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大三国志展》—带你领略真实的三国风云
说大家对于三国最深刻的认识,恐怕大多数人都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不过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有一定差距。那么真实的三国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又要怎么样看待那个复杂混乱而又英雄辈出的时代呢?我就从上周的成都武侯祠之旅来简单说说。
成都武侯祠作为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及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是成都久负盛名的历史遗迹打卡点。走进武侯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昭烈庙,这是供奉蜀国先主刘备的庙宇,两侧为文臣武将廊,东廊称文臣廊,共塑有以“凤雏”庞统为首的14人,西廊为武将廊,塑有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的14人。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即俗称的“三绝碑”,三绝指的是"裴文、柳书、鲁刻",全文1094字。碑首刻连云纹,碑座为龟形。唐元和四年(809年)建,由唐代名相裴度(出自河东裴氏)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蜀中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是成都武侯祠地面文物中保存至今年代最久远者,也成都市唯一一通唐碑,弥足珍贵。
汉昭烈庙(武侯祠博物馆正门)
唐三绝碑(再现唐人对诸葛亮的讴歌)
而后的刘备殿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构成的二门上面,有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明良千古”四个大字,但是此“明”用目旁,并非是错别字,有人说是作者欲与“明朝”的明相区分,以免文字狱,也有人说是想强调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这不禁让我想起康熙皇帝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字也是多写了一横,值得后人回味。刘备殿是武侯祠所有建筑中最宏伟的,而诸葛亮殿内外的匾对甚多,表达了后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追思。
明良千古(“明”字多一横)
看完遗址区,我们直奔正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大三国志展》,展览汇集了国内36家文博单位的160余件/套三国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30件、二级文物39件,堪称是21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三国主题巡回展,曾在日本及国内北京、深圳、苏州等多地引发了观三国、品三国的文化热潮,观展人数超过百万。
展览通过“英雄的时代”和“永远的三国”两大板块,勾勒出东汉至西晋时期社会真实流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面貌,描绘了千年以降精彩纷呈的三国文化流传,对于喜欢三国文化的人可以说是不虚此行。展览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反映东汉时期社会各阶层物质生活的文物,重要的有东汉铜车马仪仗队、东汉铜缕玉衣、东汉七层连阁式陶仓楼、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东汉制盐画像砖、东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等。
这组车马仪仗完整的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而此次在展厅里展出的是其中的10组,亦可从中窥见这“车辚辚马萧萧”的大汉风云。
东汉铜车马仪仗队(甘肃省博物馆藏品)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下葬时穿用的殓服。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大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这件铜缕玉衣高164厘米,共用玉片2008片,以鎏金铜缕穿缀而成。玉片为方解石质,出土时已遭盗扰。据考古专家判断,这件铜缕玉衣墓主人可能为东汉彭城国的王侯或其家属。这套玉衣以鎏金铜缕穿缀,级别等同于银缕玉衣,是墓主人崇高身份地位的象征。
东汉铜缕玉衣(徐州博物馆藏品)
东汉七层连阁式陶仓楼由院落、楼阁、走廊和复道四大部分共32件单体组合而成,主楼高192厘米,是汉代“复道行空”高超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是目前发现的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建筑明器。这件陶楼生动再现了东汉三国时期豪强地主所居住的坞壁堡垒,其中可存储大量物资,也是抵御乱兵、流寇的重要保障。望楼可用于瞭望和射箭,使整个院落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性质,为焦作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东汉七层连阁式陶仓楼(焦作市博物馆藏品)
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系汉代龟纽方形金印。经检测,其含金率高达96%。印篆刻阴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字迹清晰工整,篆刻挺拔遒劲。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稀罕之物,至为珍贵。该金印的发现十分偶然,是1982年重庆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散步时无意中拾得,金印上至今仍残留有刘定全妻子的牙印,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品)
东汉制盐画像砖高34.5厘米、长45厘米,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成都邛崃花牌坊,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蜀地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不仅反映了秦汉时代四川人民的生活,还从侧面反映了蜀地当年的富庶太平,证明中国在大约两千年前就掌握了井盐生产技术并且已经用上了天然气,曾作为四川博物院代表性文物登上过央视《国家宝藏》节目。
东汉制盐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藏品)
东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是曹操生前所用武器的铭牌,文字为汉末“八分体”隶书,字体规整、遒劲有力。铭文石牌为确定西高穴墓葬主人身份的有力证据之一。曹操墓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骨等器物共250多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59件刻铭石牌与3个个体遗骨。出土石牌分为圭形与六边形两类,顶端有圆孔,便于悬挂。其中8件为圭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记录曹操生前所用武器。
东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品)
然后我们就走进了跌宕起伏的三国魏晋时期,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以独特的视角重现了真实的三国时期历史风貌,带我们领略一个“看得见的三国”,其中的三国魏白玉杯、三国“魏归义氐侯”金印、三国吴青瓷羊、三国吴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三国吴童子对棍图漆盘、三国蜀蒋琬带钩、东晋蝉纹金珰等尤为重要。
三国魏白玉杯高11.8厘米,1956年河南省洛阳市曹魏正始八年(247年)墓,是本次展览的明星展品,其采用名贵和田美玉琢制而成,没有任何花纹装饰,玉质温润洁白,杯身抛光细润,曲线流畅优美,反映出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史实,是曹魏时期所崇尚的简朴风格的典型代表。曹魏时期的玉杯,目前全国仅此一件,是我国三国时代玉器中的极品,洛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之一。
三国魏白玉杯(洛阳博物馆藏品)
三国“魏归义氐侯”金印长2.3厘米,宽2.3厘米,高3厘米,钮上是一只跪姿骆驼,驼钮多为中央王朝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印型。印面正方形,镌刻阴文小篆体“魏归义氐侯”。 魏、蜀对峙时,双方常争取西北民族的支持,对其首领进行封官拜爵,这只金印应当与这段历史有关。因曹魏时期短暂,所以颁发给少数民族王侯的印极为罕见,此印是曹魏王朝颁赠地处西北、归顺中原的氐族部落酋领的印信,颇具历史价值。
三国“魏归义氐侯”金印(甘肃省博物馆藏品)
三国吴青瓷羊高25厘米,长30.5厘米 ,整体健硕肥壮,四足卷曲作俯卧状,昂首张口,竖耳。项脊分披鬃毛,腹部刻划双翼。羊头上有一圆孔,用于插物。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随葬以避不祥。据《梁书·刘杳传》:“古者尊彝皆刻木为兽,凿顶及背以出内酒”,所以又可称为“羊尊”,是一件贮酒器,可作为明器随葬。此器匀净无暇的釉色,优美匀称的造型,将羊温顺谦恭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青瓷的珍品。
三国吴青瓷羊(南京市博物馆总馆藏品)
此器通高45厘米,底径17厘米,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罐身,上部是密集的各种堆塑,集多种动物形象、人物和亭台楼阁于一体,纷繁复杂。罐身斜肩鼓腹,肩腹相交处贴附一周装饰,分别为佛像、胡人骑兽、比翼鸟、螃蟹、甲鱼、麒麟、鲶鱼、羊头等,纹饰之间有镂空的圆孔,塑罐上的文字清楚了表明了这件堆塑罐的年代不晚于凤凰元年(272年)。这件魂瓶上部是密集的各种堆塑,集多种动物形象、人物和亭台楼阁于一体,体现了细节与整体的完美结合,正面有一卧龟驮碑,碑文有三行文字:“凤皇(凰)元年立/长少太守友作/浃使宜孙子”,为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瓶上的佛像堆塑是研究佛教早期初传的珍贵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三国吴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六朝博物馆藏品)
这件童子对棍图漆盘直径14厘米,木胎浅腹,腹底交界处有一凸弦纹,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底部用朱红漆书“蜀郡作牢”四字铭。盘内外圈黑红漆地上饰云龙纹,向内一圈红漆地上饰鱼、莲蓬、水波纹,盘中心黑红漆地上部画山峰,山前空地上有两童子持棍对舞。童子对棍图的周围朱漆为地,朱地上用黄漆和黑漆勾勒莲蓬、鲤鱼、鳜鱼、鲇鱼等动植物,又勾画出水波纹,构成鱼游水动、水摇莲蓬、莲蓬戏鱼的图景。墓主人为东吴大将朱然,他在擒关羽、夺荆州的战役中立下大功,其墓出土的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证明了木屐由中国传到日本的重要史实,漆盘底部的“蜀郡作牢”表明其产地为漆器生产中心之一的蜀郡,蜀郡漆器出现在东吴墓中表明尽管吴蜀之间存在对峙,但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并未断绝。此盘纹饰线条流畅,图案对比强烈,是一件精美的三国时期婴戏图,对研究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有重要价值,十分罕见。
三国吴童子对棍图漆盘(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品)
带钩是古人腰带的带扣,或腰带上悬挂金玉饰品的挂钩,其兴盛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魏晋时期逐渐衰落,被带扣取代。蒋琬带钩以青铜打造,整体形状像琵琶,钩头用于勾连革带一端,钩体起到固定革带另一端作用,钩体上有龙凤图案和五颗排列规整如五边形的星点,镶嵌的绿松石已脱落,钩柄较长,正面有北斗七星图案,点缀绿松石。钩柄两侧有汉隶铭文72字:“帝尧所作,钩无短长。前适自中,后适自傍……寿比山海,与天相望”。其主人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蒋琬后重获启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养。这枚带钩不仅见证着带钩的最后余晖,还是难得一见的名人遗物,十分珍贵。
三国蜀蒋琬带钩(四川博物院藏品)
东晋蝉纹金铛冠饰上宽4.6厘米、底宽4厘米、高5厘米,顶部起尖,呈山形。主题纹饰为镂空状的蝉纹,蝉翼舒展,头部两侧饰卷草纹,边缘饰锯齿纹。在镂空的线条上焊有细小的金粟粒,蝉眼内的镶饰已脱落。据《宛委余篇》云:“金取其刚,蝉居高饮清,貂内竞悍而外柔”,取其义而名为“貂蝉冠”,是一种高贵的冠式。自汉至晋,蝉纹金珰常与貂尾匹配,合称貂蝉,为侍中、常侍的标志性冠饰。《三国演义》中貂蝉得名于此。此冠饰构思奇特,制作精致,为六朝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东晋蝉纹金铛冠饰(六朝博物馆藏品)
展览最后,一尊高大的关羽戎装坐像威风凛凛,陈寿《三国志》说“羽美须髯”,此造像高172厘米,宽130厘米,重587公斤,整体铸造与细节精美,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自然流畅的动作刻画凸显出关羽的忠义形象,反映了明代铸铜工艺的极高成就,为新乡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也因其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大三国志展》的封面,受到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关羽忠义仁厚的形象受到后人普遍推崇,并逐渐神化,“武圣”“关公”“关帝”“伽蓝菩萨”等名号不断加身,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儒释道三教共同供奉的神祇。
明关羽铜坐像(新乡市博物馆藏品)
虽然烽火硝烟已成过往,但雪爪鸿泥可流芳千年,三国时期社会真实的物质世界和人文面貌在这次展览中得以生动呈现。1800年前他们的主人均为时代之英豪,互相博弈,1800年后这些珍贵的三国文物静静地躺在成都武侯祠的展厅中,仿佛代表着它们的主人在1800年后握手言和,共同诉说那个时代之风貌,让三国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光彩。我们也有幸透过这些三国遗址和遗物了解到小说演绎里三国传奇人物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