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分型、诊断及治疗!

髋臼骨折是创伤骨科临床及科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髋臼骨折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多见于青壮年,骨折块移位可导致髋关节匹配丧失,若不经复位而任其畸形愈合,将导致股骨头与髋臼接触面减小,局部压力增加,引起关节软骨塌陷,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髋臼骨折手术治疗需恢复髋臼形态、接触区几何形态和关节内压力分布。
髋臼解剖结构
髋臼:髋臼是一个不完全的类半球面,由一个马蹄窝样关节面(horseshoe-shaped articular surface)围绕一个髋臼窝(cotyloid fossa)(非关节面)构成,传导躯干到下肢的负荷,由两个柱(Letournel和Judet描述为倒“Y”形)支撑。

髋臼 构成及其支柱

马蹄窝:髋臼的关节面部分。

髋臼窝:髋臼的非关节面部分,由股骨头圆韧带占据。

髋臼 = 马蹄窝样关节面部分(红色) 髋臼窝非关节面部分(蓝色)

泪滴:髋臼窝底的骨皮质在骨盆正位上的特殊表现。

泪滴

前柱:由髂骨翼的前半(包括髂前上下棘)、髋臼的前半以及耻骨组成。

后柱:由坐骨(包括坐骨棘)、髋臼后半以及坐骨大切迹的密质骨组成。

髋臼前柱及后柱的解剖

髋臼前柱及后柱的区分方法:髂窝前方的髂骨即前柱的高位部分,逆光观察,髂窝、髋臼窝及耻坐骨支相对透光区三者连线可区分前后柱。

臼顶:对接股骨头的髋臼关节面的负重部分。髋臼骨折的治疗目标是重建臼顶与股骨头的同心圆匹配。Matta教授描述髋臼关节面头端10mm的连续轴向CT断层相当于负重顶。

髋臼顶(红色)位于髋臼窝(蓝色)头端

四边体:真骨盆外界的平整骨板,构成髋臼的内壁。

髋臼四边体,即髋臼内壁(红色 蓝色)

髂耻隆起:髋臼前柱覆盖股骨头的骨突,构成髋臼的前壁。

髋臼髂耻隆起(前壁)

髋臼骨折诊断

髋臼骨折治疗的难点在于诊断、分型,只有明确的诊断、分型才能指导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并制订合理的内固定方案。髋臼骨折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1、X线片:三个位置的系列X线检查,包括骨盆正位及Judet位(包括髂骨斜位及闭孔斜位),为髋臼骨折分型诊断的必备检查。

1.1 骨盆正位:髂坐线、髂耻线、泪滴、臼顶、前壁边缘、后壁边缘等。

1.2 髂骨斜位:后柱及前壁边缘。

1.3 闭孔斜位:前柱和后壁边缘。

2. CT轴向扫描,2D(冠状位、矢状位、股骨颈长轴位、股骨颈钟表位等等)/3D【阴影表面处理(shaded surface rendered)和/或容积处理(volume rendered)(有人称之为“ghost images”)】重建。

阴影表面(左)及容积渲染3D重建

2.1 CT平扫

仔细解读CT平扫图像,并与X线片进行对照,有助于了解骨折的个性化特点。CT平扫图像中矢状位骨折线在X线片上表现为横断骨折线;CT平扫图像中冠状位骨折线在X线片上表现为前后柱分离的骨折线(图2)。

图2 髋臼骨折CT平扫图像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图像的对应关系 a.CT平扫图像(左)中矢状位骨折线在骨盆前后位X线片(右)上表现为横形骨折线 b.CT平扫图像(左)中冠状位骨折线在CT三维重建图像(右)上表现为髋臼前后柱分离。

2.2 CT三维重建

CT三维重建能直观地显现髋臼骨折形态及骨折块移位方向和程度,有助于认识骨折的特点,并制订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但它只能呈现骨折表面情况,无法展示骨折和骨骼内在结构的改变,如压缩性骨折、关节内骨折块等,对于这些易被忽视的情况应予以注意。

髋臼骨折分型

髋臼和骨盆骨折是创伤骨科治疗的难点,问题不仅在于复杂的周围解剖结构,也在于其相对复发的骨折类型。现有的髋臼骨折骨折分型系统最常用的是Judet-letournel分型系统,但其也存在着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1.分型过于复杂,不同创伤骨科医生间对这一分型系统的评估存在较明显的不一致性;2.尽管这一分型过于复杂,但其并未将所有髋臼骨折均纳入分型,有研究发现参考这一髋臼骨折分型,多达20-30%的髋臼骨折无法进行归类;3.最重要的是,从这一骨折分型系统出发给治疗方案的制定所提供的参考价值有限。

髋臼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系统

以柱为基本概念,将髋臼分为前,后两柱(图1),在此基础上对骨折按简单及复杂进行分型(图2):

图1

图2

简单骨折按照是否单一累及髋臼前,后柱及前,后壁包含4个类型:分别为前柱,后柱,前壁,后壁骨折,此外因髋臼的横行骨折形态相对简单,也将之归入简单骨折中,这样简单骨折将包含有5个类型。

复杂骨折,累及柱或壁一个或以上结构,归类为复杂骨折,包括:双柱,前柱后半横,T型,横行伴后壁,后柱伴后壁。

新分型系统

在近期的JBJS am杂志上,Amir Herman等人发布了关于髋臼骨折分型新的分型方法,这一分型方法的重要意义在于:1.分型简单,临床应用方便;2.能涵盖大部分的髋臼骨折类型;3.分型类别可指导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

新的分型系统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放弃了髋臼骨折中“柱”的概念,从损伤机制出发,将骨折初始移位矢量方向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同时辅以骨盆容易骨折的6个特定结构作为识别不同亚型的标识点。

新分型系统应用按两步走:1)依据骨折部位确定初始移位矢量方向,作为主分型依据;2)依据骨盆特定解剖结构,确定亚组分型类别。

初始移位矢量方向:后方移位矢量组,I型;内上方移位矢量组,II型;复杂型移位矢量组,III型,即同时包含后方及内上方移位。6个重要解剖结构标志点:髂骨翼,骨盆环(骨盆界线),髋臼四边体,坐骨,髋臼后壁,髋臼前壁。初始移位矢量方向和解剖标志点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若骨折时有髋臼后壁骨折,则存在后方移位矢量;若骨折时有髋臼四边体骨折向内侧移位及骨盆界线骨折向上方移位,则存在内上方移位矢量;若上述骨折均存在,则为复杂型移位矢量。

明确上述分类步骤和依据后可以对骨折进行分型:

I型,后方移位矢量组,暴力方向为后方,以后方结构损伤为主的髋臼骨折,亚型:1,仅有髋臼后壁骨折(包含原先Judet-Letournel分型中的髋臼后壁骨折);2,髋臼后壁 坐骨骨折,骨折可累及或不累及四边体或骨盆界线,当骨折累及四边体时四边体移位要小于2mm(包含原先Judet-Letournel分型中的后壁伴后柱,横行伴后壁);3,坐骨及四边体骨折,未累及髋臼后壁(包含原先Judet-Letournel分型中的后柱骨折)。

II型,内上方移位矢量组,暴力方向为内上方,以髋臼四边体及骨盆界线为主要骨折区域的髋臼骨折,亚型:1,髂骨翼,骨盆界线,四边体骨折,可累及或不累及坐骨(包含原先Judet-Letournel分型中的双柱,前柱伴后半横等);2,四边体,骨盆界线骨折,可累及或不累及坐骨,但不包括髂骨翼(包含原先Judet-Letournel分型中的横行或T型骨折);3,骨折线从髂骨翼开始,向下延伸至骨盆界线,此类型骨折不累及四边体(包含原先Judet-Letournel分型中的前柱骨折)。

III型,复杂移位矢量组,暴力方向包含后方及内上方,造成四边体的向内移位和髋臼后壁的后方移位,亚型:1型.包含内上方移位矢量组的亚型1 髋臼后壁骨折;2型. 内上方移位矢量组的亚型2 髋臼后壁骨折。

单纯髋臼前壁骨折未包含在这一分型中,因其发生率比较少。

按照上述骨折分型可以指导手术入路:后方移位矢量组,主要通过后方手术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进行手术;内上方移位适量组,主要通过前方入路,选择骨盆腔内联合外侧窗入路;复杂骨折组,依据骨折移位严重程度选择单独后方,单独骨盆腔内入路或髂腹股沟或前后路联合入路。

以下骨盆髋臼骨折图片,大家可以尝试做个分类:

图3:复杂移位组,亚型2,主要特征包括:1.移位矢量同时包含后方及内上方,髋臼后壁,四边体,骨盆界线等均有较明显骨折,骨折线从未从髂骨翼往下延伸。
髋臼骨折治疗

1、治疗原则

髋臼骨折治疗原则包括准确分型,充分利用单一入路进行手术,对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功能锻炼。

2、治疗方法选择

髋臼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除患者基本情况外,主要根据骨折类型和形态进行选择。髋臼骨折保守治疗适应证有骨折无移位、关节稳定等。治疗方法为牵引3~4周,部分负重4~6周,然后开始完全负重。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适应证有难复性脱位、不稳定性骨折、髋臼顶移位>2mm、关节内骨折、坐骨神经损伤、股骨骨折及膝关节损伤等。手术治疗禁忌证有全身情况差、骨质疏松症、严重粉碎性骨折、伤口污染、术者缺乏外科手术经验、手术设施不足等。

3、手术入路

3.1 K-L入路

K-L入路取侧卧位或俯卧位,适用于后壁型、后柱型、横断型、后柱加后壁型、横断加后壁型髋臼骨折及伴有难复性或不稳定性脱位、关节内有游离骨折块的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需注意的重要解剖结构有坐骨神经、旋股内侧动脉、臀上动脉、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图12)。

图12 K-L入路示意图

3.2 髂腹股沟入路

髂腹股沟入路适用于前壁型、前柱型、前柱加后半横型、双柱型、横断型及T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需注意的重要解剖结构有股神经、股动静脉及股外侧皮神经(图13)。

图13 髂腹股沟入路示意图

医学很有料,选择很重要

靠人不如靠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