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大讲堂】草书,浪子琴心的飞舞(四)

对于初学写诗的人,尤其是律诗的初学者,很多人会推荐杜甫的诗。杜工部律诗的工整与诗意的深沉,在我看来,有唐一代,无人能比。只要你有心,杜甫的诗风总是模仿的来的。当然,想要超越,绝非易事。

反观唐朝李太白,却是自成一体,无人可比。曾有人说,李白作诗,根本不考虑诗词押韵格律,但你却也无可奈何,无法指摘——因为他的创作,人们根本不会认为是破坏,多数人会赞不绝口,认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创新。

能够一人成就一种风格的

文学史上凤毛麟角

能够一种字体却变化万千的

非狂草莫属

作为草书发展的巅峰,狂草堪称是所有字体中,最为恣肆放纵的一种。如果说篆草、隶草以及章草、今草,还可以作为公文流转、书信来往的交际工具,狂草则完全不具备实用价值——但无用之用,恰是其最有价值的地方。

《道德经》中老子不是也说了么: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聚到一个车毂当中

正因为车毂中有中空的地方

才能实现“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具

正因为器皿中有中空的地方

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正因为有了中空的地方

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为此

“有”带给人们的是便利

而“无”才是真正的大用

其实,人生在世,何必时时刻刻都功利化的追求“有用”?在“无用”之中去放空,恐怕更有利于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狂草的开创者,毫无争议的落在了盛唐时期的张旭肩上。据说,他常常在酩酊大醉后奔走呼号,继而挥毫泼墨,有时甚至会有头发蘸取墨汁来即兴书写,人称“张颠”。

张旭的狂草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盛唐气象:

丰满圆润,厚重饱满。

这便也是后人认为张旭草书的绝妙之处。据说,张旭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其草书创作风格,就有观自公孙大娘舞剑时的个人体悟。或许传世不多的草书作品仍不能算作其文字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他将文字从实用性上升为情感寄托与表达的艺术载体,才是其更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张旭草书流传于世的并不算多,目前可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肚痛帖》与《古诗四帖》。

《肚痛帖》的内容并无深意,不过就是“字面意思”: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

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如何为计,非临床。

全文仅三十字,书风狂放不羁,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时而浓墨重彩,豪迈苍劲;时而抽丝剥茧,连绵不绝。粗细轻重虚实的回环往复中,将看似不可能的矛盾笔法合为一体,呈现出的波澜壮阔令人拍案叫绝。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的另一代表作《古诗四帖》,更称得上是其巅峰之作,全文共40行,188字;目前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通篇看来,书法家一泻千里的热情奔放,完全不加掩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甚至较之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个字之间的关联更加密切,但一字内部有时反而十分疏离;但整篇来看,却有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无怪乎后人评价《古诗四帖》时指出:

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

有呼有应,浑然天成。

我们常说,文学创作要“我手写我口”,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与切身体悟。其实文字书法也同样能做得到这一点。毋庸置疑,盛唐张旭就带着他的草书创作,犹如一阵狂风,席卷了唐朝乃至后世的书法世界。

张旭之后的草书大家,首推僧人怀素,时人谓之“以狂继颠”。

怀素幼年出家,除研习经文之外,对书法情有独钟。因贫寒无力购买练字用的纸张,就在寺院旁边栽种了很多芭蕉,用芭蕉叶来代替纸张。勤奋练习的怀素,还多次向当时的名家请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代表作《自叙帖》,堪称其一生草书创作的总结。

《自叙帖》共126行,长达7米。在这幅堪称鸿篇巨著的作品中,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怀素自述其生平,讲起幼年事佛,喜好书法。

第二部分摘录了颜真卿的《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借颜鲁公之作,展示其书法创作上的放浪不羁与卓尔不群。

第三部分则将当时知名文人的赠诗择其精妙处进行摘录,凸显自己草书的装作特色。

笔走龙蛇之间,千变万化。虽然很难寻觅其变化的踪迹,但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地符合着草书的创作规律。整体布局更是气势磅礴,富于创造性的同时,其情感的奔放更一目了然。

草书发展至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黄庭坚。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的草书成就在其老师苏轼之上。不过,宋明时期理学兴盛,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宋人更强调含蓄内敛,故此黄庭坚的草书作品,自然没有了张旭与怀素如狂风骤雨般的挥洒,但却在整体布局与笔画构造上更具美感,如其《诸上座帖》,落笔处并不似张旭、怀素以醉酒之姿来驾驭全文,而是以其对文字的理解、义理的感悟来驾驭手中之笔。纵横开阖之间,挥洒自如;不失跌宕起伏之间,呈现出从容不迫的姿态。

宋代之后,经历了元代的销声匿迹,草书在明代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文人们压抑已久的个性,似乎总想在一瞬间绽放。草书,无疑是最理想的抒发空间。为此,有明一代,草书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从狂放不羁的徐文长到张瑞图、黄道周等,等通过草书,彰显着自己强烈而鲜明的个性。

徐文长⬇️

徐文长的《草书李太白试卷》⬇️

张瑞图⬇️

张瑞图的《草书陶渊明句》⬇️

黄道周⬇️

黄道周《镜心》⬇️

不消多说,明朝之后的清朝,草书再一次滑落低谷。一个重要的原因,离不开当时风声鹤唳的文化思想控制。除了明末清初的傅山先生之外,整个清朝再也没有出现过以草书取胜的书法大家了。

纵观草书发展史,似乎正应了那句俗话“给点儿阳光就灿烂”。

不可否认,草书最初的发展,总离不开亦步亦趋的模仿与跟随;但也绝非是简单机械地复制与重复。发展至后来,它不仅自成一派,而且在众多字体中,率先成为艺术品。其生命力之顽强,创造力之丰富,堪称汉字发展史中的翘楚。

这不正应了那句:简单工作重复一万次,你将成为专家。

无疑,绝不是简单地重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