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河上公注】大道之時,家有孝子,戶有忠信,仁義不見也。大道廢不用,惡逆生,乃有仁義可傳道。智慧之君賤德而貴言,賤質而貴文,下則應之以為大偽姦詐。
【王弼注】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
【河上公注】六紀絕,親戚不合,乃有孝慈相牧養也。政令不明,上下相怨,邪僻爭權,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盡無欲不知廉,各自潔己不知貞。大道之世,仁義沒,孝慈滅,猶日中盛明,眾星失光。
【王弼注】甚美之名,生于大恶,所谓美恶同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
苏辙:“六亲方和,孰非孝慈。国家方治,孰非忠臣。尧非不孝也,而独称舜,无瞽叟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逢、比干,无桀、纣也。涸泽之鱼,相呴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此之谓仁义、大伪、忠臣、孝慈之兴,皆由道废、德衰、国乱、亲亡之所致也。”
“大道废,有仁义”,则大道之时,无有仁义也。河上公以为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即仁义并不显露出来。若大道废,则“恶逆生,乃有仁义传道”。意谓仁义之出,乃为传道以复道也。王弼以为,“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即大道废,则更之以“施慧”,设立仁义以鼓励为善也。大道之时,或当言大道之境,未有善恶利害之别,万物各依其序,万事各遵自然。若大道废弃,失无为之事,以有为处事。则有善恶利害,相争相害。于是仁义出以解纷于善恶争害者也。
“慧智出,有大伪。”河上公:“智慧之君賤德而貴言,賤質而貴文,下則應之以為大偽姦詐。”即言智慧则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此“贵言”异于前章所言“宝言”。“宝言”者以言为宝,不轻出。“贵言”者,以言为贵,则人争相言之。此德、质,言、文各为同类。因以言为贵、以文为贵,而以德为贱,以质为贱,则人争相以言、文伪饰,于是“大伪”生焉。此句亦应前句“大道废”。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河上公:“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盡無欲不知廉,各自潔己不知貞。大道之世,仁義沒,孝慈滅,猶日中盛明,眾星失光。”王弼:“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六亲不和,则需孝慈之倡以导其和,国家昏乱,则需忠臣之力以致其治。伸而言之,若博学,则不必让人知其博学,故显谦卑;若自信,亦为自然不显之性,自己亦不知己之自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