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 - 辨证论治】

湿阻

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

湿阻之病,在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尤其是在夏令梅雨季节较为常见,因其身困食少,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药对湿阻病的治疗有较强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湿阻为病,可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的病理反应亦不一致,如有湿阻经络、湿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本节湿阻讨论仅涉及湿阻中焦脾胃,其他各种病证,均不属本节的讨论范围。

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

两者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两者的鉴别则可从体温、口味、舌苔、脉象等方面进行比较。

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一是祛湿,一是运脾。祛湿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即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也有助于祛湿。

1、祛湿《本草纲目·十剂》有“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的记载。可见其主张用风药、燥药、利药以祛湿。临床根据湿是否寒化、热化,最常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治法,不论寒化、热化,均须佐以淡渗之品,有时亦佐以风药以胜湿。

2、运脾运泛指运脾、健脾、醒脾等法以健运脾胃,恢复脾之运化水湿之功能,故《证治汇补·湿症》说:“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脾虚生湿为主者,治以健脾,佐以化湿;湿困而脾运呆顿者,治以醒脾、运脾为治,兼以化湿。湿从寒化,伤及脾阳者,除苦温燥湿外,还应配合温运脾阳之法。湿从热化,伤及脾阴者,又当化湿养阴并治,清热化湿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

总之:治疗湿阻,方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轻指剂量宜轻,轻可去实;疏指应疏利气机,顺其脾胃升降;灵指方药有效,结构灵活;动指方药不宜呆滞,忌用腻滞之晶。轻疏灵动,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达,再则可使脾运得以健旺。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湿》说:“总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

(一)湿困脾胃

1
症状

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搏濡滑。

2
治法

芳香化湿。

3
方药

藿香正气散。
本证主要指湿从寒化的寒湿证,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具有很好的化湿功效。方中以藿香、紫苏、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渗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

若口有甜味者,加佩兰以加强芳香化浊之力。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者,加用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滞。若腹胀便溏者,合用平胃散,以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若兼有表证寒热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邪。

(二)湿热中阻
1
症状

脘痞闷似痛,纳呆,大便不爽,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或有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2
治法

清热化湿。

3
方药

王氏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热燥湿;法夏、厚朴运脾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香豉和中清热,醒脾除湿。亦可加滑石、鲜荷叶、薏苡仁清利渗湿。

脘连腹胀,加陈皮、大腹皮理气宽满。身重痛者,加木防己除湿通络止痛。本证又可吞服甘露消毒丹,每服5-10g,日服2次,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三)脾虚湿滞
1
症状

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胖淡。

2
治法

健脾化湿。

3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
本方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脾。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苡仁益气利湿消肿。

湿阻病中,尚有部分患者,在盛夏季节,出现心烦口渴,无汗或出汗较少,发热不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苔腻,脉数,此乃暑湿外袭,又名“疰夏”,可用鲜藿香、鲜荷叶、羌活、薄荷、板蓝根、六一散等清化暑湿,每能获效。

(四)预防与调摄

预防方面注意改善工作、生活的潮湿环境,涉水冒雨后及时更换干衣;梅雨季节取鲜藿香、鲜佩兰及焦麦芽之类,水煎代茶饮,以芳香醒脾,和中化湿;夏季注意勿过于劳累,以免降低抗湿能力。无论是预防或调摄,饮食上慎食滋腻食品。

《景岳全书·传忠录》:“湿证之辨,当辨表里。……若道路冲风冒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湿粘衣,此皆湿从外人者也。如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从汗解,在下在里者宜分利之。湿热者宜清宜利,寒湿者宜补脾益肾。”

《临证指南医案·湿》:“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湿气蒸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此虽未必即人于脏腑,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

《温病条辨·中焦》:“湿之人中焦,有寒湿,有湿热,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0)

相关推荐

  • 湿阻诊治精粹

    湿阻系指湿邪内阻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本病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及滨海潮湿之地,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特殊性,故以病机命名,称为湿阻. 中医医 ...

  • 这些芳香花草,能祛湿浊醒脾胃,你知道怎样用吗?

    ▲本文指导专家: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 祛湿是一门功课,我们常会听到中医里有"芳香辟浊,化湿醒 ...

  • 疾病首选的中药,是老祖宗的经验,辨证论治效果立竿见影,收藏!

    疾病首选的中药,是老祖宗的经验,辨证论治效果立竿见影,收藏!

  • YoungKing弹中医:肥胖的经方辨证论治

    现代社会,一方面食材丰富.获取方便,如饮食不节.容易营养过剩:另一方面生活便利.出行有车.四肢不勤.身体营养消耗过少等,导致肥胖已成为一种常见体质现象. 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q ...

  • YoungKing弹中医:高血压的经方辨证论治

    春天来了,万物生发. 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肝木生 ...

  • 中医的五个层次与辨证论治真谛

    <内经>就有"上工.中工.粗工"之分,把医生分为三等.<周礼·医师章>也依据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考核的优劣,而决定为工.为徒,职位升迁. 岳美中老先生是上个 ...

  • 【建议收藏!眼耳口鼻舌辨证论治及推荐用药...

    [建议收藏!眼耳口鼻舌辨证论治及推荐用药] 1. 嘴唇干裂,胃阴亏虚 建议:麦冬.石斛等 2. 嘴唇溃疡,湿热困脾 建议:薏苡仁等 3. 嘴唇色淡,脾虚气血不足 建议:龙眼等 4.鼻子干,肺阴亏虚 建 ...

  • 名医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家立下辨证论治的规矩

    在中医发展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帝内经>第一次为中医的基础理论立了规矩,但是在辨证施治方面却未曾立下规矩.不过,在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却一直在做这件事.

  • 19种有效实用的中成药,辨证论治准确效果...

    19种有效实用的中成药,辨证论治准确效果立竿见影,老医生们都说好用:   ①:发热咳嗽--收好--双黄连颗粒 功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②:胆囊炎--收好--乌军治胆片 ...

  • 中医湿温病的辨证论治

    湿温是由感受湿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于雨湿较盛的夏秋季节.湿温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湿热遏阻证候为主要特点.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伤 ...

  • UC头条:苍术: 治好许叔微的“湿阻脾胃”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苍术治好大医家许叔微的"湿阻脾胃"证的故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苍术[发明]许叔微本事方云:微患饮澼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