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科学:我脱下了刚刚换上的跑步穿戴
“科学运动,健康为主,竞技为辅。”
响应号召,周四打了新冠疫苗。
正如去年的今日,待在家里少出门,是为社会做贡献一样,今年今日,参加新冠疫苗的接种,也是为社会做贡献——我经常去跑步的公园里,高音喇叭里就是这样说的。
导致我中止出门脚步的,是对这个问题的尊重:注射疫苗后间隔多久可以运动。
一、注射疫苗都需要有个身体平稳期
这个常识,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幼儿和少儿期间注射天花牛痘时,就已经懂了。负责接种的赤脚医生(有人看到这词,就问了,老威你是什么年代穿越过来的?你猜呗!)都会提醒你,不要沾水,不要出大汗。饮食好像没有什么提醒,那时候既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大米、粗粮、自家蔬菜,都不需要忌口。
(图片来自网络)
牛痘往下,还存有记忆的疫苗,就是后来驻外工作,接种乙肝疫苗,基本上也是同样的嘱托。
新冠疫苗也大同小异。一般的说法,保持3天到一周的平稳期。不要剧烈运动,不要出大汗……
很好奇地在网上查了一下热爱运动的人士,在打疫苗后的时间安排。大体分两类:有选择休息几天的,也有大无畏当天(或者次日)就去大强度锻炼的。很意外的是,他们的意见,大多都指向同一个:能休息的话还是休息几天(坚持要当天或次日训练的人,也持此观点的为多。)
按照常识(俺不是专业人士,只能说说常识),首先,只有在身体的平稳状态,才能让疫苗发生最好的作用。其次,在疫苗被注射入身体之后,身体一定有个适应(或者机制训练)过程,这个过程中,人难免会有一些反应:最轻度的,起码会有犯困的现象。
二、今天是接种后第三天
接种当天,除了从接种点走回家,其他基本上是完全休息状态。平时就很不错的睡眠,加上可能有点轻微嗜睡,睡得就更加香甜了。
次日,在家里做了半小时垫上活动,强度很轻,也就是提膝、卷腹之类的。
一些朋友说,注射的胳臂在运动受力后,有跟平时不一样的感觉。为了试验此说法,我做了4组 * 30个俯卧撑。注射的胳膊没有任何感觉,但是也不敢更加大强度了。
整个半小时的垫上运动,没有出汗——有意识地不让出汗。
今天是第三天,本来打算趁天气优,用600-620的配速去慢跑10公里,考虑了一下,还是中止了。
既然官方建议也好,谨慎的运动爱好者也好,以及激进运动爱好者实际体验过后给出的建议也好,都是尽可能休息3天到一周,那么,尊重科学,在第三天的今日,继续轻量化吧。
三、审慎性原则
有时候,虽然你没有看到不好的结果,但也许由于条件没有保障,效果已经打了折扣,没有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就任何疫苗而言,让它在体内产生抗体是终极目标,而达到终极目标的前提,是让环境保持平和,这个肯定是真理。所以,如果破坏了环境的平和,纵然没有出现不好的结果,但很有可能效果也打了折扣。
这个道理跟人生很像:如果你好好对待你的人生,你的收获也许是90分,由于没有好好待它,固然没有出现负分,但只收获了60分。如果你满意于这60分,也未尝不可,但你的收益不是最大的。
用我家领导经常打趣我的那句话:如果不练没事,一练就死,那就不练。只有在练了有正向意义时,才去练。
这大概就是审慎性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最佳诠释。
这句话在眼下这个语境和例子里,似乎可以直接翻译成:不练能够让疫苗正常生效,一练反而妨碍了它正常生效,那就不练。
更何况,腿上的伤,已经康复到了95%的程度,适当地延长休息间隔,有助于它尽快康复到100%——也是有好处的。
科学运动,健康为主,竞技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