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三 | 东阳三杯岭的传说
关于三杯岭的故事和传说,我在小的时候就有所耳闻。读大学的时候,老师讲到元朝名剧《琵琶记》又讲到了蒋伯康和高则诚故事。特别是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东阳,就特别地感兴趣。当时就想,我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这个“南戏鼻祖”读过书的地方,以及他们设宴把盏话别的三杯岭。大学毕业后,高则诚读书的南溪横城书塾倒去过了好几次,但三杯岭却不曾登访。在中秋节的那天,我终于踏上了通往三杯岭的路。
“三杯岭”在东阳城区的西南角,沿着南山公墓往上走,一条典型古老的山间小路,便展现在你的面前:路宽约一米许,路面是由长约两米,宽为四十公分的石板铺成,一块接着一块,直通向岭尖,再向下延伸下去。由于风吹雨打,路面已变得斑斑剥剥,石板显得光滑。有的路段石板已经开裂变成了石块,或者已经消失。两旁长满了灌木丛,其中有一段路的两旁都是青青的翠竹,显得特别的荫凉,当你爬得满头水汗的时候,这里就是你最好的休憩的地方,山岚习习吹过,顿时让你心旷神怡。
足踏着这古老的山路,我仿佛看在这漫漫的山路上,有一个温州瑞安的年轻人负箧挑提,一步一喘地翻过这从城里通往南乡的山岭到南溪横城求学情景。他就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戏曲作家高则诚,史称他为“南戏鼻祖”。《据东阳文化志》记载:元末,南溪横城人蒋伯康欲举大事,在横城村创办横城义塾,一时间,这里文人荟萃,贤能云集。有一个从温州来的学生高则诚,疏于接交,淡于言辞,一日两课座位常虚。但每年两次的考试,却总是居于人先。所以横城义塾虽然学规严谨,对于他也放任自流。可见,当时求学的高则诚,他才智过人,胸怀大志,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同于一般的高谈阔论好高骛远者。
转眼间,三年就过去了。高则诚学期已满,有一天,蒋伯康突然获报,高则诚之书籍、被褥已卷一空,只留下一张草席。蒋伯康急到他居住地方一看,只见其席下留有一叠厚厚的《琵琶记》的草稿。蒋伯康草草地看了一遍,觉得内容和文采均属上乘,是一总难得的好作品。到此,蒋伯康才明白高则诚深居简出的原因。他命人马上去追高则诚,自己也匆匆赶去,终于在潘坞通往城里的山岭上追上了他,并对他进行了再三的挽留,而高则诚则执意要离去。在万般无奈之下,蒋伯康只得在山岭上的亭子里置酒为他饯行。高则诚饮三杯而别。蒋伯康目送高则诚渐渐地远去,感慨不已,竟感动地泪流满面。于是,蒋伯康为这分别之亭亲笔写下了“三杯岭”三个字,以资纪念。“三杯岭”也由此流传至今。
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都随着时光的流逝,淹没在历史的尘嚣之中,悄无声息,只有这黧黑的石板路,似乎还依稀可以辨析得出在这上面走过的高则诚的脚印。
我常想:一个人来到这世上,总得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业。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人生就如这天上漂浮着的一丝云彩,如空气中游离的一颗尘埃,如大地上的一颗小草,或者说什么也算不上。但如果你能为这世上留下一点痕迹,如高则诚的《琵琶记》,就不枉来世一遭了。
我顺着这“三杯岭”往下走不远处,就看到了有几处岩石,它们的样子很象是昂着头的乌龟,数了数,总共有三五处,有大的,也有小的,这种神似的样子,真是巧夺天工,据说,这些乌龟本来是生活在南乡的,有一天,北乡这边突然雷声大作,并出现了瑞霭,似有仙贵之人降临,乌龟就都从南乡往城里跑了过来,它们从潘坞山脚开始上行,浩浩荡荡。这时,天上的雷公看到了这个情景,认为这些乌龟有些趋炎附势,便心生大怒,降下法力,让爬行的乌龟变成了岩石。这样,就把这些乌龟永远定格在它们当时争先恐后在山道爬行之中,成了人们唾骂的对象。这些乌龟在风吹雨淋下,显得斑斑剥剥,有的上了青苔,有的隐没有柴草之中,有的被人弄坏了头脚,显得惨不忍睹。
我曾想:何必呢!要是这些乌龟当年被不趋炎附势的话,可能它们还鲜活地生活在水中,自由自在地享受着上天赋予的快乐,可现在呢?只能晴天顶烈日,雨天任水淋,过着凄苦的日子,甚至被毁了自己肢体……
三杯岭,留给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有两点是特别应该记取的:一是人应该胸怀大志,淡薄名利,醉心于自己的事业,像高则诚那样,能够名留青史;;另一点就是做人不趋炎附势,否则就会成为民众的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