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通过引领孩子们动手操作非常有趣的物理小实验,让孩子们在开学之初就被魅力无限的物理现象“迷”住了。可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好玩、新奇”的层面,这只是表象而已。趁着孩子们开学之初就被成功“俘获”之际,接下来逐渐引导孩子们学习物理的正确学习方法——从“单纯的知识点记忆”走向“知识的理解应用”。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在已经充分调动起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之际,我借助一道中考题让孩子们初步尝试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19·烟台)18.把清洗消毒好的筷子,按头尾分检理顺是餐馆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之一。工作强度虽不大,但太浪费时间。 聪明的小明为工作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分检操作步骤,工作效率特别高。这个方案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步:把杂乱无章的筷子平放在这样的托盘上(图1)。第二步:用一只筷子把平放的筷子轻轻往前推动(图2)。第三步:当部分筷子一端下沉后,收起上翘筷子(图3)。
思路解析:当把筷子轻轻向前推动时,筷子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筷子与托盘的接触点作为支点,在向前推动的过程中,当筷子前端力与力臂的乘积大于后端时,筷子就会翘起,这里充分运用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重力(重心)的知识。
小实验——整理筷子(杨璐)
反思: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纯粹机械的内容一是实际困难,二是容易遗忘。其中根本原因是它对学习者来说难以形成心理意义,也就是说,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鉴于此,今年中、高考试题,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点记忆(浅层学习)”向“知识的理解应用(深度学习)”转轨。着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科素养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全面覆盖基础知识、增强综合性、应用性,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物理教育、评价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反思: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属于“浅层学习”的范畴:教师讲,学生记,刷题练,考完忘。这种灌输式学习模式给专制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的知识观是通过接收“惰性知识”而进行,这种教育不仅仅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是过时的,而且在工业文明时期也是过时的,这在20世纪上半叶就被抛弃的教育。所谓“惰性知识”,就是由零散的学科事实所构成,适应外部考试之需要,不能在生活中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僵死的、惰性的、无用的、无生命的、贫瘠的,是心灵的“僵尸”或“朽木”。为此,自2015年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旨在引导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进行深度教学,学生要进行深度学习。虽然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并不影响正确学习理念的渗透。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对于新接触的物理学科往往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的因素很大),对知识死记硬背,甚至学成第二门数学。因此,在第一课时学生初步感知物理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前提下,第二课时引领学生设计物理小实验,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养成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习惯——“知行合一”。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扎根乡村教育25年,任教毕业班16届,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育科研方法专题工作坊主持人,烟台市首批学科带头人,荣获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评选的“首届中国最美科学教师专家提名奖”,2017年荣获大国良师优秀奖(光明日报社主办),2018年10月入选《教师博览》人物志。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