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十讲】厥热胜复证

【伤寒论临床十讲】厥热胜复证

厥热胜复严格来说是一个热型,以这种特殊的热型而命名这个证候其表现为四肢厥逆与发热的交替出现。
厥阴病之所以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证是有几个原因的,首先,人体经脉相连,如环无端,而厥阴经是阴阳交接的一个点。第二,厥阴是阴尽阳生之脏,疾病发展到厥阴,就有阳气来复的机转。此外,厥阴肝与心肾、脾胃都有密切的关系,肝与肾乙癸同源,水生木的关系,肝与心是木生火的关系,肾为水脏,心为火脏,厥阴之病上影响心、下影响肾,就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脾与胃是一对矛盾,生理上相反相成,病理上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厥阴肝木乘脾犯胃,也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所以厥阴肝病的病证非常复杂。
厥阴病的形成有几个方面。一种是由少阴病传经而来,在讲蛔厥的条文中先讲到了脏厥,这个脏厥就是从少阴传经而来的。厥阴病也可由直接感受外邪而来,比如后面要讲的吴茱萸汤证和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外寒伤及厥阴肝脏,当归四逆汤证外寒伤及厥阴经脉。但是厥阴肝是不会心甘情愿被寒邪侵犯,如果寒郁的太甚,就会郁而热发,阳气来复。但如果阳复太过的话又出现热证,或者局部的阳气恢复,而另外的部位阴寒仍盛,就出现寒热错杂。
这种阴寒的郁积和阳气的来复也可以交替出现,就表现为这里所说的厥热胜复,四肢的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这种厥热胜复与少阳病的往来寒热非常相似,也反映了正邪的分争,也反映了正气的不足。但少阳病是在三阳阶段,厥阴病是在三阴阶段,所以少阳病的预后是比较好的,而厥阴病的预后就要差一些。对于少阳病的往来寒热,我们更注重的是其正气不足,因为三阳阶段正气尚旺,应该能够抗邪,但少阳存在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的病理,所以小柴胡汤中有人参、大枣、甘草以扶正祛邪。那么厥阴病阶段的厥热胜复要如何看待?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现象,因为三阴病总的来说是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厥阴病是疾病的最后阶段,如果这时还有发热,可能就是好现象。
厥热胜复的结果有三个方面。第一种是厥愈热回,预后比较好,四肢厥逆与发热的时间相等,阳气的恢复恰到好处。第二种情况是热多厥少,发热的时候大于厥逆的时间,是阳复太过。第三种情况是寒多热少,厥逆的时间大于发热的时间,说明阳复不够。
总的来说,热比厥多代表了阳气的恢复,预后较好。相反,如果厥多于热,说明阳气回复的不够,预后不好。但如果厥回而热不止,四肢厥冷虽然没有了,但病人持续的发热,阳复太过,预后也不良。在危重症的过程中,这种对于厥冷与发热的观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在重症监护室中对疾病的监控,根据厥热判断预后,或者作出处理判断。厥热胜复代表了正邪的抗争,代表了阴阳的胜复,也由此更强调了“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的思想,说明阳气非常重要。
拓展阅读《伤寒论研读与经义发微》条文析读
1.厥多热少,其病为进
〔原文〕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331)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
【辨证提要】 厥为阴盛,热为阳气来复。今厥四日,热反三日,厥多于热,已出现阳复不及,继之又厥五日,则阴寒更甚,病情更严重,所以为病进。这里厥代表阳衰阴盛,发热和利止,表示阳复,通过厥热对比,推断阳衰与阳复的情况。
【疑难分析】 如何理解“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正邪进退交争的一般规律。表明病入厥阴,邪正斗争,互有进退。临床特点四肢厥冷,下利与发热交替出现。
2.厥热相等,病将向愈
〔原文〕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辨证提要】 在厥热胜复中,可根据厥热多少来判断病势的进退。本证先厥五日为阴寒盛,后热五日,为阳气复。厥热相当,表明阴阳已趋相对平衡,故知病能自愈。倘若阴盛于阳,第六日则当出现厥冷,今不见厥冷,是为发热与厥逆时间相等,表明阴阳已趋于相对平衡,故知病能自愈。
厥阴病厥热胜复证厥与热的日数,是说明正邪力量对比、病势进退的假设之辞,不可拘泥。临床除厥热外,尚应结合其他脉证综合判断。
3.热多厥少,阳复太过
〔原文〕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辨证提要】 在厥阴病厥热胜复证中,由于厥与热代表邪正消长,病势进退的基本病变机转,故可根据厥热多少来判断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进退。如厥少热多,则为阳复太过,邪从热化,若邪热上蒸,证见咽痛喉痹,若热注大肠,证见便脓血。
4.胃气衰败,可致除中
〔原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辨证提要】 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是阴盛阳衰之证。中阳不振,阳气不达四末故厥,阳衰不振则下利,当不能食,现反能食,恐为除中证。要判断是否为除中,可给病人吃软面条,食后如不出现暴热,或仅有微热,表明胃气尚存,病有好转之机。如食后突现暴热,稍停即止,是阳气外浮,胃阳将绝。进食后察其脉证,发热仍未消失,乃厥止阳复,为病愈之兆,知病必向愈。如阳复太过,亦可使病情热化,邪热内炽,阴血受熏灼可能出现痈脓。
333条论述厥阴下利,医误诊为太少合病热利与黄芩汤。本为寒热错杂,误下致中阳益虚,腹中应冷,当不能食,反能食者,为除中证。除中为胃气败绝,故云必死。
【疑难分析】 何谓“除中”,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除中?
除中指中气亏虚,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证候。除中是疾病危重时,胃气败绝的征兆。在各种疾病的后期,在胃气极度虚弱的情况下,误用苦寒伤胃气的治法,均可能导致胃气败绝的除中证。如323条厥阴寒热错杂,是肾阳先虚,胃气亏耗,再用黄芩汤彻其热,导致除中危候的出现。久病虚哕,是除中发生的先兆,而除中又是厥阴病不良预后之一,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

相关推荐

  • 草药治验 乌梅

    记得在我12岁时,有一天晚上有位患者来叩门,诉腹痛甚,家父详查后,先以银针刺之,并嘱我以醋1碗,花椒1把,乌梅5个,玄胡9g,赤芍.白芍各12g,共煮,随煮随令患者服,针出药尽痛止.这是我第一次在父亲 ...

  • 郝万山讲《伤寒论》:辨厥热胜复证

    下面我们看厥阴篇的第三节:辨厥热胜复证. 我们在讲厥阴病概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一段话,"厥阴病,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有余便是火",于是乎就出现了"阳 ...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64讲 — 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第64讲 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了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

  • ​厥热胜复证

    本证是外感热病后期阴阳胜复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既可以先出现手足厥冷,然后再出现发热,也可以先见发热,然后再见手足厥冷,同时伴有烦躁.脉沉等症状. 病机分析:本证以阴阳胜 ...

  • 64、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

  • 白发伤寒论|第十讲(46.48.55.67)

    第十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麻黄汤主之. 这条比宋本 ...

  • 白发伤寒论|第二十讲(104.105.106)

    第二十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

  • 每天10分钟学习伤寒《伤寒论第80讲》太阴病的本证

    <伤寒论第30讲>阴阳两虚证(二) <伤寒论第31讲>炙甘草证 <伤寒论第32讲>栀子豉汤 <伤寒论第33讲>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第34讲> ...

  • 第二季:《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伤寒论临床精要pdf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一 [方义] 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散风清火,降逆止呕,补正祛邪,治少阳虚证之方,也系少阳病之主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头晕目眩,或头角痛,口苦,咽干,苔白 ...

  • 『西医西药』临床颈椎X 光片阅读十讲

    临床颈椎X 光片阅读十讲临床颈椎X 光片阅读十讲颈椎独特的解剖生理功能决定其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许多学者对颈椎功能评价与CT.MRI等高新技术结合做出各种尝试,但仍找不到一种经大规模基础和临床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