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仪天下】慷慨的人生,“不能用孩子的伤疤换取荣耀”

西海固,一个听起来大漠苍凉又豪情万丈的名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还曾留下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诗句。其中,“萧关”,即是西海固。可事实上,这是一个1920年经历过8.5级大地震、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原因无他:这块土地实在是太贫瘠了,这里的人们实在是太穷了。
曾经,生存在这里都是一个大难题;读书,尤其是女童读书,更如天方夜谭。幸运的是,西海固有一颗温暖的小太阳,她的名字叫马志英。
1968年,马志英出生在宁夏海原一个普通的家庭。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高中毕业后她就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但读书的梦想和对知识的渴求,成为她内心从不曾熄灭的火光;不能让女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是她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1997年,将这一切付诸于行动的序幕,正式开启。
1997年,马志英下岗了;重新找了一份保洁员工作她,每天早出晚归。虽然工资只有200多元,但自食其力的生活还是让她觉得很充实。这一天,当她路过海原县一中时,发现校门口一个女孩子,正在朝里面张望。马志英好奇的走上前,询问女孩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孩子摇着头哭了起来,原来她中考考到了这里,但父母不想让她再读书了,她只想来看看新学校的模样。——触景生情,马志英安慰着女孩子,内心早已波澜起伏。
不能让孩子重蹈覆辙!她的内心无比坚定。她拉着女孩子找到了班主任,报名交学费一气呵成......最终,女孩子坐在了心仪的教室里。
很快,马志英热心助人的事广为人知,又有几个因为各种原因陷入贫困而无法继续读书的女孩子找到了她。尽管自己收入微薄,甚至偶尔还是入不敷出;她还是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为前来寻找帮助的孩子们解决了学费。看到孩子们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里,也只能在一间阴冷潮湿、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出租屋内艰难生存,马志英就将孩子们带回了自己家:一顿简单却温暖果腹的饭菜之后,马志英将孩子们留在了自己家中。
不许走了!她对孩子们这样说。
曾经,诗圣杜甫面对安史之乱后百姓的流离失所,痛心的吟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纵使自己饥寒交迫也无所谓的诗句;马志英,则以一己之力,为孩子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如何能让孩子们生活的更好?看着自己有些凋敝的家,马志英开始认真谋划。很快,她通过贷款盖起了四间平房,其中三间较好的给女孩子们住,自己一家四口则住在处处通风漏雨的毛坯房。——女童书屋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闻讯而来的女孩子们越来越多,三个,五个,七个,十个......看着孩子们怯生生的小眼神,脏兮兮的小脸庞,马志英如妈妈一般笑容温暖,温柔的将孩子们带进房间,为她们安置床铺,准备饭菜。
从此后,保洁员马志英多了两份工作: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为孩子们准备一日三餐。捉襟见肘的生活面前,她总是尽力让孩子们温暖而有尊严;至于他和丈夫,一年四季的饭菜里最为常见。甚至她的两个儿子,年幼时就曾在饭桌上收到母亲“先不要吃了吧,让姐姐们先吃”的“命令”。
生活虽然艰难,但丈夫杨万海还是始终坚定的支持着她。偶尔有时,他也会有些“不满”,担心对这些女孩子照顾不周;但看到孩子们无论多么艰难都坚持用功读书的劲头儿,“师者父母心”,曾经做过教师的他更主动的成为一名“作文家教”。
她的两个儿子,从不曾对母亲有过一句埋怨;考上大学后,更不曾向父母索要学费和生活费,勤工俭学不要给妈妈添麻烦,成了兄弟二人的共识。
至于女孩子们,虽然很羞于向马志英表达内心的情感,但“幸福之家”成为她们私下交流时对“女童书屋”的诚挚呼唤。
如同一座灯塔,马志英成了西海固最明亮而温暖的所在。很多女孩子在绝望之中慕名前来,低谷的人生也就此改变。
患有小儿麻痹、绝望轻生的女孩,遇到马志英后的第六年,考入宁夏医学院。
母亲去世、父亲残疾的女孩,遇到马志英后的第五年,考入陕西重点大学。
因为家中突遭变故导致精神异常的女孩,遇到马志英后不仅疾病痊愈,还顺利考入了大学。
对于马志英而言,苦累都不算什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突然被父母带回家务农。每当此时,她总是会亲自去孩子家里劝说父母,将她们重新带回到书桌边。——她的女儿们,示范与医学,是她的孩子们报考最多的专业;因为她们的妈妈说:到老师可以教育更多人,当医生可以救助更多人......
2002年,马志英面临了人生最大的困境:不仅再一次下岗,更身染恶疾。常年的营养不良,让她患有严重的贫血;为治疗肠息肉、额窦炎等,又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食道和严重的胃溃疡让她每天忍着钻心的疼痛,腹部更是肿胀如孕妇......即便如此,不到严重昏迷,她都舍不得住院。
那一次休克住院、她从昏迷中醒来后,看着身边的孩子们,第一次说了有些丧气的话,“我可能不行了......”女孩子们哭做一团,拿出为数不多的几角几元为妈妈凑着医疗费;还有的家长翻山越岭,就为了送出自己家里的母鸡与鸡蛋。
为母则刚的她,四天后就坚决要求出院。面对医生的不理解,甚至气愤,她道出了原因:有7个孩子马上就要考大学了,身为母亲,她必须陪伴。
诚心感天动地,马志英的助学行动在2006年得到了国际组织的援助:一座三层楼高的女童书屋拔地而起,女孩子们有了新的家园——女生之家。2012年,入住的女孩子超过了一百二十人!
从1997年到2015年,马志英先后资助了500多名或残疾、或贫穷的女孩子,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顺利的考入大中专。很多孩子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拿出工资为马志英看病,但都被她拒绝了,“考上大学,就已经回报我了”,她对孩子们说。
当马志英被更多人熟知时,赋予这位善良而坚强的女子的荣誉越来越多:
首届“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首届宁夏“十大新闻人物”
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
中华慈善楷模
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
2010年,“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的5名获奖者中,她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女性。
当越来越多社会力量、政策开始偏重女童时,马志英又将目光放到了与自己命运相仿的女性身上。从2013年开始,马志英自费创办了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培训班,并聘请老师先后免费为1500多名女性进行教学。
多年来的慈善行为,早已令夫妻二人债台高筑;她们也曾经经营了一家超市,但坚决不肯出售烟酒的原则,也让超市的生意渐趋惨淡。
曾经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把你的荣誉挂出来?把孩子们的照片挂出来?这样,说不定有更多人会提供帮助,再不然照顾生意也是好的呀!”
马秀英却坚定的摇摇头,“我不能用孩子们的伤疤来换取帮助......”
若说物质世界,她从不曾大富大贵过,甚至都不曾脱离过贫困线;
但论及精神世界,她的人生,又何止丰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