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李先书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对于像我这样出生于农村,后来在远方城市工作的人来说,家乡更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我的家乡位于豫西南的赊店古镇。古镇历史悠久,其名字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所赐。据记载赊店古镇兴于春秋时期,到了明清成为著名的商业重镇,是万里茶道的中转站。古镇至今保存有明清时代的城墙、码头、街道、店铺、民居,镇内有七十二道街,三十六条胡同,还保持着商业鼎盛时期的基本风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赊店古镇,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位于古镇的东南角,属于老城区。出校门是一条东西向的老街,街道两旁就有几座古老的建筑。这些房屋有两层楼那么高,一律黛青色的瓦,青色的砖、木制的窗户和门。它们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默默地伫立在街道两旁。继续向西走不远,就来到了北瓷器口街。站在街口,就会远远看到古镇建筑的精华-山陕会馆。一组巍峨壮观的建筑便会映入行人的眼帘,飞檐、琉璃瓦这些古建筑特有的特征,会情不自禁的吸引行人的脚步。走过路东的瓷器博物馆、路西的广盛镖局,就来到一个小广场,广场后边就是山陕会馆了。山陕会馆系清代山西、陕西旅居赊店镇的富商所建,作为联谊老乡、经商洽谈之地。会馆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琉璃照壁、悬鉴楼、大拜殿和春秋楼等四部分组成。整个会馆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其建筑工艺,既有北方雄浑壮观之气势,又有南方严谨柔美之风格,实为南北建筑风格完美融合之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只可惜春秋楼毁于清末捻军之乱,令人惋惜。高中三年,我数次从山陕会馆旁经过,却从来没有进去仔细看过,不能不令人遗憾。学校的南边就是赵河,河堤上残留着古老的城墙夯土,附近的人称为寨墙。周末的时候,我们经常到寨墙上散步,缓解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我们经常寨墙上漫无目的地走,边走边谈论学习的事情,谈论自己的理想,还有个人的烦恼。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有远大的抱负,有美好的理想,当然也有青春带来的躁动。春天到来的时候,寨墙两侧长满了青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中。几个人漫步在寨墙上,看着河水缓缓的向东流去,听着鸟儿在河边的树上鸣叫。平日里紧张的情绪得到舒缓,每个人的心里都变得舒畅起来。夏天的周末,我们带着课本来到河边,在树荫下读书。烦人的知了在树上不停地聒噪,偶尔有鱼儿跃出水面,发出“ 啵刺”的声响,水面上就荡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中午天热的时候,路人很少经过,我们就跳下河洗个澡,让清凉的河水洗去夏日的燥热。秋天可以看河湾处的那片芦苇,金黄的芦苇和雪白的芦花,冲淡了秋天的萧瑟气氛。当冬季大雪飘飞的时候,寨墙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河面上结了冰,河南岸原本绿油油的的麦田也变白了,走在寨墙上别有一番冬天的乐趣。除了山陕会馆和寨墙,留在我记忆深处的还有古镇的烩面。在南阳的名吃里,方城烩面赫赫有名。其实,赊店古镇的烩面也不错。上高中时的伙食较差,偶尔我们会出去吃顿烩面,改善一下生活。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北风吹得耳朵生疼,穿着厚厚的衣服还是让人感觉无比的寒冷。这时候走进一家热气腾腾的烩面馆,要上一碗烩面,看着老板娴熟的扯面动作,食客们大快朵颐的场景,让人感到寒冷似乎远离了这里。不一会儿面做好了,白面、青菜、老汤,看一眼就让人情不自禁的食欲大增。再滴上几点醋,放上一勺辣椒油,烩面的味道会更好。不怕辣的同学还喜欢剥几颗大蒜,吃口烩面、喝口汤、再来一点大蒜,让人全身上下毛孔顿开,每个人都吃的无比畅快淋漓。后来在外地上学和工作,只有在春节才回家乡。一位同在郑州的同学曾对我说过,他一踏上赊店的土地就会感觉浑身轻松,我也深有同感。每次回到了赊店,大城市带来的生活压力似乎远去了,平日积攒的烦恼和忧愁就会一扫而光。赊店古镇仿佛是心灵的净化器,让人的身心在这里得到了放松和安宁。这也许是对家乡的一种深切眷恋,对于成长之地的一种心灵慰藉,年龄愈大愈是如此。今年春节由于疫情的原因,我没有回家乡赊店。无法感受到古镇特有的春节气氛,那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熟悉和陌生的家乡人脸上的笑容。我可以想象得到,大年初一,山陕会馆一定又是一番热闹的场景,香客和游人挤满了大殿和院子,人们祈求生活幸福美满的初心不变。当年上学的高中早已迁往新区,寨墙上的城墙已经修缮和重建了。当年的同学们都已步入中年,那时候的欢声笑语却依然在耳边萦绕。只是不知道那家烩面馆是否还在,能否让已经不惑之年我们重聚于此,再尝一碗当年美味可口的烩面呢?赊店古镇留给我的记忆永不磨灭,它是我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这里我度过了三年难忘的高中生活,结识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留下了那么多令人难忘的回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深爱着这座古镇,深爱着生活在赊店古镇的人们!
作者:李先书 ,社旗朱集人,现居郑州。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