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大补元气: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古时还把人参叫做棒槌、地精、血参、孩儿参等名。根据产地与加工的不同,人参还有许多别名,如根据产地不同,有吉林参(也叫延边参)、高丽参(也叫朝鲜参)等之分,而野生的叫野山参,人工种植的叫园参(也叫家种参);根据加工不同,又有生晒参、白参、水参、红参、参须等之分。诸多名称的人参,在功效上虽大同小异,但具体应用时,还是有所区分。
人参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近些年随着人工种植技术的普及,人参的产量虽大有提高,但品质确有所下降,而且价格依然较昂贵。一般人参栽培六、七年后,在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去掉芦头,洗净晒干后,即为生晒参;若经沸水浸烫后,浸糖汁中,取出晒干称糖参(白参);蒸熟晒干或烘干的,即为红参;人参的细根单独应用,称为参须。野山参亦可按上述方法加工,去芦切片入药。
一、功效应用
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其特点善补人体元气,能救危扶颠,为“中药四维”之首,乃补气固脱、养阴生津之要药。
常用于大病、久病、失血等所致元气欲脱,神疲脉微;脾气不足之食少倦怠,呕吐泄泻;肺气虚弱之气短喘促,咳嗽无力;心气虚衰之失眠多梦,惊悸健忘,体虚多汗;津亏之口渴,消渴;血虚之萎黄,眩晕;肾虚阳痿、尿频,气虚外感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痿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
《用药法象》:“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
《珍珠囊》:“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止渴生津液。”
《医学启源》:“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
《本草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本草经疏》:“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倾,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盖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之疏通则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
《本草从新》:“大补元气,生阴血,亦泻虚火。”
《本草备要》:“大补肺中元气,泻火生金。明目,开心益智,添精神,定惊悸,通血脉,消痰水。治虚劳内伤,发热自汗,多梦纷纭,呕哕反胃,虚咳喘促,淋沥胀满,中暑、中风,及一切血证。”
二、配伍应用
1.用于元气欲脱、急救。人参能大补元气,有救危固脱之功,实为第一要药。凡大失血、大吐泻以及一切疾病所致元气欲脱,脉微欲绝,大汗亡阳等证,可单用人参大量浓煎服,急固元气,即独参汤。
若兼见汗出肢冷等亡阳现象者,常配伍附子同用,以回阳救逆,即人参附子汤。
若治大病愈后不能自复,虚汗淋漓,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常配伍山萸肉、龙骨、牡蛎、白芍、甘草等,即来复汤。
李可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参考《伤寒论》四逆汤与张锡纯来复汤用意,治疗心衰病危者,常以大剂量四逆汤为基础方,再配伍人参、山萸肉、磁石、麝香等,急复心阳,救危扶颠,即破格救心汤。本方乃今天中医治疗心衰重症第一可法之方,当重点领悟学习。
张锡纯言:“人参为救危扶颠之大药,能于呼吸之间挽回人命。”
2.用于肺气亏虚,脾气不足等证。人参能补元气,益肺气,补脾气,乃治疗肺脾气虚之要药。治肺气亏虚,症见气短乏力,动辄气喘,脉虚自汗者,常配伍胡桃肉、蛤蚧等,即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等方。
若治脾气不足,生化无力,症见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者,常配伍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即补气基础方四君子汤。
若治脾虚气陷,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等证,常配伍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等,即补气名方补中益气汤。
若治肺脾两虚,气虚咳喘,食少便溏等证,常配伍如茯苓、白术、陈皮、莲子、砂仁等,即参苓白术散。
李东垣言:“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
黄元御言:“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
3.用于伤津口渴、消渴。人参能益气生津止渴。治热病气津两伤,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之证,常配伍石膏、知母、粳米等,共奏清热益气,生津止咳之功,即白虎加人参汤。
若治热伤气阴,口渴多汗,气虚脉弱等证,常配伍麦冬、五味子等,即参麦饮。
若治消渴、烦渴症,常配伍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生津之药,共奏益气生津之功。
黄元御言:“白术止湿家之渴,人参止燥证之渴。白术渗土金之湿,散浊气而还清,清气飘洒,真液自滴,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
4.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等虚证。人参能大补元气,有安神增智的功效。治气虚血亏引起的上述诸证,常配伍龙眼肉、当归、酸枣仁等养血安神之药,即归脾汤。
若治恍惚健忘,怔忡惊悸,心绪不宁,常配伍茯苓、菖蒲、远志等,即定志丸。
5.用于血虚、阳痿或其它虚损诸证。治疗血虚,应用人参有益气养血之效,常配伍熟地、当归、龙眼肉等,即人参归脾丸。
若治肾虚阳痿,常配伍鹿茸、巴戟天、肉苁蓉等,共奏益气壮阳之功。
若治诸虚百损,久病体虚,可配伍鹿茸、河车、三七、蛤蚧等,共研粉服,徐徐调理,即固本培元散。
李东垣言:“古人治大吐血,脉芤洪者,并用人参。脱血者先益其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之义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凡虚劳吐血,能受补者易治,不能受补者难治。”
6.用于体虚外感,或兼久泻利者。人参能扶正固本,祛邪外出。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或即有外感,又兼见泻利而久治不愈者,常配伍柴胡、桔梗、川芎、羌活、独活等,共奏益气解表,散风祛湿之功,即人参败毒散。本方是中医“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剂,“开玄门、洁净府”乃中医比较高深之理论,当重点领悟学习。
三、用法用量
人参即可入煎剂,也适宜做丸散。因其价格昂贵,入煎剂常采用单煎兑服的方法。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几克;若急救固脱,也可用至几十克以上。研末吞服,每次克余。
人参之芦,功效与人参有别,故应用人参时须去芦。人参芦能涌吐痰诞,虚人用之,常代瓜蒂,而非补益之品。
一般认为,生晒参或白参偏于补气生津止渴;红参偏于温补气血;人参须则补力较弱。
汪昂言:“黄润紧实,似人形者良。去芦用。补剂用熟,泻火用生。炼膏服,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
四、应用注意
人参温补,故凡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皆当忌服。不宜与茶同服。
自古医书有人参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之说。今多有应用者,不可教条。比如人参不但不畏五灵脂、恶莱菔子,反而治疗一些疾病,适合与这二味药配伍。
人参配伍五灵脂,名曰一畏汤。二药合用,五灵脂可增人参补益之力,人参可增五灵脂活血化瘀之功,可谓相得益彰。凡遇心气不足,血脉瘀阻者,方中加此二味,多有良效;人参配伍莱菔子,不但能起到补而不滞的作用,还可防气高不返之弊,实乃良法,值得学习。张锡纯著作论之颇详,可做参考。
中药配伍,全在医生灵活变通,切不可过于呆板教条。
汪昂言:“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人参、藜芦同用,而取其涌越,是激其怒性也。非洞奥达权者不能知。”
《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药品化义》:“脾胃热实,咳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结,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中医实战笔记:20.11.6夜
#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