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含沙量世界最大,为啥没填平渤海?专家:想多了,根本不会
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内海,也是中国最北的近海,三面环陆,被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陆地环抱,面积大概为7.7亿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北京市的面积为1.68万平方公里,天津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上海市面积0.58平方公里。把这三个城市的面积加在一起,还没有渤海的一半大。而且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渤海的平均深度,其实只有18米。
Tips:由于海靠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均出现明显的变化,有的海域海水冬季有时还会结冰,河流入海口附近海水盐度会变淡、透明度较差。
自从19世纪以来,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向大海推进了数十千米,一点一点蚕食着渤海的面积。这也让我们有了一个疑问,既然黄河的含沙量这么大,渤海又这么浅,它会不会最终被黄河填平呢?然而这个问题在专家眼中并不存在,黄河没有办法填平渤海,这是为何呢?
年轻的渤海
想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说说渤海的由来。它是我国境内最年轻的海洋,由一个淡水湖泊演变而来。而这个变化,可以追溯到1.6亿年前。在1.6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开始创造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也就是马里亚纳海沟。
Tips: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由于黄河入河口历史上多次变迁,一般叫做黄河三角洲,多指近代黄河三角洲。
受它的印象,中国北方的陆地也开始向下塌陷。而到了65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造山运动也参与进来。在东西夹击之下,中国华北地区的地层被破坏解体,西至太行山、东到郯庐断裂带、南至河南濮阳一带的广大地区都开始向下塌陷。
这让华北地区原本的高山陆地逐渐下沉,被之后形成的河流淹没山头,形成了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渤海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再加上断裂带附近地壳隆起,创造出了不断升高的太行山、泰山、燕山等山地和丘陵,才有了如今的环渤海湾盆地。
Tips: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
在这一升一降之间,地震火山频发,河流和湖泊开始在渤海盆地汇聚,形成了古渤海湖。到了现在,我们依旧能找到渤海盆地下沉的证据。在北京十三陵水库西岸,还可以看到很多小山丘,它们曾经是华北地区的山峰,但由于地壳的沉降和泥沙堆积,已经变成不起眼的小土堆。在未来,它们也会慢慢淹没在土层之下。
据现在的研究显示,古渤海湖的形成时间,大概在370万年前,至于究竟是一个大型淡水湖,还是多个小型湖泊组成,现在还存在争议。
Tips:淡水湖Freshwater Lake,是指以淡水形式积存在地表上的湖泊。淡水湖一般是外流湖;因为水源可以更新补充,淡水湖的水盐分很低。
不过现在公认的结论是,古渤海湖存在的时间非常久远,直到约100多万年前,持续下沉的盆地,才让它和海洋碰了面。在140万年前,海水越来越频繁地越过陆桥,渤海地区沿海一带逐渐变为咸水。而到了30万年前至26万年前,陆桥彻底解体,才导致海水大量灌入,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渤海。
从陆地变成湖泊,再变成海洋,渤海的演化有上亿年的历史。到如今,渤海依旧在持续下沉,虽然河流填平了谷底丘陵,但是渤海有没有水这件事,还是太平洋说了算。
Tips:气候变化是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
如果海平面上升,渤海地区就是海洋,如果海平面下降,渤海就会干涸变陆地。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全球的气候变化。
渤海是不是海,气候说了算!
在1.9万年前,全球正处于寒冷的末次冰期,大量水资源在地球两极冰冻,导致海平面下降了约120米。这时中国沿海的海岸线大举东进,到达了大陆架边缘,而渤海也变成了一块陆地。众多河流在渤海陆地汇聚,从济州岛附近流入海洋。而在冰河纪结束之后,渤海又再次变回海洋。
Tips: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是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末次冰期约于7万年前开始,于1.15万年前完结。
尤其到了7000年前,全新世温度达到顶峰,海平面大举入侵,渤海一路延伸到了沧州、黄骅、滨州一带,被人们称为“黄骅海侵”事件。
这件事对居住在中国的古人影响深远,熬过寒冷冰河世纪的古人类在入侵的渤海边建立起了大量旧石器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他们在之后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
Tips:新石器时代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但可惜的是,渤海的再度入侵,让龙山文化开始衰落,中国的文明中心才迁移到了河南安阳。可以说,在7000年前到3000年前的海岸线变化,完全由气候说了算。在这之后,黄河才开始逐渐决定渤海的海岸线变化。其实,黄河并非一直都是浑浊不堪的样子,它在过去的泥沙含量比现在要小太多了。
古黄河又干净又年轻
三门峡是黄河在太行山南端切出的峡谷,在这条峡谷还未形成之前,黄河根本就没有进入华北平原。但是,黄河到底是什么时候造出了这条峡谷,现在还没有确切的定论,猜测从120万年前到15万年前都有。归根结底,东西贯穿的黄河,形成的时间比我们想象中要晚得多。
而且不论黄河到底何时开始进入渤海的,在历史上,它从来都没有填平过渤海。
Tips:三门属于河南省地级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
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渤海盆地还在不断下降,所以总是有新的空间对付泥沙的堆积。第二是渤海的变化,主要和气候挂钩,它的面积一直以万年为周期不断增大变小。所以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大小,让黄河去填。而第三个原因最为关键,黄河在古代根本没有那么强的堆积能力,它曾经和长江一样清澈。
黄河之所以浑浊不堪,原因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的现象,而在古代,黄土高原植被繁茂,我们祖先见过的河流,要比现在干净得多。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孔子站在黄河边上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美哉水,洋洋乎”。
Tips:水土流失,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你能想象有人会对着一条浑黄不堪的河水用“美”来称呼吗?其实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前,黄河的平均年含沙量只有0.9亿吨。据2018年的统计,长江的年含沙量约为0.8亿吨左右。也就是说,这时孔子看到的黄河,其实和长江一样清澈漂亮。
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当年确实是一条干净漂亮的大河。但是到了公元前220年的战国曹魏时期,李康所著的《命运论》里,却有了“夫黄河清而圣人生”的言论。是什么让母亲河变黄了呢?答案有两个,一是气候变迁,中国西北越来越干旱,导致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二是人为因素,农业文明导致人口爆炸,乱砍滥伐让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
Tips: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黄河含沙量变高,是最近3000年的事。在公元前500年前的春秋晚期时代,黄河孕育出的华夏文明早已迈入铜器时代。农业需要大量用地,古人开始大规模改写华北、关中、三晋和黄土高原的森林和草原。从这时开始,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多。而到了1100年后的公元600年。
解锁了铁器文明的古人迎来了盛唐的辉煌,人口暴涨之下,更多森林草原被破坏,让黄河的泥沙含量迅速升高,达到了2.3亿吨。从此之后,黄河的含沙量居高不下。
Tips:铜器时代又叫青铜器时代,青铜时代初期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尤其到了19世纪的清中叶晚期,不但气候变冷让西北地区更加干旱,拥有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也迎来了伐薪烧炭的高峰。黄河在此时,含沙量达到了惊人的15亿吨左右,并保持了整整一个多世纪。在1855年黄河改道重新归入渤海的一个多世纪里,现代的黄河三角洲以惊人速度出现,从小到大,向海洋推进了50公里。
这是有史以来堆积速度最快的大型三角洲,也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上悬河。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倒退有多快,黄河就有多浑浊。到了1933年,黄河大水,民国的水文工作者测量,黄河的巅峰输沙量达到了39.1亿吨。这大概是黄河含沙量的最高纪录。由此,光未然先生才在《黄河大合唱》里有了“黄河在咆哮”这句经典歌词。这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意志,也是黄河泛滥的真实写照。
Tips: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据此,有学者做出估算,如果说黄河继续保持每年15亿吨的含沙量,那么不到500年的时间,渤海就会被黄河填平。到时候,原来渤海的沿海城市将变成内陆城市,经济水平完全变样。不过,这种悲哀的设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划上了休止符。
黄河已经填不动了
黄河填渤海的进程,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突然暂停,其含沙量呈现断崖式下降。潼关、花园口和利津三个站点的年均输沙量下降了超过90%。这说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速度在快速减弱。
Tips: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受此影响,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开始逐年缩减。在1998年,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达到最高峰,为3061平方公里,在这之后,黄河三角洲开始缩减,速度不断加快。到了现在,三角洲正以年均损失2.53平方公里的速度萎缩,相当于每天减少13个鸟巢的面积。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水利建设阻拦了黄河泥沙进入渤海。自1950年之后,中国开始在黄河流域兴建水库,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库,把大量泥沙阻拦在了库区之中。现在下游的泥沙量增多,多是洪水季节和人工冲淤形成的暂时性提升,进入渤海的泥沙已经大幅下降。
Tips:水库,一般的解释为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它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
第二,新中国稳定的局面和快速恢复的经济,让人口数量爆炸。在城镇、工业以及农业用水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在,黄河别说填海,上世纪90年代都出现过几次断流。在最严重的1972~1996年间,黄河平均4年3次断流。在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规范用水的整治行动之后,黄河在2000年以后才没有出现过断流现象,不过泥沙量已经减弱了许多。
第三,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作用。先说气候转变,全球变暖正在让中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升高。在5000年之前,黄土高原曾是以草原地貌为主的丰硕土地,但由于气候变冷和人为活动,才造就了如今干旱贫瘠的印象。而现在气候变暖正在让黄土高原回到过去的光辉年代。
Tips: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同时,两极冰川融化也在抬升海平面的高度,在气候的影响下,渤海更有可能变大,而不是减小。除此之外,中国正在还过去千百年来发展欠下的环境债。自从1999年中国开展退耕还林政策之后,中国西北的环境就开始大幅度转变。
再加上近几年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增多,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回升。据统计,在2000到2015年,黄河下游的年均含沙量,只有0.64亿吨。这大概是7000年前黄河的含沙量标准!中国到底有没有出圣人,小编不知道,但黄河的确是清了。
Tips: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植树有益于子孙后代,先人留下浓荫树, 后辈儿孙好乘凉。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将来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叫做造林。
有趣的是,到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担心,渤海入侵内陆,导致的基础设施破坏和土体盐碱化了。可以明确地说,黄河能不能填海,现在的中国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