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讲第十章【栽营魄抱】一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用六句问话,似乎是把“道”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部分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的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存在,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中应该把精神和形体结合起来,合一而不偏离,即将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枉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
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评析]
本章继前几章而深入阐述有关修身的问题。开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这六个问题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一章的解释,学术界有些分歧。一是对“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判定,有人认为是与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错简;也有人认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对象不同。在《道德经》一书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况,前后重复的情况都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认定为错简。此外对于“载营魄抱一”的“一”,有学者认为此一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与躯体合而为一身,不可分离;有人认为“一”即“道”,“抱一”即统一于道;也有人认为“一”可以当“专一”解释,此句译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专一慎独,须臾也不能受物欲的诱惑。本书依从前种观点。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句问话,可以看作是把“道”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作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提出了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使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达到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吗?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解释】
本章依然深入阐述有关修身的问题。幵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这六个问题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一章的解释,学术界有些分歧。一是对“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判定,有人认为是与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错简;也有人认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对象不同。在《道德经》一书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况、前后重复的情况都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认定为错简。此外对于“载营魄抱一”的“一”,有学者认为此“一”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与躯体合而为一身,不可分离;有人认为“一”即“道”,“抱一”即统一于道;也有人认为“一”可以当“专一”解释,即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专一慎独,须臾也不能受物欲的诱惑。
第十章的开始,从修习内养的超越现世之道来讲,有三个要点。“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第二步修身成就的要点。“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要点。
从第一点来讲,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营魄”?“营”和“卫”,在我们上古传统的医学《黄帝内经》——《灵柩》、《素问》等著述中,它便是人体生命的两大关键。“营”,是指人体生命中的血液和养分等作用。“卫”,是指人体生命中的本能活动,属于元气的功能。“营”中有“卫”,“卫”中有“营”,这两者必须调和均衡,一有偏差,就成为病象。
思想的纷繁芜杂,情感的嚣动不安,现代社会人们的灵魂营营困扰,常处于放射消散之中,散乱不堪。繁重的工作,高速的生活,常使人们精魄涣散,不可收拾。如此这般,动用不休,不能持盈保泰,终至死亡而后已。老子说,倘使人能将生命秉受中的营魄合抱为一,永不分离,便可得长生的希望了。因此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其次,从另一角度来讲,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也就差不多可使“营魄抱一”了。因为老子这句名言,后世人为了想达到“专气致柔”的效果,想尽种种方法,建立了许多门道。但是心气既然不能专一,要想使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更所难能。气不能柔,哪里还能达到返老还童、状如婴儿的境界呢?
其实,能从客观的立场研究养气或练气之道,这种学理与方法,在春秋、战国之际,确已普遍地流行。不但道家者流、方士等辈,讲究其术,即如祖述儒家的孟子,也大受其道的影响。而且从古至今,对于养气修心的功夫,确能修到纯粹精湛的,很少能超过孟子的程度。
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玄之又玄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玄鉴”,叫它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说法,所谓“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练,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由“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做到“涤除玄鉴而无疵”的内养之道,已有所成,便可入于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转进“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又有三个要点必须做到,才能构成整体工程系统。首先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个要点。骤然看来,非常矛盾,而且也很有趣。既然要爱民治国,肩挑天下大任,岂是恬淡无为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即如上古儒道并不分家的历史文化所记载的黄帝或者尧、舜,都是标榜天纵神武睿知,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哪里有一个恬淡无为的人能完成爱民治国的重任?老子突然来上一句,“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岂不是有意刁难,故弄玄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