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听戏的听傻了,就连我这同台唱戏的也听出了神。

(来源:京剧三鼎甲)

谭鑫培《四郎探母》1913年百代唱片

【西皮慢板】

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

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

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

我好比浅水龙困在沙滩

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

【西皮二六】

只杀得血成河尸骨堆山

只杀得杨家将东逃西散

只杀得众儿郎滚下马鞍

我被擒改木易身脱此难

将杨字改木易匹配良缘

萧天佐在天门两下会战

我的娘领人马来到北番

(图片来自网络)

梅兰芳《四郎探母》1929年蓓开唱片

【西皮摇板】

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

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

我本当与驸马消遣游玩

怎奈他终日里愁锁眉尖

【西皮流水】

铁镜女跪尘埃祝告上天

尊一声过往神细听咱言

我若是走漏了他的消息半点

【西皮摇板】

三尺绫自悬梁尸不周全

【西皮流水】

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

十五载到今日才吐真言

他本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

他思家乡想骨肉不能团圆

【西皮摇板】

我这里走向前再把礼见

【西皮流水】

尊一声驸马爷细听咱言

早晚间休怪奴言语怠慢

不知者不怪罪你的海量放宽

【西皮快板】

讲什么夫妻情恩德不浅

我与你隔南北才配姻缘

为什么终日里愁眉不展

有什么心腹事你就只管明言

我陪谭老板演戏,已经是在民国以后的事。前面所说段宅堂会的《汾河湾》,这还不是我们最初的合作。我第一次陪他在戏馆里唱的是《桑园寄子》,好像是陈喜星扮的娃娃生。民国六年以前我们俩没有搭过一个戏班。我陪他演出,多半是在义劳戏、堂会戏里,晚上出台,每次也就只唱一两天。不过这种借用义务为名的戏,倒也是不断举行的。有一次陪他在天乐园唱《探母》,真把我急坏了。这件事从发生到现在快四十年了。当时前后台的情形,我倒还记得很清楚。

谭鑫培《四郎探母》剧照

有一天我们合演《探母》的戏报已经贴出去了,他那天早晨起床,觉得身体不爽快。饭后试试嗓音,也不大得劲,就想要回戏。派人到戏馆接洽,这个人回来答复他,园子满座,不能回戏。他叹了一口气说:真要我的老命!

陈彦衡先生说过,谭鑫培到了晚年,有许多人跟着他,等着他一出台就可以拿钱花用。他不得不唱,是含有种种复杂因素的。从上边这一句话里面,就可以想象到这一位老艺人的晚境,是无限苍凉的。

那天晚上到了馆子,我看他精神不大好,问他可要对戏。他说这是大路戏,用不着对。我还再三托付他,请他在台上兜着我点儿。他说:孩子,没错儿。都有我哪。他上场以后,把大段西皮慢板唱完,台下的反映就没有往常那么好。等我这公主誓也盟了,轮到他唱'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这句倒板的时候,坏了!

梅兰芳《四郎探母》剧照

他的嗓子突然发生了变化,哑到一字不出。我坐在他的对面,替他干着急,也没法帮助。对口快板一段,更是吃力。只看他嘴动,听不清唱的词儿。这一场坐宫就算草草了事。唱到出关被擒,他抖擞老精神,翻了一个'吊毛,又干净,又利落,真是好看,才得着一个满堂彩声。见完了六郎以后,就此半途终场了。

谭老板的人缘,素来是好的。那天台下的观众,大半都对他抱着一种惋惜和谅解的心理,没有很显著地表示他们的反感。可也免不了有的交头接耳在那里议论。他是向来有压堂的能力(演员一出台,台下立刻入于肃静无哗的境地,内行称为'压堂’)。在他一生演出的过程当中,那天这种现象,恐怕还是绝无仅有的呢。

我在后台看他进来,心里非常难过,可也找不出一句话来安慰这位老人家,只好在神色间向他表示同情。他也看出我替他难过,卸完了妆就拍着我的肩膀说:孩子,不要紧。等我养息几天,咱们再来这出戏。从他说话时那种坚定的口气,就知道他已经下了挽回这次失败的决心。他觉得嗓音偶然的失润,虽然不算是唱戏的错误,但他是一向对观众负责的,不愿意在他快要终止他的舞台生活以前,再给观众留下一点不好的印象。

梅兰芳《四郎探母》剧照

谭老板休息了一个多月,没有出台。有一天他让管事来通知我,已经决定某天在丹桂茶园重演《探母》。我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兴奋起来。等到出演那一天,馆子里早就满座。老观众都知道这个老头儿好胜的脾气,要来赶这一场盛会。我很早就上了馆子,正扮着戏,谭老板进来了。我站起来叫他一声爷爷。他含着笑容,仍旧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不要招呼我,好好扮戏。我看他两个眼睛目光炯炯,精神非常饱满,知道他有了精神上充分的准备。

过了一会儿,台上打着小锣,他刚上场,就听到前台轰的一声,全场不约而同地叫了一个碰头好。跟着就寂静无声了。头一段西皮慢板,唱得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他是把积蓄了几十年的精华,一齐使出来了。我那天兴奋极了,慢板一段也觉得唱得很舒泰。等又唱到'未开言……的一句倒板,这老头儿真好胜,上次不是在这儿砸的吗?今儿还得打这儿翻本回来。使出他全身家数,唱得转折锋芒,跟往常是大不相同。又大方,又好听,加上他那一条云遮月的嗓子,愈唱愈亮,好像月亮从云里钻出来了。

赵桐珊 梅兰芳 马连良《四郎探母》剧照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种形容词用在这里是再合适也没有的了。不要说听戏的听傻了,就连我这同台唱戏的也听出了神。往下扭回头来叫小番一句嘎词,一口气唱完,嗓音从高亢里面微带沙音,那才好听。后面的场子,一段紧一段,严密紧凑,到底不懈地进行着。始终在观众的高昂情绪当中,结束了这出《探母》。

我看他到了后台,是相当疲劳了。但是面部神情,透露出异样的满足。每一个演员,当他很满意地演完了一出拿手好戏,那种愉快的心情,是找不着适当的词儿来形容的。

我看过他晚年表演的好多次《探母》,也陪他唱过几次,惟有这一次真可以说是一个最高潮。(摘自与谭鑫培合演《四郎探母》)

(0)

相关推荐

  • 【转载2】张厚载及其京剧评论(沈达人)

        总之,这场关于旧戏的争论,除周作人<论中国旧戏应废>.<人的文学>两文涉及旧戏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围绕戏曲形态的特征及其美学原则展开的.胡适.傅斯年.钱玄同.刘半农.陈独 ...

  • 【转载2】闲话几出春节开锣戏(林岷)

    <汾河湾>中梅兰芳饰柳迎春(左),马连良饰薛仁贵(右)     五.<定军山>     <定军山>一名<一战成功>, 又名<取东川>.   ...

  • 【转载1】活跃在清后期内廷的西皮二黄戏(王政尧)

        西皮二黄戏是同治.光绪年间内廷对京剧的称谓之一.在清后期内廷,对京剧的其它称谓还有乱弹.二黄等.说起京剧,几乎尽人皆知.做为我们祖国的国剧,她被国外各方面人士列为中国 "三大国粹&q ...

  • 【戏曲曲艺】从《同光十三绝》描绘的十三位艺人的家世和传人 了解京剧的发展脉络

    图片来源豆瓣博主RECLUSE日记 同光时期(清朝时期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是京剧形成并走向巅峰的时期,也是京剧快速流布形成全国性影响的大剧种时期."同光十三绝" ...

  • 齐如山谈编剧:剧本如讲义,观众听戏像上课,如此戏园非关门不可

    欲论编戏,须先论戏的原理.当初为什么唱戏呢?是为的自己取乐,因为不但唱的取乐,且听的也很欢迎,所以才有人组织班子,排练戏曲,一来供众人取乐,自己又可取财,以后慢慢的越来越发达,就成了专门的行道了.大致 ...

  • 农村留守老人去邻村庙会听戏,中午不回家,有的躺倒舞台上休息!

    午饭后,豫北某农村庙会戏台前,二三十位老人等待下午的好戏开场.(王子瑞 摄) 初夏的太阳很是毒辣,温度足有30度,个别老人打伞遮阳. 有几个老人索性睡到了戏台上. 戏台前方约50米处,几个空凳子的主人 ...

  • 雪小禅 | 听戏

      四时长忆 惜君如常 辛丑三月三十 扫描二维码 关注 小禅同名公众号"雪小禅" ↓   周 二 散 文  听 戏 文:雪小禅 图片:圆光 ♬ 点击聆听 主播韩枫为你播读 从前我总 ...

  • 喝酒、听戏、写草书,人生三大趣事!

    京剧人物 关良 20世纪初,观众公认的余叔岩.梅兰芳.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五位京剧大师,在为京剧声腔艺术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潜心翰墨,就被传为佳话. 其中梅兰芳先生书法功底深厚.清雅俊秀,以行 ...

  • 临涣沈家大院里听戏

    在临涣老教堂那边的破院子里平整出一个民俗集合体,搭建个戏台出来,逐步形成一个以听戏为特色的露天茶馆,总感觉这种创意和设计是不大靠谱的事情.依旧修旧整理那么大的院子,还要添个老戏台,投钱进去也不是个小数 ...

  • 梁实秋:听戏

    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唱为主,所谓载歌载舞,那舞实在是比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 ...

  • 百看不厌| 跟侯宝林听戏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可以说,很多人是从听相声开始了解和喜欢戏曲的.戏曲和曲艺五百年前本 是一家,五百年后,相声从戏曲中吸收了大量营养,又为戏曲的普及做了大量贡献.有人曾说,关于京剧的基本原理.技巧. ...

  • 侯喜瑞:跟萧先生听戏(刘连群)

        对于演员来说,有时一次成功的演出就能改变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那么听戏呢,是否也会有奇迹发生?      誉满梨园的一代名净侯喜瑞,始终忘不了年轻时的一次听戏经历,这可以从他暮年口述 ...

  • 柴俊为:听戏的忌讳

    多年前,报上爆出上海京剧院在温州唱<挑华车>的奇事.说是当地高家庄观众,因主角高宠与他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坚决不许演他被铁华车压死的戏,演员只能改为挺立结束.大宋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