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语文』十二 | 向语而生:你才是那个“高僧” | 诗画美文
2005年5月的一天,我同往常一样在“人教小语网”上散步,突然看见新挂出的“国标”本五年级电子教材。我一眼就看中了教材最后的选学课文《木笛》。
图片/来自网络
课文的主人翁叫朱丹,他在南京城参加一个乐团的面试,当主考官让他吹奏欢快的乐曲时,他想到今天是12月13日,正好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毅然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纪念碑下的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
一位青年、一名大师、一次抉择、一个日子、一曲笛声、一片烛光、一群孩子……《木笛》以她极具场景性的描述引入我走进南京交响乐团的这个考场。
我知道,这只是一篇小说,但我宁可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是她,就是她,就开发《木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把从网上下载的《木笛》电子文本揣在兜里,有空就拿出来,出声地读,只是读,保留自己对文本诵读后的感觉,让所有的感觉在心中发酵,丝毫没有去想课的框架。
图片/来自网络
我知道课的框架、主线将会在我的生命之流的前方等着我,那可能是一块鹅卵石边,也可能是一片青草的更青处,还可能在溪流的拐弯处……总之,她肯定在前方,此时,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地流到2005年国庆节了。
就在这时,我被我们教育局选派到上海卢湾区巨鹿路第一小学挂职学习,我获得了一段纯粹意义上的学习时间。我清晰地记得,王崧舟先生约请我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观摩活动上做课,2005年10月16日下午,我从先生举办的大会上做课下来,就直接奔赴我的挂职学校。
在通往上海的火车上我收到先生给我发来的短信:绍国,坚定信念,何愁不辉煌!我的理解,先生这里言及的信念,是一种诗意的信念,这里的辉煌,是一种诗意的辉煌,丝毫来不得半点功利。火车上人头攒动,我的内心却十分平静。晚上7点30分左右达到所住的招待所,并没感觉到十分疲倦。
夜晚感受着大上海的气息,行走在黄浦江岸边,任江风拂面,思绪万千。想起了我的语文人生,多少坎坷、碰撞、激情、高峰体验从我脑中掠过,想起我语文道路上的导师,憧憬着我还要走的这一遭语文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从教近10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语文梦想,从一堂又一堂的磨课中磨出了无限的诗意,特别是在我走进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的诗意家园以后,我彻底的明白了我这一生所要走的路。
在接下来的每个夜晚,我的创作热情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每晚,我与《木笛》的作者赵恺进行着时空对话,我想象着他在江苏淮安的寓所里,是否也在牵伴着他的这篇文章。
冥冥中,他好像在告诉我:肖老师,你得走进课文中的那位演奏木笛的青年朱丹呀!于是,我与朱丹对话,他告诉我:肖老师,你可知道,这笛声可是我内心滴血的声音呀!你听到了吗?我轻轻地说:我听到了,你尽情地吹吧,朱丹!
在这样的夜晚,我依托夜色,而又超越夜色;我依托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我多想把我和文本的对话中产生的奇妙感觉跟我的孩子们共享呀!我“诗意”地预设着教学过程,每每兴奋得不停地在房间里踱步,每每有丝丝微妙的“高峰体验”从我的血液里划过。
图片/来自网络
半个月之后的一天早上,我向往常一样来到我的办公室——上海卢湾区巨鹿路第一小学的“文华工作室”,准备参加他们学校的一次行政办公会议。但脑中一直在思考昨天晚上自己所构思的《木笛》课路,会议开始了,我边听边在电脑中飞快地输入,犹如灵光乍显,至下午三点左右基本框架搭成,一气呵成,感觉状态不错。
当时搭下的基本框架到现在也没有改变,那就是:层层叩击文本,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以“如泣如诉”为轴心,在“泣”和“诉”两个层面上挥洒,铺设“幽幽笛声如泣如诉,莹莹烛光告慰亡灵”的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到目前为止,我以为,就像一篇好的文章一样,好的课也应该有一中心,然后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急昂处,还它个急昂,静默处,还它个静默,任何艺术都是节奏的艺术,做课,犹讲节奏,这样上得比较集中,不至于太散。像孕育孩子一样,我的又一个可爱的“孩子”终于新鲜面世了。看着她呱呱坠地,我想歇斯底里地大喊一声。
早在2005年春节之前,我就接到王崧舟先生给我的电话,约请我2006年4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青年菁英(王崧舟、薛法根、窦桂梅等)论坛观研讨会上,作为他的徒弟与他共同演绎诗意语文。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之前,我《木笛》在湖州市登台亮相过两次,课上下来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严重超时,教师语言太诗意,学生融情较慢,甚至有的学生根本走不进去。怎么办?惟一的出路是赶紧请王崧舟先生把脉,让课平平静静的呈现在大师面前,而后寻求突破。
2006年3月20日一大早,我乘坐湖州至杭州的快客,只用了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到达了拱宸桥小学。到了学校先生早就热情地在办公室等待我,我清晰地记得,先生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绍国,来得这么早!接着我向先生做了《木笛》一课,课上下来,当时自己感觉不错,特别是孩子怎么就那么熟悉我的诗意语文课路呢!
我十分惊讶,我的每一步预设,拱小的孩子都知道我下一步将要干什么,那种感觉,那个得意,全来自于孩子。先生对我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的好友祖庆也听了我的课,他们在鼓励中给我提了后来起决定意义的建议:内容太多,必须得砍;课还需要价值提升;教师语言太诗意(华丽);“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和“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一节课内,必须舍掉一个,保留一个,当然是保留后者。
图片/来自网络
主人公朱丹“考场”情境中的“拒吹木笛”和“烛光”中的“尽情吹奏”形成一种极鲜明、极强劲的行为反差和情绪张力。考场自是“考场”,这是不言自明的。但对身处烛光方阵的朱丹而言,纪念碑前又何尝不是一种更肃穆、更真实的“考场”?于是,朱丹用“拒吹木笛”和“吹木笛”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方式,在两个考场上写下了完全一致的答案——毋忘国难,守护国魂。
带着拱小的这次打磨体会,回到湖州我对课进行了裁剪:砍掉了开头的大篇幅的画面引入;想象词语的画面砍去,保留倾听词语的声音(如泣如诉);“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中对话教学一笔带过,重点聚焦“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教师的导语能简则简,但不能改变整体的语言风貌;课在价值提升上得动动脑筋:由“国耻”提升到“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