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下2/3交会处。

【穴性特点】

本穴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为针灸临床治疗休克等急症的第1要穴,回阳救逆功效显著,有醒神开窍,清热熄风,疏通督脉经气功能。《针灸甲乙经·卷之八》: “寒热头痛,水沟主之。”《甲乙经》:“督脉、手、足阳明之会。”《针灸甲乙经·卷之八》: “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水沟主之。”《针灸甲乙经·卷之十》: “口不禁水浆,噼,水沟主之。”

【主治概要】

1.本穴属督脉,督脉从巅入络脑,为阳脉之海,总督渚阳,故主通窍而清神志,升阳通气而回阳救逆,是昏迷急救的主要穴位。本穴广泛用于各种急症的抢救,是昏迷、休克、昏厥等病针灸救治第1要穴。如急救无医疗用具时,亦可以用拇指重掐该穴。如昏迷、癫痫、狂证、中风等。

2.本穴位于口鼻之间,为手足阳明与督脉之会,即该穴通手足阳明经,加之督脉由于其旁的足太阳,手太阳脉气相通,故可治疗口、牙痛、落枕、闪腰等。本穴是治疗急性腰痛的重要穴位,对急性腰扭伤表现为后正中线疼痛、压痛为主症的情况有迅速止痛之功。

3.现代研究发现,水沟穴抢救休克,有迅速升高血压、抗休克作用,对失血性休克取效尤捷。水沟穴有兴奋呼吸中枢作用,对呼吸衰竭亦有效。

【临床应用举例】

1.休克 指机体在强烈有害因素作用下,神经、内分泌、代谢、循环等重要机能活动发生严重障碍引起的,以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特点为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神志障碍等。休克晚期会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厥证”范畴。因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

毫针刺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后,取28~30号1寸不锈钢毫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进针约0.5寸,行强刺激的捻转手法,直至患者病情好转为止,一般约30分钟可获效。

2.癫痫 是以反复发作的短暂脑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植物神经等不同的障碍,也可兼而有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者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继发者可由多种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所引起,如产伤、颅脑外伤、肿瘤、感染、中毒、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本病属中医学“痫证”、“癫证”范畴。

毫针刺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食指将患者上唇捏紧,右手持28~30号1寸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当针尖向上进针0.3~0.5寸时,患者可产生酸胀及触电样的感觉,并向头面部扩散。刺激的强度、留针的长短,宜根据患者体质、病程长短、疾病轻重决定。重症宜用粗针、强刺激且久留针;轻症宜用细针、中等刺激且短留针。

3.惊风 又称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症,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惊风的临床表现要点有:

①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5岁以上则逐渐减少;②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③有接触急性传染病、疫疠时邪,或暴受惊恐病史;④有明显的原发疾病,如感冒、肺炎喘嗽、疫毒痢、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发病突然,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1~5岁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病急暴,临床表现多为实证称为急惊风。慢惊风多由久病而来,也可由急惊风转变而来,临床多表现为虚证。

毫针刺法:抱儿坐位,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后,取28~30号1寸不锈钢毫针,针尖向上快速进针,斜刺入穴位0.3~0.5寸,给予强刺激手法,不断地施行捻转提插手法,直至病儿抽搐停止后才出针,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4.癔症 又叫歇斯底里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本病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感情用事,富于幻想和好表现自己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如激动、惊吓、委屈、悲伤等,而突然起病,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或精神障碍。表现可轻可重,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严重,但无器质病变。中医学根据其精神忧郁,烦躁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表现称之为“脏躁”。

毫针刺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后,取28~ 30号2寸毫针,向上快速斜刺入穴位,进针约1寸。当患者产生酸胀感时,给予快速的、不间断的捻转手法,直至患者双眼有泪水涌出为止。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多数患者都能即刻获效。

5.呃逆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而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管手术后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毫针刺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后,取28~30号1~1.5寸不锈钢毫针,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再将针尖斜向鼻中隔,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沿鼻中隔刺入约1寸,手法以小幅度提插和大幅度捻转的强刺激为主,直至患者流泪、打喷嚏为止。留针10~15分钟, 5分钟行针1次。一般每日针1次,呃逆反复发作者可每日针2~3次,并延长留针时间,疗效显著。

6.急性腰扭伤 有外伤史,以腰部疼痛,活动功能不同程度受限为主症。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以后正中线疼痛、压痛为主症的可以采用水沟穴治疗。

毫针刺法:患者取坐位,消毒局部皮肤后,用1寸毫针快速斜刺入穴位,针尖沿鼻中隔进针0.5寸,或者垂直进针0.3寸,施行强刺激量的捻转泻法,使穴周有明显的麻、胀、痛感。持续施术3~5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并嘱患者配合腰部的前屈、侧弯、旋转等活动。每日1次,一般1~2次即可治愈。

(0)

相关推荐

  • 魏稼教授的飞针手法与临床应用

    专家简介 魏稼(1933.8.15-2020.4.29) 1933年生,2020年4月29日逝世,江西都昌人.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著名针灸学家,有着"神针魏"之美誉.是第一批全国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膻中

    [穴名释义] <经穴释义汇解>: "胸中两乳间曰膻,穴在两乳间陷中,又为心之宫城,故名膻中."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用体表标志取穴法,先摸取左右两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