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庙(十六):二十万军士御前线,背水结阵立条山
41
二十万中国国民革命军,驻扎在东西绵延300里南北纵深40里的狭长如带的中条山里,当时的华北地区抗日最前线。
若把中条山比作城墙,二十万中国国民革命军则是守候城墙的卫士,城墙外,数万攻城的日军虎视眈眈。
20万中国国民革命军由三个集团军共九个军下辖十六个师组成,分别是: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下辖38军、96军、47军;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下辖第3军、15军;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下辖第9军、14军、17军、98军。
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的卫立煌是这一阵地的最高指挥官,而镇守这一阵地的这三个集团军九个军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是一个真正的混编军团,其中有晋绥军、西北军、川军、豫军、滇军、中央军等等,大致情况如此:
第38军:原西北军,军长赵寿山,辖17师和独立46旅。这是七七事变后第一时间从陕西渡河奔赴前线的部队,是娘子关战役的主力,娘子关一役中损伤惨重,后来转战晋东南,而后退守布防于中条山;
(时任第38军军长赵寿山)
第47军:原川军,军长李家钰,辖104师、178师两个师。1937年9月,在四川写下“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两句誓言的李家钰率领这支一万八千人的部队,单衣草鞋步行出川,辗转奔波上千公里,从四川南部的西昌市一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走到了陕西宝鸡,12月抵达晋东南抗日前线,在长治保卫战中这支千里奔袭而来的川军部队表现英勇,歼敌上千,而后退守布防于中条山;
(时任第47军军长李家钰)
第14军:原晋军,后被改造成中央军,时任军长陈铁,辖85师、10师两个师。这是抗战爆发后首支开进华北作战的中央嫡系部队,作为主力部队先后参加了平汉路北段沿线作战和太原会战中的忻口战役,而后退守中条山;
(时任第14军军长陈铁)
第15军:原豫军,军长刘茂恩,辖64师、65师两个师。1937年7月率先从湖北麻城地区开往华北前线,参加了忻口战役,后曾在山西霍县、灵石等地设防阻敌,而后退守中条山;
(时任第15军军长刘茂恩)
第17军:原西北军,军长高桂滋,辖21师、84师。1937年7月从陕北绥德东渡进入山西,在南口一带阻击日军,在平型关一战中,率残兵四千余人防守团城口主阵地四天五夜,屡次击退日军进攻,直至最后弹尽援绝伤亡过半,阵地遂被突破,而后退守中条山;
(时任第17军军长高桂滋)
第98军:原西北军,后被改造成中央军旁系,军长冯钦哉,辖42师、169师,七七事变后这支部队从驻地大荔步行一天一夜到达潼关,然后乘火车到河北前线,参加了保定战役、娘子关战役、忻口战役,后来转战晋东南,而后退守中条山;
(时任第98军军长冯钦哉)
第3军:原滇军,军长曾万钟,辖7师、12师两个师。1937年8月,该军由河南开赴河北参加平汉战斗,并进入山西参加太原会战,而后退守中条山;
(时任第3军军长曾万钟)
第9军:原浙军,军长郭寄峤,辖54师、99师两个师。1937年7月,原军长郝梦龄率领54师北上参加忻口战役,在忻口一役中,9军军长郝梦龄和9军54师师长刘家麒均遇难殉国,成为继卢沟桥事变中阵亡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及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后的又一组同日阵亡的军师长组合。而后,该军整编后退守中条山;
(时任第9军军长郭寄峤)
第96军:原西北军,军长李兴中,辖177师和独立第47旅。与前面那些部队不同的是,前面的部队都是从山西境内一路退守下来的,而96军则是一直驻守在陕西,至1938年春天日军进逼到中条山脚下时才紧急从陕西渡河而来参与条山防守的一支力量。
(时任第96军军长李兴中)
除了中条山的这些驻军,还有胡宗南率领的20万嫡系中央军驻扎黄河南岸,他们的任务除了负责南岸河防提防日军偷渡黄河,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隔河督战,主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黄河以北的中国军人不可后退半步,退过黄河就枪毙。”
一时之间,
“中条雪压云垂,黄河浪卷冰澌。”
(于右任《越调天净沙·为中条山抗张书赠孙蔚如将军》)
42
中条山的地形虽然从东到西呈一字带状,然而这带子并不均衡,而是具有西低东高西薄东厚的山形特点,所以相比而言,东段易守难攻,西段易攻难守,这导致中条山西段的防守压力远远大过东段。
另外,由于中条山的西端刚好抵在黄河拐角处,如果控制了西端,就控制了黄河拐角的四大渡口,从这里既可以向南渡河进攻中原,也可以向西渡河进攻西北,所以这让中条山西段比东段更具战略意义。
所以,中条山防务的重点,在中条山西段,这里是整个中条山防线中最薄弱的地段,同时又是最重要的地段。
负责中条山西段防务的部队,是一支出身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因为两年前参与发动过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而闻名天下。
那便是孙蔚如领导的第四集团军,原杨虎城属下的17路军。
43
率先渡河进入战争前线的38军与后来补充进来的96军,他们原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17路军,现在则有一个共同的番号:第四集团军。
其实在防守中条山的九个军中,有近半数都由西北军组成,包括38军、96军、17军、98军,而这四支西北军中,38军、96军、98军都出自杨虎城的17路军。
(西北军几位高级将领:从左至右分别是武士敏、杨虎城、冯钦哉、孙蔚如)
两年前发生的西安事变,最终使杨虎城一手培植起来的军事力量17路军分化瓦解,杨虎城本人被调离,其下属的一部分兵力被吸收进中央军,后来被改编成98军;剩下的则被缩编为38军,下辖17师和177师两个师,后来38军升级为第三十一军团,随即又更名为第四集团军,原17师和独立46旅升级为38军,177师和独立47旅则升级为96军。
98军和第四集团军这两支原来同属杨虎城17路军的部队,自西安事变分道扬镳后,短短不到两年后又都齐聚中条山,守卫同一块阵地,共同防护自己老家的门户,大概也是命运使然。只不过不同的是,98军此时已归属中央军,成了中央军中的旁系,而38军和96军所属的第四集团军则仍然是一支饱受歧视的杂牌军。
此时,拥有两个师外加两个独立旅的杂牌军第四集团军总兵力共计3万多人,与另一支同样从陕北渡过黄河到山西境内准备抗日的拥有三个师的杂牌军第十八集团军兵力相近。
(未完待续)
前文链接:
系列连载:
-----ph手记,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