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89)

                  89
过年,我呆在家里,甚感无聊,就到上泉舅舅家玩。舅舅家还有不少客人,吃了中饭,我就到王坎头找王会干。王会干说:“正月里空闲,我们去照相吧,也好留个纪念。”
我高兴地说:“好呀,但是没有照相机呀。”
他说:“去王淑娟那里借呀。”王淑娟和王会干是同学,高中毕业后,她在王坎头开了一个照相馆,生意还很不错的。
我说:“正月是照相馆生意最好的时候,我们把照相机借出来,会不会影响人家的生意呀?”
他说:“那就租好了。”
我说:“那就走吧。”
我们骑着自行车到了王淑娟照相馆,照相馆里有很多青年男女,着红穿绿的,非常热闹,王淑娟正在招待张罗他们,对于我们进来,她没有看见。
王会干说:“老同学,生意忙啊。”
她才抬起头来,看见我和王会干,她有些吃惊,然后马上露出微笑,说:“两位老同学,真是稀客,今天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玩了?”
我说:“我们想在你这里租个相机,不知有没有?”
她说:“真不巧,今天相机全借出去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一头乌黑油亮的长发像瀑布一样挂在后背上。她圆圆的脸蛋上有一双似乎会说话的大眼睛,对人总是微笑着,看起来更加富有青春的活力,比起高中时候更加丰满好看了。
借不到照相机,我们有些沮丧。王会干他自己回家去了,我骑着自行车到黄田畈去了,因为与冯龙星老师约好,晚饭到他家吃的。
我路过吕慧能家的时候,正巧吕慧能的妈妈坐在门口,她看见我,立即招呼我,叫我到她家里坐坐,她说:“慧能在家里,还有其他几个同学也在。”
吕慧能是我们高中同级同学,应届毕业便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后来又考上了研究生,那个时候,他是很有名气的人。他父亲是个盲人,母亲腿脚有些不便,平时我常常到他家坐坐。他的父亲虽然是个盲人,但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皆能谈,我不知道这些知识他是如何获得的,总而言之,他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起初的时候,我愿意跟他聊,但时间一久,我发现,他讲话的时候,嘴巴滔滔不绝,没有间隙,让你插不上话,你想走开他都不容易,如果你愿意跟他聊,聊一天他都有话说,不用你插嘴。渐渐地,我就不想与他多讲话。但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人,遇上我,总是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吕慧能有一个妹妹叫吕慧仙,也开了一个照相馆,我也因此好几次去借过照相机。
我听说有其他同学在,就想聚聚,我停下自行车。在她家里,我见到了几个比我低一级的同学,其中有许志春、蒋永新、郭建华,还有几个我不认识的人。他们挤在屋内,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吕慧能见我来了,立即起身过来跟我握手并让坐,吕慧仙还给我泡茶来。
我就跟他们坐着聊天,过了一些时候,就想退出来。许志春跟我说:“我们是来借照相机的,我们一起去外面照相吧。”许志春是梅岘人,他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了教育部,也算是个高官了。
我想:我在王坎头借照相机不成,在这儿却有人找我去照相了,真是天赐良机啊。我说:“好呀。”我们就一同出来,朝黄田畈上桥那边走去。我们边走边聊,心中甚是畅快。在上桥头,郭建华说:“我们在这里来张合影吧。”
我心想,前几天,我就在这里跟几个高中同学合过影,这真算得上一块宝地。大家马上说好。我们四人排成一行,吕慧能给我们拍照,他说:“笑一笑。”我们就笑一笑,刹那间,他按下了快门,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年初八,是学校老师开学报到的日子,开了一个短会之后就散了,我就在房间里搞卫生。郭兴跃老师把自行车停在我的房门口,走过来对我说:“晚上到我家吃饭吧。我叫冯老师也去。”

我说:“好呀,冯老师什么时候去?”
他说:“我先回家,你们再过半个小时来吧。”
我说:“好的,我跟冯老师一起来。”
郭老师就推起自行车,从校门口的长斜坡上像一只飞燕直冲下去,渐渐远去。
五点钟的时候,冯老师来叫我:“我们走吧?”
我赶忙从房间里推出自行车来,两人并行走下学校里的长坡路,到了校外的机耕路上,我骑上车,冯老师跟在我自行车后,一手抓住自行车后架,小跑几步,轻轻一跳,就坐上了自行车的后架,我带着他,朝洪塘方向快速骑去。
郭老师家离开洪塘市基不远,房子是半新的三间两层黄泥墙屋,转过几个弯,还有一间老屋,那是砖木结构的房子。我们到他家门口的时候,就高声喊道:“郭老师——”
郭兴跃的父亲从里面走出来迎接我们,他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的父亲叫郭志庆,我也叫他“郭老师”,平时叫“老郭”,他退休前是画水中学门房传达室的职员,负责司铃、油印和开关电灯等工作,我在画水中学读书时就认识了他,并成为他那里的常客,他对我也非常友好。
我们走进门去,只见八仙桌上已经摆上了各种菜肴,竹笋炒肉、鱼冻、莲藕、鸡肉、羊肉等。郭兴跃的妈妈在灶台上忙着,厨房里烟雾腾腾,他的弟弟郭忠民在灶下烧火,郭老师在帮着拿餐具。
郭兴跃老师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郭兴炉,已经顶父亲的职在南溪小学当厨工,小弟郭忠明还在复习,准备考大学。他的母亲是北乡人,好像是樟村那边的人,虽然在南乡生活了很多年,但北乡口音依旧浓重。我站在灶边,跟他母亲交谈着。他母亲对郭兴跃的婚事非常担心,她说:“我家兴跃过年都28岁了,在农村里的话,小孩子都有好几岁了,可他的老婆都还没有着落。”我说:“婚事是急不来的,总会有的。”她说:“我是很想抱孙子了,人家问我孙子几岁了,我都不敢说,羞见于人哪!”
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该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完成该完成的使命,否则就会被人视为另类,另眼相看,连家长也羞见于人,矮人一截。我想:结不结婚,生不生子,这完全是个人的私事,与他人何干呢?但人活在世上,你就休想逃脱这魔咒!
郭老师劝我和冯老师喝酒,我的酒量有限,不如冯老师好,也不如郭老师好。我们三人同校毕业,同时分配到洪塘中学,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喝了一些时间之后,就热血沸腾起来。我的头也昏昏然起来,冯老师的话语也多了起来。吃着说着,不觉时光流逝,天色将迟,郭老师就留我们两人住在他家,我们三人同床而眠,谈着寒假里的奇闻趣事,到深夜还不困倦。
欢迎关注“流水船歌
欢迎点赞和留言,欢迎转发和赞赏
(0)

相关推荐

  • 【盘点老行业之五十七】照相师

    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我国没有普及使用数码相机,人们拍照都要去照相馆拍摄,拍照的师傅称为照相师或摄影师. 那时候,生活条件差,人们没有照相机,逢年过节时一家人到照相馆里照张" ...

  • 那年,那夜,那人【冯俊红】

    风儿轻吹,树叶婆娑.凭窗凝望星空,广袤的夜深邃无垠. 思绪信马由缰,回到了记忆里那个永不磨灭的夜晚. 当年,十六岁的我,为求学奔赴十里之外的一所高中就读.不知道是思家心切,还是体质羸弱,我生病了.鼻塞 ...

  • 【张吕宸】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

    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 福清市实验小学六年五班 张吕宸 指导老师:郭小芳 天边的朝霞露出了笑脸,好像分享我们的喜悦:空中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仿佛是在为我们唱赞歌:路边的小草在微风中舞蹈,好像在为人我们庆 ...

  • 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113)

            113 学校五点钟吃晚饭,我常看书或备课到深夜12点钟以后才睡,晚上九点多的时候,我就饿了,为此,我买来了一个煤油炉,晚上饿的时候,我就可以烧半夜餐吃了.我还买来了筒面,有时从家里带来 ...

  • 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106)

                    106 1984年8月18日是我村陆良金出殡的日子. 良金在我村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他是独自佬,不曾娶妻生子.年轻时候,身强力壮,成了大队副业队里的人.后来不知什么原因 ...

  • 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105)

    105 陆锡衍是1984年8月初去世的.据说是肝里患了什么毛病,肚子胀得鼓鼓的,临终的时候,人已瘦得皮包骨头了.他终身务农,一生不曾娶妻生子,晚景很是惨淡. 推算起来,他也是我的远房本家,住在后塘沿的 ...

  • 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104)

                        104 暑假去浦江县城,本来是想呆一段时间跟蒋锦荣学无线电技术的,但那只是我的一个幻想而已,人家是工作单位,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哪有时间来教你呢?在那里呆 ...

  • 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103)

                   103 七月初,接到高中同学蒋锦荣的来信:暑假请一定来我处玩.他是黄田畈公社岩下大队人,宁波商校毕业后分配在浦江县五金公司技术修理部. 7月10日,我坐汽车去浦江,经过了 ...

  • 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102)

    102 学校食堂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它既是大家吃饭的地方,也是大家各种消息交汇的地方,大家喜怒哀乐都可以在这里表达. 有一天,学校食堂为了改善老师伙食,买了几条大青鱼来,苏兰姐在修鱼.来食堂的老师看到 ...

  • 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101)

    101 "六一"儿童节,是小学生的盛大节日.为此,公社在王凡大会堂里举行庆祝大会.儿童节本来是儿童的节日,对于初中生来说关系不大,因为初中生是不作为儿童来看的,也不放假.但公社召开 ...

  • 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100)

                    100 5月31日下午3点钟,学校召开初三学生毕业典礼大会,要求初一初二学生也一起参加.毕业典礼在校内小操场进行,小操场在北排教室的前面,中间有一个水泥砌成的司令台,平 ...

  • 长篇纪实 | 水月庵里写春秋(99)

                    99 农历四月下旬,正值小满节气,田间的麦子已经泛黄成熟.民间谚语说:"小满小满,麦粒渐满."今年的节气比以往要稍早一些,还没有到芒种时,麦子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