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的马策

【秦俑百问微讲堂】铜车马的马策陕西学习平台2021-04-25订阅

铜车马的马策。

铜车马的马策。

铜车马的马策。在秦始皇帝陵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中,共发现了3根保存完整的铜质马策。其中的2根出土于秦陵一号车即铜立车上,1根出土于二号车即铜安车上。3根铜策均为竹棍形,上细下粗,直径为0.5—0.8厘米,长度分别为81、75、74.6厘米。

汉代画像石上的马车图。策,是古代用于赶车驱马的工具,我们现在常用的“鞭策”一词就是由此引申而来的。两周秦汉时期的马策一般用竹棍制成,这从“策”字的写法就能够看得出来。由于竹质的马策很难留存下来,因此,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当时的马策实物。不过,关于马策的图像资料,倒是常常出现在考古出土的汉代墓葬壁画和画像石及画像砖上的车马图像中。车马画像中的策,一般是用一根向斜上方伸出的直线表示,多数执于御者手中,也有的斜插在御者身前。铜车马出土的铜马策的策身,从上到下间隔铸有6道形象逼真的竹节,其中下端握手处的竹节短密,呈现为竹子根部特有的形态;其余部分的竹节相对疏长,节长大约作等距分布。为了使铜铸的马策外观上更像真实的竹策,秦代工匠在塑形的基础上,还对铜策做了涂色和描绘修饰,以表现竹子的颜色和细部特征。

马策上的錣。古代赶车驱马的策,并不是一根不加处理的竹棍,而是对竹棍做了必要的加工和改造。观察秦陵铜车马所配备的铜策,我们看到古人对用作马策的竹棍做了两处改造:一是在竹棍的顶端插装有一根钉状短刺,短刺长约9毫米。二是在策的握手部位上方,横贯有一根短棒,棒的两头露出少许成为格挡。策顶端之短刺用于击刺马体,促使马匹服从御手的指令。握手上方的格挡则作为对人手的阻制,能保证御者在做击刺动作时,握策之手不致向前滑动。需要说明的是,随同两乘铜车马出土的3根铜策中,有2根铜策的顶端装有钉刺,另外1根铜策其顶端却是无刺的齐头。这一现象表明,秦时赶车驱马的策有顶端装刺型和顶部无刺型两种类型。策顶端的钉刺古称錣[zhuì],《列子·道应训》释文引许慎云:“錣,马策端有利针,所以刺不前也。”众多历史文献在提到策时通常是策錣连文,古人注释也多讲到策端有錣,这说明顶端有刺之策是古策的常规形制,是秦汉及以前普遍使用的赶车驱马器具。秦陵两乘铜车各配备一根顶端有錣之策便是证明。马策顶端是否有錣,不仅决定了策的使用方式,还决定了策的长度。有錣策只能用于刺马,无錣策只能用来抽打,所以无錣策必须略长一些。就立乘车而言,用有錣之策赶车驱马时,策的长度以车上御者握住马策伸直手臂后,策的前端能够触击到马的臀部为宜。也就是说,马策的长度加上人手臂的长度,应该略长于车上御者肩部到驾马臀部的距离。策既不能短,也不可过长。策短了,则不足以刺到马臀;策过长,不仅会给御者使用带来不便,还容易造成策身的折断。具体到两乘铜车马,由于车的形制是一乘立车一乘安车,铜立车的御者立于车上,肩部距驾马的距离略远;铜安车的御者跽坐在为御者专设的座位上,肩部距驾马较近。如果以御者与驾马之间的距离计算,立车所用的马策似乎应该比安车的马策略长一些。但秦陵铜立车配备的有錣策长75厘米,铜安车配备的有錣策长74.6厘米,两策的长度却大体相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立车的御者以站立姿势御车,策马时手臂能够完全伸展,臂长得以充分利用,尽管所配备的马策不是很长,但能够做到以錣刺马便足矣。而安车的御者以跽坐的姿势御车,座位和身姿都较低,人的肩部仅与马臀的高度相当,御者策马时必须抬肘弯臂,臂长得不到利用,因此安车上所配备的马策应当略长一些才适用。由此可见,尽管两乘铜车马中御者和驾马之间的距离不同,但由于车的形制和御者用策姿势的区别,长度大致相同的马策分别用在两乘车上仍然是适当的。铜马策完全模拟秦代的竹质马策制作,逼真地再现了古代马策实物形状,为我们认识和探讨古代马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