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开)要(心)
出现问题,应该是一件不太开心的事情吧。
但是看着屏幕中彤彤出现的问题,我却很开心。





“跟我一起做手指的动作。”这不是我们昨天第一次做了,这个活动做了很长时间了。
彤彤伸出一根手指,“1,2,3,4,5。”彤彤完全不顾我伸在屏幕里的一根手指,自顾自地伸出他的手指并数着。
“你看我的动作,跟我做一样的动作。”我的语气里有了一点着急。
可是彤彤像没有听到我的指令或者没有看到我有些怒气的脸庞和语气一样,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停地数着不停地伸着手指。
我让阿姨帮他。
阿姨一边帮他摆弄手指,一边说,看老师怎么做你就跟着做。而屏幕这边的我也不停地强调“看我的手指,看我的动作。”
这个时候我发现彤彤有点不知所措,甚至有点,紧张。
他看看阿姨,看看我,表情从笑到停止,另一只手开始打头。
看到这个动作,我意识到在刚刚的环境里我们对他做了什么,而在他的世界里又理解成了什么样子。
我们都在说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
阿姨在提醒他要看老师。
阿姨告诉他应该怎样做。
阿姨摆弄他的手指进行操作。
我在提醒他要跟我做一样的动作。
我们的提示都没有错,但我们不应该在同一时间将它们都说出来。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是在传递信息,但是对于彤彤来说,他要运用视觉看我的动作,他要调动他的听觉听阿姨和我说的话,他还要做出动作。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很简单,整合这些信息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太难了!
一切归零。
我让自己冷静下来,“重新再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面对孩子不太能够做到的事情的时候,需要说一句:重新再来。不知道是说给孩子听还是说给自己听,但这样说的时候,我自己能平静下来。
“阿姨,您现在帮他,不出声音,直接帮他摆出动作。”
我也不说过多的话了。
“跟我做一样的动作。”我一边说一边伸出一根手指,阿姨帮助彤彤伸出一根手指并保持不动。我们就这样从一到五。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彤彤的主动意识特别差,几乎是在随着阿姨的摆弄而活动。
于是不让阿姨辅助,由快速地做了一遍。他是可以跟着做的,就是手部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很难保持一个动作,必须连贯着来操作。于是我们就快速地做了一遍,要让他知道必须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完成任务!






虽然这个问题我没有解决,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发现了问题。
彤彤的视觉关注有问题,之前他几乎不看屏幕,不注视他人。现在能够看屏幕,注视他人,在读古诗的时候,跟着鼠标的移动而点着字读。也能在我做出下意识的动作的时候模仿,于是我把下意识的动作做成了有意识的动作,每天都让彤彤跟着我做动作,然后轮流,我再和他一起做动作。他很喜欢这个活动,而这个时候我总会说:“你看,你的权力真大,我跟着你做动作呢,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做。”他就会把手放在脸上,放在头上,放在嘴边。
正是他这样连贯的表现,让我忽略了他在视觉关注上的差异。
那些都是大幅度的动作,但是对于手指活动来说,动作幅度比较小,他要从大的环境关注到小的点,对于他来说,有些困难。
除了视觉关注的异常对于他在做手指动作上面的影响以外,手指的灵活性弱和控制能力差也影响了他做这个动作。在我和阿姨沟通之后,证实了我的想法。
彤彤平时在家很少动手做事情,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一定会因此受限,当我们需要他用手操作的时候,他的手部活动的问题就暴露了。
我很庆幸在“重新再来”的一瞬间,意识到了问题,而不仅仅是认为:他怎么不听指令呀?
我看到很多自闭症孩子都在一个活动中努力地完成,他们大多数不会故意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除了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以外)。
但当他们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做的时候,我们大多数的第一反应是——他不听指令。
其实我们还可以多想一点——他们理解吗?他们有能力做吗?





和阿姨说面对面地和彤彤进行伸手指的练习。
今天阿姨说昨天下午练习了。
果然今天的效果很好。
和阿姨说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彤彤多用手,拿碗筷,擦桌子……很多事情都让他自己做一做。一方面练习他的手部力量与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问题,为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做准备。
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难得。
发现问题需要机缘巧合,解决问题只需要时间。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