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遍发脂肪瘤案 作者/熊继柏 【诊疗经过】 涂某,男,40岁,深圳人,1990年就诊。病人全身皮下...

全身遍发脂肪瘤案
作者/熊继柏

【诊疗经过】

涂某,男,40岁,深圳人,1990年就诊。病人全身皮下肿块,大者如乒乓球大小,小者如蚕豆大小,只有腰部一个如鸡蛋大小。有多少呢?周身上下到处皆是,有百余个。肿胀而有压痛,肿块较大的就疼痛明显,病已三年,愈发愈多,局部皮色不变,全身无寒无热。但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口中痰涎较多,口中吐稀白涎沫不止,舌苔白滑,脉滑。
病人找我看病之后,我告诉他,这个病一下子治不好。当时没有高铁,交通不如现在方便,于是病人就在长沙一家宾馆住下来了,住了三个月。这个病人是痰饮证,因为他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口中痰涎多,舌苔白滑,脉滑。中医称这个病为“痰核”。用的什么方呢?用的是芥贝二陈汤,就是二陈汤加白芥子和贝母,贝母用浙贝母或土贝母。治疗三个月后,全身脂肪瘤消了70%-80%,于是带药回深圳,一共半年时间就彻底治愈了。

【简要阐述】

(1)什么是痰核
痰核,顾名思义就是痰饮、痰浊积聚于皮膜肌腠之间形成的核状肿块。痰核之名既说明了它的病机,又说明了它的病症。病机是痰饮滞塞皮膜肌腠之间,病症是在皮下形成积块,这不就是痰核吗?显然这不是癌症,也不是痈,它不可能化脓。病程日久往往夹淤,因为它最容易阻塞血络,形成痰淤合阻。临床上痰淤合阻的现象是普遍的,临证时我们看到病人以痰为主就治痰,以淤为主就化瘀,痰淤兼而有之,则既要化痰,又要清淤,这就是痰核的治疗大法。这个病人纯粹以痰为主,所以重点是化痰。

(2)关于芥贝二陈汤
我们知道二陈汤是化痰的基本方,白芥子有个特殊作用就是散皮膜内外的痰涎。贝母也有个特殊作用就是止咳,“止咳”前面有两个字“化痰”,尖贝是化痰止咳的,而浙贝母、土贝母是化痰止咳、并消散结肿的。外科常用的香贝养荣汤和消瘰丸中的浙贝就是典型的化痰散结的。土贝母散结作用比浙贝更强,在有土贝母的情况下我一定用土贝母。其实我们治疗痰核不是只有这个方,还有另外的方,如指迷茯苓丸,指迷茯苓丸不仅治痰核,还治便秘。如果这个病人有便秘,毫无疑问就用它。还有一个更合适的方就是控涎丹,治此病为什么不用控涎丹呢?因为控涎丹是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的,甘遂、大戟,均为有毒药物,所以基本不用,我只用汤治疗过一个癫狂病人。而芥贝二陈汤是一个很平和的方子,我常常用它。

摘录自《中医创造奇迹》第270-272页,作者熊继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分享只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注:
指迷茯苓丸出处:
一、《证治准绳·类方》(王肯堂):茯苓丸,一名《指迷》茯苓丸,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 ,云:有人臂痛,不能举手足,或左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后人为此臂痛,乃痰证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者,用此而愈。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风化朴硝二钱五分 ,如一时未易成,但以朴硝撒在竹盘中,少时盛水,置当风处,即干如芒硝,刮取用即可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如人抽搐,两手战掉,茶盏亦不能举,服此即愈。痰药方多,唯此立见功效。

二、《医方论》卷四·除痰之剂(费伯雄):
茯苓丸
半夏曲一两 茯苓一两,乳拌 枳壳五钱,麸炒 风化硝二钱五分 姜汁糊丸。
此治痼结之顽痰,非大实者不可轻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