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1)

我的中医人生(7)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09日

今日林师给大家讲解眩晕的方证概要,字字珠玑,知识点很多,我选取其中对辨体质、方证、腹诊的部分诠释内容整理了一下,与君共享。 - 对于同首方子,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服用后效果不一。

通过医者的望诊、触诊(主要为腹诊)来进行综合分析,可判断病人来诊的当下状态。望诊、腹诊可得客观的判断或者是直观的感觉,是非主观、非病人描述的。病人可能会说谎,可是疾病所表现在他身上的体征或者是引起他的面色、神态、情绪等方面的改变是不会说谎的。

我们先说望诊,比如一个人进诊室后,他表现为精神亢奋,喋喋不休,多动,处于阳盛状态,可判断此人为阳证或虚实夹杂,真阴假阳。如一个人进诊室后,表现为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低头不语或言语少,也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判断了。

所以望诊,尤其是第一印象,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接着说腹诊,看腹部:是平软,饱满,膨隆还是凹陷。触腹部:触肤温(冷、热、湿冷)可辨阴阳。有无振水音,有无心下悸,心下痞硬,有无压痛,反跳痛,有无结节,有无腹肌紧张,有无某个部位痉挛,有无腹部气上冲咽喉。(伤寒15 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桂枝汤中桂枝、芍药、大枣为培土之品,可缓解痉挛,可止痉挛性疼痛)。

√ 问:对不同的体质,用药上的一些区别。比如同一种病,痰湿体质和气郁体质的,如何根据体质加减用药。

√ 答:先说方证对应的,比如眩晕,我们先看病人是否具备痰湿体质表现,如油光满面,肥胖,腹部饱满或膨隆等。若与方证对应,可选用对应方证药物。若表现为苓桂术甘汤证(伤寒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又为肥胖体质,腹诊又能佐证为苓桂术甘汤证,可直接使用苓桂术甘汤。待眩晕缓解后,再从痰湿入手,从本入手,可选用附子汤或附子理中汤,即后期治本。

如果患者体质与方证不对应,那么该如何处理呢?比如我们之前看的一个三叉神经痛的女性患者,方证为小柴胡汤加细辛。望诊:面色偏暗,人瘦小,舌淡,舌体小,腹诊:腹平瘦,月经延迟,量少。综上考虑为四物汤证。

故治疗上予小柴胡汤加细辛加四物汤。其中川芎调气,熟地入血分,一阴一阳调畅气机。当归活血养血止痛,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白芍又可和小柴胡汤中的甘草合为芍药甘草汤(伤寒29条)柔肝缓急止痛。白芍、大枣、甘草可抑制防止川芎、细辛辛温发散太过,一阴一阳相互抑制,有静有动。

√ 这就是根据方证、体质、腹诊对应的关系,有取舍、先后和标本的考虑。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方用药,因人制宜。

√ 另外,很多老人、小孩或体虚之人,一有上感,前驱症状常表现为太少两感。我们不要一开方就用银翘散,辛凉解表,一发热就加用桂枝,而不敢用辛温药。太少两感病人一发热用退热药或针剂,烧是退了,可是会加重咳喘,换言之是加重病情的,如果一开始用太少两感思路解决,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变证和弊端。

我认为若要掌握方证,需有扎实的伤寒论,采集完病人的病史后,脑海里能浮现出与之对应的条文,或者说方证。要了解病人的体质,除了对各体质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当然观察力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反复观察来训练。腹诊的话,平时看伤寒的时候多注意里面腹诊的描述,并且用诸实践。想来不易,任重道远。愿你我砥砺前行,奋勇向前。

我的中医人生(7)

梁天  2017年2月9日
  
今日复习中药,复习到黄芩、黄连、黄柏三药的异同,这三个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三者均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药,但是要是细分,又略有不同。黄芩主上焦肺经,以清泻上焦肺火为主,并有清热安胎、泻火止血之功,治疗咳嗽、咯吐黄痰等,《医学启源》言“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

黄连主中焦,清心胃之火,并治肠胃湿热,是“三黄”中清热力量最强的药物,适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热病热盛所致的壮热烦躁、神志昏迷等。《本草正义》言“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泻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 黄柏主下焦肾、膀胱经,擅长于清利下焦湿热,并可制约偏亢的相火。黄柏不仅能治实火,而且还可以治虚火,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急慢性肾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子宫颈炎,以及虚热所致的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

我的中医人生(7)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9日

今天看刘力红整理的《黄帝内针》,书中讲到:内经之法要在于中,其作用则在和平(或曰平和),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言:平人者,不病也。亦如《伤寒论》第58条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正是如此,中医治病,是为了纠正阴阳的失衡,是要达到一种阴平阳秘的效果。她是将失衡的系统功能重新达到一种平衡。

中医是一种和谐医学,她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适应自然、阴阳平衡,中医根植于这些理论,将阴阳之间的平衡,看作是维系生命的基础,采取因势利导、扶正祛邪、调节平衡等方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主要是从对立方面施以作用,使人体阴阳失衡的情况得以纠正,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中医强调扶正祛邪,利用人体自身的抗病功能去治病,而西医是去对抗疾病,比如利用抗生素去消灭细菌,运用手术、放化疗去清除癌细胞,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疗,她的思想就缺少一种和谐的理念,这种对抗,往往对身体也是一种损伤,所以才会出现药物的副作用,出现一些肿瘤病人放化疗后反而病情恶化更快。

我们学习这样的一种医学,一种包含伟大哲学理念的医学,由衷的感到自豪。但是这样的一种医学,她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她运用了自然的规律,既浅显又深奥,势必需要我辈穷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去学习,并传承祖先创造这门医学的使命——造福人类!

我的中医人生(7)

符英 17.02.09

今日查阅资料,发现一段文章: 古人用药,用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去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借汗于谷也。原来取类比象也广泛存在于中药学之中。以后背诵中药功效时,可以发挥下想像,联系药物本身的形态,不像以前那般死记硬背,又容易忘记了。

我的中医人生(7)

李仁昌  2017年2月9日

黄某某,女,50岁

背部僵硬伴活动受限半年,加重3日,背部无疼痛,无胸闷气紧,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林师辩以“太阳病 葛根汤证”,遂拟方:桂枝15g、甘草10g、白芍15g、生姜15g、葛根30g、防风10g、姜黄10g、鸡血藤30g。执2剂。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今晚林师授课,当症状与经文相符,可用对应方药,不必证证具备。该患者唯有背部僵硬伴活动受限半年,余无他证,遂以葛根汤原方加用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姜黄行气通经止痛,鸡血藤补血行血,通经活络。

我的中医人生(7)

陈小芳   2017-02-09

以前人们形容一个人喜欢打听别人隐私就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八卦。今天听了姚副的“三阴三阳与八卦”的讲座,我倒觉得“八卦”是个褒义词了。《周易·系辞传上》:古者包栖氏于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确,八卦不止可知人隐私,更可知人事天命,可知病之所起所归。以前觉得,八卦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修了一个学期的《易学基础》自己也是不甚了解。八卦原来就是以自然来类万物,每卦有卦辞,对应之则可知所欲知。附八卦基本卦象记忆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实,兑上缺,巽下断。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65天(84)

2017.02.09

一同事孩子,五岁,咳嗽两月余,咳嗽少痰,咽喉似有东西堵在咽喉,时而清嗓而咳,用了很多止咳药效果也不好。汗出,舌质淡苔白。

予疏风利咽,宣肺止咳。

荆芥 6g    黄芪10g   蝉蜕6g    桔梗6g

木蝴蝶6g   生姜 6g   乌梅6g    甘草6g

防风6g     白术6g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而能止痒,是风寒解表的常用药。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熄风止痉,利咽开音,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木蝴蝶甘,凉,归肺肝经,清肺利咽,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肺止咳,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加玉屏风散益气健脾。

林某,女,36岁。

咽喉疼痛一天,时有咳嗽,鼻塞,流鼻涕,纳差,无发热,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

考虑风热犯肺,予疏风清热,宣肺解表。

薄荷6g   前胡10g   僵蚕10g      淡豆鼓12g

桔梗10g  甘草10g    瓜蒌皮10g    牛子10g

花粉10g  银花10g    连翘10g      竹叶6g

林某,女,36岁。

咽喉疼痛一天,时有咳嗽,鼻塞,流鼻涕,纳差,无发热,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

考虑风热犯肺,予疏风清热,宣肺解表。

薄荷6g   前胡10g   僵蚕10g      淡豆鼓12g

桔梗10g  甘草10g    瓜蒌皮10g    牛子10g

花粉10g  银花10g    连翘10g      竹叶6g

荆芥6g   黄芩10g

两剂水煎服,每次200ml。

第三个患者,男性,56岁,反复皮肤瘙痒两年,用了很多药效果都不好,一到冬天的时候皮肤痒甚明显,皮肤也都抓破了。
查舌像淡红苔白,脉虚弱无力。

考虑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肤。予养血润燥,疏风止痒为法。

可以用《医宗金鉴》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12g    川芎15g   赤芍15g     白芍15g

生地20g    黄芪40g   首乌15g     荆芥10g

刺蒺藜15g  防风10g   地肤子20g   白鲜皮15g

甘草6g

这首方子能够主治老年性皮肤瘙痒,慢性荨麻疹。

我的中医人生(7)

作者:周志阳   2017-02-09

XX女,17岁。焦虑伴抑郁状态。

患者坐立不安,总是担心未发生的事情,对未来充满恐惧。

林师言:要改正的是心态,就比如在沙漠中的旅者,手里有半杯水。有人的心态是我只有半杯水了,怎么办,能否活下来。有人的心态是我还有半杯水,一定可以坚持下来。关键在于扭转自己心态,从改变自己开始。你的一些想法是非常正常的,不要抱着这是病的态度,不要去恐惧。 你恐惧未来,其实潜意识里也是在恐惧死亡。 未来是谁都无法预料的,活着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即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将来如何,取决于现在的活法而不是想法,换一种心态和思维模式,带着一种共存理念,和他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其他任何人都没办法,每个人都要允许自己有不好的一面,勇敢的去接纳他,不要太追求完美。

听了林师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一场辩论节目关于死亡的讨论。里面高晓松有一段话让我很感动: 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面对生命,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怎么样,至少自己曾经存在过,灿烂过。我们应该活在当下,用自己的人生去影响别人的生活的轨迹,这就是常说的自度度他,自觉觉他。

龙应台《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就告诉我们很多既定事实,我们无法改变,改变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压力谁都会有,对未知的东西,我们都会恐惧,《金刚经》里的经典章句助我良多,跟大家分享下。例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执着,要学会放下,放下执念,即可成就自我。即是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信愿行俱足,必生净土。

我的中医人生(4)

作者:李惠  2017年02月09日

张阿姨,63岁;症状:怕冷、尤其是肩膀和腰背部特别怕冷,腿部静脉曲张,感觉腿部不适就像有很多蚂蚁在爬行,有酸痛感,便溏,性格易怒、敏感;

分析原因及调理方法:怕冷主要原因是阳气不足,无法抵御外寒艾灸当是首选,静脉曲张是由于寒重导致的血脉瘀堵在腿部无法正常流通,越瘀堵血液循环越慢,导致瘀堵的血管突出在皮肤表面,治疗方法是艾灸、刺血、配合中药内服,先做全身能量灸,补阳气、驱寒气加快气血循环,然后针对突出的部位刺血,将长期瘀堵在此位置的无用废血排除,然后服用白芍甘草汤+炮附子+牛膝,白芍30克、炙甘草30、炮附子15克、牛膝15克;一个星期后患者的腿部不适完全消失了,便溏好了,怕冷经过一个疗程的全身能量灸也好了很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