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还是不买,心理账户说了算
1、花了100元买了两张电影票,结果放映前发现电影票丢了,你会重新买票看电影吗?
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
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会由于决策任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做出不同的选择。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容易使人们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认为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具有替代性。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会按照财富来源与支出的不同而划分出不同性质的多个分账户,每一个分账户都有着单独的预算和支配规则,不同账户里的金钱不能很好地进行转移。
根据不同来源的财富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例如意外之财和辛苦工作而挣的钱不具有替代性。对于意外之财,更多的人会选择尽快花掉(出去旅行、接济贫困的亲戚),而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报酬,人们则会选择将其存起来或购买生活必需品。
如何计算心理账户
1. 两笔盈利应分开。如两次获得中,每次获得100元,比一次性获得200元感到更愉快。
2. 两笔损失应整合。如两次损失,每次损失100元的痛苦要大于一次损失200元的痛苦。
营销中的心理账户理论
当我们在逛商场时看到一件5000元的新款大衣,很多人可能非常喜欢但却舍不得买,这是因为花5000元钱给自己买外套属于日常生活开支,5000元对我们而言,太贵。不过当我们准备挑选礼物送人时(这个人对我们而言通常非常重要),价格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我们会考虑:这个礼物他(她)喜不喜欢啊?会不会看着不上档次?要不要再看看高端系列呢?这是因为作为购买礼物的支出属于情感开支,
预先的支付可以将购买与消费支出的感受分开,减少了消费时支出的痛苦体验。越来越多的商家采取这种消费与支付分离以营造更愉悦的购物体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如理发店的理发卡、大型商场的充值卡、酒店充值卡等。
另外,健身俱乐部的年费,并非按次收取,而是年初一次性收取,它将使用与支付分开,人们在使用时并没有明确地感觉到在消费,而且很多消费者认为他们会经常健身,这种收费是很合算的。如果每次去健身都收费则不能与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感受相匹配。
绝对值优惠是指直接呈现优惠的额度,如100元的卡按80元出售;而相对值优惠是指呈现优惠的折扣数,如100元的卡按八折出售。
消费者对绝对值优惠和相对值优惠的体验存在较大差异:当购买额度较小时,消费者对相对值优惠更敏感,即在商家相同让利水平的情况下,相对值比绝对值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多的优惠。对额度较大的商品(如房子),通常会呈现绝对值优惠,例如价值100万元的商品房,“直降10万”的效果会好于“打九折出售”。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