的问题。
如何提升聪明大脑神经的密度?
你信吗?
神经是可以“再生长”的!
科学家玛丽安·戴蒙曾提出“神经可塑性”,她发现比起那些生活环境单调无趣的大鼠,那些生活环境里有丰富刺激的大鼠会长出更厚的大脑皮质,大脑是可以被后天环境影响和塑造的,这个概念改变了神经科学。
1996年,《神经科学快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爱因斯坦的额叶皮质厚度和神经元密度改变》,认为爱因斯坦的右侧前额叶皮质比其他大脑更薄,神经元密度更大。这可能让信息交换速度更快。
目前,成年人大脑可以产生新生神经元的说法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但仍有很多研究者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目前的实验结果主要来自于啮齿类动物,人类的实验还不足以得出定论。
《刻意练习》一书提出身体与大脑的一个主要差别是:
大脑中的细胞,一般并不会分裂并组成新的大脑细胞。当然,也有少数几种例外,比如在海马体中,新的神经元可以生长,但发生在绝大多数大脑部位之中的、为了顺应心理挑战而进行的改变(比如通过训练对比度来提高人们的视力),没有包含新的神经元的长出和发育。相反,大脑会以各种不同方式来“重新布线”那些网络,例如,强化或弱化神经元之间的各种连接,同时还增加新的神经元连接或摒弃旧的神经元连接。髓磷脂的含量也会增加,在神经细胞周围形成的隔离鞘,允许神经信号更加迅速地传递;髓鞘形成可以使神经脉冲的速度提高10倍之多。因为这些神经元网络负责思考、记忆、控制移动、解读感官信号以及大脑的所有其他功能,重新调整和加快这些网络的运转速度,使人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譬如不用戴眼镜读报,或者迅速确定从甲地到乙地的最佳路径等,那些事情都是以前做不了的。
神经元到底能否再生,这是科学家的事,但对于我们而言,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
“信息的神经元”具有再生能力,它是智能的,当它不断赋予结构化的有效信息时,大脑信息神经元的“树杈”会不断再生出新的神经元“树杈”,类似于果树的嫁接技术,使得大脑建构为一个更加严密、发达的神经网络系统,让大脑的运行效率更加敏锐、快速,拥有更强大的决策能力。
怎么理解“信息神经元可再生?
比如,在某个陌生的知识领域,你的大脑神经元是一片空白的,学成后大脑的神经元系统中会再生出一个新的“知识神经元”。如下示意图:就像上面我提到的学习了相关的思维工具后,总结出一个工作提案的思维工具,就是大脑“重新布线”,在信息神经元里再生出了一个“新知识神经元”的结果。如下示意图:
再生信息神经元取决于结构化的有效信息,即两大条件:
一是有效信息,二是结构化。
1、有效信息——有数量有质量的信息
每天刷娱乐八卦,看八卦新闻,刷各种干货,会让你的大脑真正变聪明吗?
很显然不会,头脑中看似丰富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些碎片化、低营养的东西不会让你增长“大脑神经的密度”,反而把你的大脑认知搞得更加支离破碎,神经更加错乱,让情感和理智的天平向情感一边倾斜,理智的成分越来越少。
正如有一段话说:
人们最想得到的,不是价值,而是情感安慰;
人们最想看到的,不是真相,而是各种希望;
人们最想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各种捷径;
人们最想表达的,不是内容的本身,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在这个知识信息大爆炸,也是洗脑的时代,看懂这四句话就是一种超高的聪明、智慧。
同样的,读书多的人不会因为知识量丰富而变得更聪明,有可能读书越多越容易钻牛角尖,误入歧途,变成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就像叔本华说的: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不经过消化、内化的知识信息,成为不了你真正的聪明、智慧。
问题出在哪?
知识缺少结构化!
2、结构化——有组织、条理的信息
具体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但在头脑中不应该是堆积的。
心理学研究已发现:
优生和差生的知识组织存在明显差异。优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点按层次排列,而且知识点之间有内在联系,具有结构层次性。而差生头脑中的知识则水平排列,是零散和孤立的。
这很好理解,比如有的人说话,组织信息零乱,主次不分,让人听着费劲;有的人则井井有条,层次分明,原因是信息有结构化。前者通过结构化的训练,同样也可以让自己说话的信息变得有条理,主次分明。
另外,结构化对知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结构的方式进行储存时,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应用时的检索效率。
也就是说,当知识不断被梳理成结构化的有效信息时,就是在提升大脑信息神经元的密度。
例如,前面内容提到的知识笔记,以及思维导图,都在把繁杂的信息加工处理成一个个有结构化连接的记忆信息,形成信息神经元连接的密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大脑信息神经元的密度=有效信息+结构化+数量
这里的数量,不仅信息要有深度,还要有跨度。意思就是多阅读书本和社会知识,多实践,同时也要跨界阅读的实践,这是时代的特性。
比如,不少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原因之一就是阅读量太少,大脑里的信息作物贫瘠,试问词汇量、故事等等太少,怎么可能引来成群“蝴蝶、蜜蜂、鸟儿”的连接?
小结
如何真正让你自己变聪明?
聪明=后天大脑神经的“连接”+“密度”
一是遵循大脑运行规律的思维程序,它属于慢思考,是大脑思考的基础。
二是训练大脑成长型发展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快思考,大脑更快做出决策。
三是再生神经元结构化的有效信息,有助于快思考,大脑更快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