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咳嗽(儿科)】

咳嗽

一、概念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者,即称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裁。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多发生于幼儿。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

2.好发于冬春季节。

3.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啰音。

4.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

(二)鉴别诊断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本病以鼻咽部症状为主,咳嗽较轻缺乏肺部体征。

2.流行性感冒急性起病,群体发病,以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不适等全身症状为主,结合流行情况以及咽部病毒分离或血清抗体的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其他疾病如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曰咳等疾病可有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咳嗽治疗,应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基本原则,根据寒、热证候的不同治以散寒宣肺、解热宣肺。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疗时不宜过早使用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应辨别病位、病性,随证施治。痰盛者,按痰热、痰湿的不同,分别治以清肺化痰、燥湿化痰;气阴虚者,按气虚、阴虚之不同,分别治以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和养阴润肺、兼清余热之法。

(二)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痰白清稀,咽痒声重,鼻塞流清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偏红。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降气。

代表方:杏苏散。

基本处方:苏叶6g,半夏9g,茯苓9g,前胡9g,杏仁9g,苦桔梗6g,枳壳6g,橘皮6g,甘草3g,大枣3枚。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降气。

代表方:桑菊饮。

基本处方:桑叶9g,菊花3g,桔梗6g,连翘5g,杏仁6g,甘草3g,薄荷5g,芦根6g。

2.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黄,稠黏难咯,面赤唇红,口苦烦渴,或有发热、躁扰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热泻肺,宣降肺气。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

基本处方:黄芩6g,栀子6g,知母9g,桑白皮9g,瓜蒌9g,贝母6g,麦冬6g,橘红6g,茯苓6g,桔梗6g,甘草3g。

(2)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或指纹淡紫。

治法:燥湿化痰,宣肺降气。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基本处方:半夏12g,橘红12g,茯苓9g,甘草5g,紫苏子9g,白芥子9g,莱酿子9g。

(3)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指纹色紫。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基本处方:北沙参9g,玉竹9g,麦冬9g,天花粉12g,扁豆9g,桑叶6g,生甘草3g。

(4)气虚咳嗽

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或指纹淡紫。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湿。

代表方:六君子汤。

基本处方: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陈皮3g,半夏5g。

四、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一)针刺疗法

1.体针

(1)外感咳嗽: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天突、中府、肺俞、列缺、合谷。风寒加风池、风门;风热加大椎、曲池;咽喉肿痛加少商放血。

操作:毫针,用泻法。

(2)内伤咳嗽:以手足太阴经为主。

取穴:天突、肺俞、太渊、三阴交。痰湿侵肺加阴陵泉、丰隆;肝火灼肺加行间、鱼际;肺阴亏虚加膏肓、太溪;咯血加孔最

操作:毫针,用平补平泻法。

2.耳针

取穴:心、脾、肾、扁桃体、内分泌、胸椎、神门、皮质下、脑干、膈肌、交感、直肠、下焦。

操作:每次选2~3穴,毫针针刺,外感咳嗽用强刺激,内伤咳嗽用中等刺激,也可以用王不留行贴压。慢性咳嗽一般不取交感、胸椎穴,症状重者需双耳同时取穴。

3.刺血疗法用三棱针点刺鱼际出血微量,取膻中、肺俞、大椎、曲池、丰隆等用针罐法,用于风热咳嗽、痰热咳嗽。

(二)艾灸疗法

1.取身柱、风门、肺俞,用艾炷1〜2炷,依次隔姜灸,每穴5〜10分钟,以表面皮肤温热为宜。每日1~2次,适用于风寒咳

2.双侧足三里、丰隆温针灸或温和灸,肺俞、膏肓、脾俞肾俞隔姜灸,每穴3~5壮,以表面皮肤温热为宜。每周2次,适用于痰湿咳嗽、气虚咳嗽。

(三)推拿疗法

1.风寒咳嗽开天门10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100次;

拿风池5次,拿肩井10次,拿合谷5次;掐揉二扇门3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天突100次,擦(抹)膻中,以透热为度。

2.风热咳嗽开天门50次,推坎宫30次,运太阳50次,运耳后高骨50次;清天河水100次,退六腑100次,推五经50次;分推膻中50次,揉丰隆100次。

3.痰热咳嗽清胃经100次,清大肠经100次;揉小天心50次,清天河水100次,退六腑300次;揉天突100次,开璇玑100次;分背阴阳和腹阴阳各100次。

4.阴虚咳嗽补肺经100次,补脾土300次,补肾水100次;揉肾顶100次,揉二人上马50次;清天河水100次,运内劳宫50次;推涌泉100次;捏脊3~5遍,按揉肺俞、脾俞、肾俞,每穴约半分钟。

5.气虚咳嗽补肺经100次,补脾土300次,推三关100次,

揉外劳宫50次,运内八卦50次;捏脊3~5遍,按揉肺俞、脾俞、足三里,每穴约半分钟。

(四)中医外治疗法

1.穴位贴敷取肺俞、膏肓、大椎、大抒、身柱、定喘、天突、中府、膻中。用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肉桂、天南星等制成膏药,每次敷贴3〜4穴,3日换药1次。适用于内伤咳嗽。也可以辨证取穴,敷贴以咳喘磁贴等。

2.中药足浴疗法

(1)金银花20g、板蓝根20g、薄荷12g、藿香15g、柴胡24g、青黛15g、蒲公英30g、黄芩15g、鱼腥草30g,水煎2000m1,倒入浴足盆,浸泡双足。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风热咳嗽或痰热咳嗽。

(2)黄芪30g、白术20g、党参15g、法半夏15g、陈皮15g、荆芥15g,煎出药液倒入浴足盆内,加适量水,待温度适宜,浸泡双足,并配合足部穴位按摩,15-3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痰湿咳嗽、气虚咳嗽。

3.中药熏蒸疗法

(1)柴胡30g、金银花50g、连翘50g、淡豆豉50g、荆芥30g、青蒿15g、炙麻黄12g、黄芩15g,水煎3000m1,全身熏蒸治疗。每日1〜2次,3〜5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外感咳嗽伴有发热者。

(2)杏仁10g、苏叶10g、荆芥10g、半夏10g、陈皮10g、桔梗10g、炙甘草10g、白芥子12g、延胡索15g,煎药600m1,放入熏蒸治疗仪内,将喷气口对准双侧肺俞,保持25〜30cm的距离,进行腧穴熏蒸治疗。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风寒咳嗽。

4.中药热奄包疗法艾叶、吴茱萸、半夏、佛手、陈皮等量,先将药物打碎,与食盐于锅内炒至芳香,约3~5分钟,然后将药物封包于微波炉加热至40°C〜55°C,采用熨法,由患儿肺底向肺尖方向、近脊柱两侧进行熨摩,速度由快至慢,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最后将药物外敷于风门、肺俞。每日1次,7〜14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风寒咳嗽。

五、药膳食疗

(一)桑叶菊花茶

适用于风热咳嗽。

原料:桑叶10g,菊花10g,冰糖适量。

制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二)萝卜葱白汤

适用于风寒咳嗽。

原料:白萝卜1个,葱白6g,生姜15g。

制法:用水3碗先将白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至1碗汤,分2次服。

(三)红糖姜枣汤适用于风寒咳嗽。

原料:红糖30g,鲜姜15g,红枣30g。

制法:以水3碗煎以上原料至1碗,顿服,服后出微汗即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