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妻子当帽子》| 周艺新解读

关于作者

奥利弗·萨克斯,临床外科医生,神经科学家,被誉为医学界的缪斯,是过去50年来最伟大的科学作家之一,在医学和文学领域都享有盛誉。萨克斯著作等身,比如《火星上的人类学家》《单腿站立》《睡人》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他的很多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舞台。而这本《错把妻子当帽子》,就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作者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了24位神经疾病患者的真实生活,他们不再是24个有缺陷的病体,而是24个有完整尊严的人;他们不再是24则病历,而是24段与众不同的人生。正是这种视角转换,让我们在面对的疾病的时候,不再只是盯着缺陷,而是抬起头来注意面前那个有情有义的人,这样我们可能会知道得更多,能做的更多,也更有希望。

核心内容

本书核心思想是:在面对疾病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大脑和心智密切关联的神经疾病的时候,应该改变病历书写为叙事书写,走出诊室,“街头才是最好的教室”,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看到患者身上的丰富情感和个性特征,身体自我适应的能力;看到疾病与健康,正常与异常之间复杂的关系。而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是人们的勇气,以及社会对异常人士的爱和包容让希望永存。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著名神经科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代表作《错把妻子当帽子》。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 16 万字,我会用大约 22 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在这本书中,作者要通过探讨 24 个神经疾病患者的故事,引导我们一步步深入地思考,疾病与健康、正常与异常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两面,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复杂而完整的,哪怕他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

哲学家康德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三问,那就是,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希望什么?对于疾病这件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好像是显而易见的,知道的当然是生病了,能做的就是治病,希望的就是病快点好。但是,这可能是我们对于疾病单方面的了解。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你们无法想象我们在癫痫发作前一秒钟的快乐感觉,我不知道这一次美妙的经历会持续几秒钟或几小时,几个月,但相信我,我绝不会拿我的疾病来交换生命中任何其他的快乐。”说这段话的人是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和《罪与罚》等等都是他名震文坛的佳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严重的癫痫症,癫痫俗称“羊癫风”,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细胞过度兴奋造成的,短暂性脑功能失调,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患者突然倒地,浑身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醒来之后啥也不记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段话,是不是有点违背常理。为什么疾病反而给了这位伟大作家创作的灵感,以至于他愿意拥有这种疾病呢?德国哲学家尼采也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他说:“说到疾病,我们不禁会问,没有它我们还活得下去吗?”

天才人物的话往往异乎寻常,但是《错把妻子当帽子》这本书则记录了 24 个平常人超乎想象的生命体验,他们有的人视力极好,但是错把妻子当帽子;有的人手脚健全,但是感觉不到身体;有的人想要撕掉左腿,因为他坚信那条腿不是自己的;有的人突然记忆重现;有的人靠嗅觉认识世界;有的人智商很低,但是却能理解最深奥的诗歌等等。这是24个病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大脑神经出现了异常,与正常人相比,他们的神经要么存在功能不足,导致失去了记忆、语言、思维等等认知能力;要么神经功能过度亢奋,导致身体抽搐不止或者口吐莲花。

作者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真实生活,他们不再是 24 个有缺陷的病体,而是 24 个有完整尊严的人,他们不再是 24 则病历,而是 24 段与众不同的人生,正是这种视角转换,让我们在面对的疾病的时候,不再只是盯着缺陷,而是抬起头来注意面前那个有情有义的人,这样我们可能会知道得更多,能做的更多,也更有希望。

这本书作者叫奥利弗·萨克斯,他是一位临床外科医生,神经科学家,被誉为医学界的缪斯,是过去50 年来最伟大的科学作家之一,在医学和文学领域都享有盛誉。萨克斯著作等身,比如《火星上的人类学家》《单腿站立》《睡人》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他的很多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舞台。而这本《错把妻子当帽子》,就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讲述这本书的三个重点内容。我们来看看,面对疾病,我们还能知道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还可以希望什么。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要点,面对疾病,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面对疾病,对于医生来说,当然是知道的病理知识越多越好,但是仅此而已吗?如果我们的病历上只是写着“第二十一对染色体白化病女患者”这样的文字,那么同样的文字也可以用来形容老鼠。这样人和老鼠还有什么差别呢?

萨克斯认为患者的情感,个性特征,以及与环境的互动,都会对疾病产生影响,因此在面对疾病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病症,还要看到生病的这个人,研究疾病与研究患者本人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在萨克斯的书中看到的不是一条条冰冷的病例,而是一个个有着丰富情感和个性特征的复杂生命。比如因为癫痫引起童年记忆重现,充满喜悦的欧康太太;因为服用药物而失去活力,感到愤怒的小雷;对于因为大脑病变无法感知自己身体的克里斯蒂娜,萨克斯看到的是:“她处在一种极度震惊,恐怖和绝望的状态中,如果不能回复正常,生活将会怎样?每个动作都要如此吃力,日子该怎样过?”

萨克斯在书里描述了一位叫汤普森的病人,他患上了严重的遗忘症,记不住任何刚刚发生的事情,但借着流畅的瞎编和机敏的胡扯,他总能将任何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毫无破绽的联系在一起,天衣无缝地讲个不停。但在病人妙语连珠的背后,萨克斯看到了他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因为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身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对于这种记忆彻底丧失无所适从的情感,萨克斯是这样描写的:“他是不是一直活在痛苦中,失去了现实感,想挣扎着自救却让自己陷于无止境的虚构与幻想中呢,看得出来,他活得并不自在,他神情紧张,总是绷着脸,仿佛一直在承受内心强大的压力,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坦率,毫不遮掩,令人同情的困惑,不过大多时候他总是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罢了。”萨克斯对病人情感细致入微的观察,的确让人不仅看到了病症,而且看到了有自己喜怒哀乐和个性特征的人。

除了看到病人身上丰富的情感之外,萨克斯医生还看到了身体自我适应的惊人力量。比如失去视觉分辨能力,认不出任何人的脸,把妻子的头当帽子抓起来要戴在头上的皮博士,利用嗅觉、动作以及他深爱的歌曲替代失去的视觉分辨能力,仍然正常地在学校给学生上音乐课;一位先天性双目失明,大脑瘫痪的六十岁老人,由于一生都受到家人的过度保护,从来没有使用过双手,导致她的一双手像柔软的面团一样,后来在萨克斯医生团队的训练下,她不仅恢复了双手的功能,而且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盲人雕塑家;患有失语症的病人,虽然听不懂人们在说什么,但是却能准确地判断人们有没有撒谎,因为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分辨能力提高了,他们可以根据人的表情和声音变化来判断话语的真实性;即使智商只有60的丽贝卡也有自己理解和适应生活的方式。

透过这些故事,萨克斯给我们呈现了病人的另外一面,他们不是一台等待检修的破损机器,虽然身体的某些部位出了问题,但是生命却能创造一种崭新的秩序,让这些病人变得更加完整和强大。就像萨克斯的朋友,纽约大学的神经学家德温斯基所说的那样,萨克斯是一个能从弱智身上发现力量的人。

萨克斯医生还看到了疾病与健康,正常与异常之间复杂的关系,通常我们认为疾病的反面就是健康,正常的反面就是异常,两者泾渭分明。但是事实真的就是这样简单吗?轻度抽动秽语症患者小雷在服用药物之后,虽然变得正常了,但是却失去了这种疾病带给他的敏锐思维和活力;因为中毒导致嗅觉异常的人,通过气味认识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眼睛看到的是如此不同,以至于这位患者多年之后还无比怀念,希望偶尔也重回那个由气味勾勒出来的神奇世界;还有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太太,潜伏七十年之久的大脑神经性梅毒爆发,让她精力旺盛,感觉自己又年轻起来了,她虽然知道,根据我们现有的定义,这是一种病态,但是她认为这种病态让她感觉良好,在某种程度上,她甚至很享受这种疾病。

德国历史上头衔最多的修女希尔德嘉德,被称为圣人,先知,文学家,科学家,医生,画家,音乐家等等,她的整个一生,体验到了无数的异常现象,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她用文字和绘画把这些体验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两部手稿流传世间。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文字和绘画其实都是偏头痛造成的。对很多人来说,偏头痛是痛苦的,没有意义的,想要赶快摆脱,但是在智力超群,文学天赋很高的希尔德嘉德看来,则充满了深刻的神学和哲学启示。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把癫痫症看作是灵感的源泉一样。

这些故事,一方面让人感到惊奇,另一方面却让人深思,到底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就像萨克斯医生所说,我们处在一种奇怪的状态中,过去所有的正常想法或许会被推翻,生病可能有利于健康,正常反而令人不快。

第二部分

好了,这一部分在说面对疾病,我们还能看到病人的丰富情感,身体自我适应的能力,疾病与健康之间复杂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面对疾病,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面对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治疗了,但是除了治疗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萨克斯医生认为还能做的有两件事,一个是病历书写,另一个是走出诊室,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看病历书写,对于医生写的病历,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字迹跟天书一样难以辨认,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里面写的内容主要是疾病症状和干预措施,而后面这一点正是萨克斯医生要批判的对象。

他认为这种病历书写只能反映病症,不能反映人,人的个性特征,情感,以及和环境的互动,这些都与疾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疾病从发端到严重,再到陷入危机,以及最后恢复健康或者不幸丧命,其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因此,萨克斯主张以讲故事的方式去呈现和研究疾病,也就是变病历书写为叙事书写。这样做,除了可以让人们既看到疾病又看到病人,增加对病人的同理心,更加理解疾病之外,还有利于促进人们对疾病所指向的更深次问题的思考。对于神经疾病来说,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大脑与心智之间的关系,医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神经的缺损或亢奋,还面临的是与自我身份有关的问题。

萨克斯在书中讲了很多因神经受损和亢奋引起自我身份危机的故事,比如大脑视觉区域出现肿瘤的皮博士,虽然视力良好,但是却无法判断他看到的东西是什么,这种情况是否说明了存在一个视觉自我呢?丧失身体感觉的人有完整的自我吗?神经过度亢奋导致思维活跃,这种情况到底是自我的增强还是被疾病控制了呢?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了诸如尼采,休谟,叔本华,维特根斯坦这些哲学家关于人的思考,不断地反思疾病与人的关系。

例如,哲学家休谟认为人只不过是各种知觉的集合体,根本不存在自我。但是萨克斯的临床观察却与此相反,正常人并非只是一堆感觉的综合,而是有一个恒久存在的自我作为基础。与此相对应的是,因为酒精或药物影响而患上健忘综合征的人,虽然感知觉正常,但是疾病似乎摧毁了他的自我基础,所以他们的感知觉杂乱无章,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

萨克斯这种由病历书写变为叙事书写的主张,在他所处的年代可以说是非常前卫了,但是现在却成为了医学护理的发展方向。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蓉提出了“叙事医学”这样一个新概念,认为将叙事方式用于医疗,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疾病,使临床医学更富有人性、更充满温情,从而有助于诊疗过程。

对于这位擅长讲故事的神经科学家,《自然》杂志是这样说的:“虽然萨克斯不是神经病学叙事的发明人,但他是这种叙事的顶点。”今天,萨克斯的《错把妻子当帽子》这本书已经成为了叙事医学参考的典范。

再来说面对疾病,萨克斯医生认为,还能做的就是走出诊室,为什么这样说呢,萨克斯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二是为了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方法。先来说第一个,萨克斯认为要客观准确地理解疾病的真实面目,必须在病人不知道你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而诊所、实验室和病房都是为了控制,调节病情而设计的,不能用来做开放、自然的神经学研究。因此他认为“街头才是最好的教室”。

在萨克斯医生看来,走出诊室不仅有助于理解疾病的真实面目,而且可能为干预疾病找到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对智力低下的丽贝卡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医生们一直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缺什么就补什么,既然丽贝卡智力低下,那就提高她的智力,于是丽贝卡被安排参加了各种提高认知能力的培训班,结果一点用也没有。

有一次,萨克斯医生在花园里遇到了丽贝卡,发现她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看着花草,看起来心情愉快,和诊疗室里的那个“弱智”的丽贝卡完全不同,此时的她就像任何少女一样,喜欢美丽的景色。这一幕给萨克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丽贝卡也有独特的一面,为什么人们只看到缺陷,看不到她的长处呢?或许痊愈的关键,是开发患者本身拥有但一直被忽略的能力。后来的事实证明,萨克斯医生的看法是正确的,丽贝卡退出各种培训班之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了一个剧团,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演员。

好了,这一部分在说面对疾病,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萨克斯医生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理解病人,从而找到更加有效的干预方法,应该变病历书写为叙事书写,应该走出诊室,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患者,了解患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最后一个要点,面对疾病,我们还能希望什么?

第三部分

我们还能希望什么呢?萨克斯医生要向我们传达的希望是“勇气,爱与包容”。在《灵肉分离的人》这篇文章中,萨克斯记录了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娜的病人,她在 27 岁那年患上了一种特殊的神经炎症,这种疾病导致她无法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虽然身体各项功能正常,但她却不能走,不能动,如果把她放在椅子上的话,她会立即瘫在地上,她无法做出一个表情,无法发出声音。不仅如此,身体概念也从她的世界里消失了,她不了解“这是一只手”代表了什么意思。只有坐在敞篷车里,风吹过皮肤的时候,她才能微弱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脸和胳膊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要怎样控制自己的身体,重建生活呢?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克里斯蒂娜学着用视觉来弥补失去的身体感觉,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眼睛来指挥身体,比如要移动腿,就先用眼睛找找腿在什么地方,然后考虑应该分解成几个动作才能移动腿;如果要同时移动腿和胳膊,就要先分别练习,然后再练习同时动作,这种训练非常辛苦,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如果分心了,即使站起来也很可能会倒下去。她就这样一点点重新练习摆出表情,走路,乘公交车,处理生活琐事,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年之后,她终于能离开病房,回家与亲人团聚。

虽然,克里斯蒂娜仍然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但是在用视觉控制身体方面,她做得非常成功。萨克斯赞叹道:“她曾经面对,也正在面对空前的挑战,与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离奇的经历做斗争,已然成为一个不屈不挠的英雄人物,她是克服了神经炎顽症的无名英雄之一。”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百老汇的抽搐之王》是另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24 岁的小雷在 4 岁的时候患上了图雷特综合症,这种疾病也通俗地叫做“抽动秽语综合征”,顾名思义,就是说这种疾病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抽搐和发出污言秽语的声音,但是这种疾病通常又会使人拥有稀奇古怪的联想,和天马行空的创意。注意,这一切都是不由自主的,无法控制的。对于正常人来说,健康的生理基础让我们拥有天然的平衡,可以自由地动作和说话,但是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人却失去了这种平衡。面对这种困境,小雷采取的方法是从周一到周五服药,让自己处事冷静,深思熟虑,周末不服药,让自己精力旺盛,灵感不断,通过这种人为控制的方式来达到另一种特殊的平衡。萨克斯医生评论说,虽然小雷依旧疾病缠身,但是勇敢幽默,朝气蓬勃,他与疾病战斗的经历,正是对尼采所说的“伟大的健康”的生动诠释,这种巨大的痛苦反而成了他灵魂最终的解放者。

勇气是我们克服疾病,重建生活的希望,但社会的爱和包容也同样重要。克里斯蒂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战胜了生理上的缺陷,重新学会了站立和走路,但是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很痛苦和迟缓,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往往被人嫌弃,当克里斯蒂娜解释说自己有残疾,但是人们看到她四肢完好,一点也不像有残疾的样子,于是经常被人当成骗子。克里斯蒂娜的遭遇并非个案,在《心智简单者的世界》这一部分,萨克斯记录了那些被称为弱智和傻瓜的人,偏见让人们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长处,认为他们就是一无是处的笨蛋,但是在萨克斯眼里,智商只有 60 的丽贝卡能够理解深奥的诗歌;智力迟钝,行为冲动的马丁能记住两千场歌剧的音乐,对纽约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他们是完全不懂计算的数学奇才,是自闭症画家。

萨克斯在这些故事里呈现了人完全极端的另外一面,对于这些不同寻常的人,萨克斯最后问到,这世上有什么地方可以容下一座格格不入,处在边缘的孤岛吗?主流能够接纳非主流,并为它留出空间吗?萨克斯在书中努力呼吁社会对这些异常人士多一点爱与包容。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错把妻子当帽子》的主要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作者围绕着“疾病”,探讨了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面对疾病,我们还可以看到患者身上的丰富情感和个性特征,身体自我适应的能力,还可以看到疾病与健康,正常与异常之间复杂的关系。

第二,面对疾病,我们还可以通过变病历书写为叙事书写,还可以走出诊室,通过这些行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方法。

第三,面对疾病,是人们的勇气,以及社会对异常人士的爱和包容让希望永存。

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非常精彩,篇幅短小,引人入胜。当然,在各种荣誉加身的同时,其他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也对这本书提出了批评,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作者以医生身份利用病人的故事来谋取文学上的功名,这是否损害了病人的利益,违反了职业道德;第二,作者以故事的形式塑造病人形象,而且通常是典型病例,这是否带有自己的主观偏见,并没有真正反映大多数病人的真实情况;第三,作为临床科学家,除了讲故事之外,他是否为这些神经问题提供了任何有科学价值的见解。作者针对这些质疑,只是特别声明了自己不会轻易将病人写进书中,即使要写也一定事先征求病人和家属的同意,至于后面两点就留给后人评说吧。

萨克斯的作品不仅充满了人文关怀,而且由故事引发的追问,合上书本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或许这正是他的作品吸引人心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如果你想要进一步了解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那我也顺便给你推荐一本更专业的书,名字叫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如果这两本书结合起来看,相信你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你也许会因为好奇而翻开这本书,然后惊叹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人。但相信作者并不会因此觉得冒犯,因为,正如作者所说,虽然万事始于行动,但行动出于动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翻开书本,看到这些大脑异常者的经历,你也许会对自己拥有正常大脑和心智倍加珍惜,也许会对这些大脑异常者为重建生活付出的各种努力而感动,当然,更加重要的是,面对这个复杂多样的世界,你也许会因此产生更多的好奇心。

撰稿:周艺新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划重点

1.面对疾病,我们还可以看到患者身上的丰富情感和个性特征,身体自我适应的能力,还可以看到疾病与健康,正常与异常之间复杂的关系。 2.面对疾病,我们还可以通过变病历书写为叙事书写,还可以走出诊室,通过这些行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方法。 3.面对疾病,是人们的勇气,以及社会对异常人士的爱和包容让希望永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