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背景下的面积比值问题——2021年宜昌市中考数学第23题
作为初中几何三大变换之一的旋转变换,之所以放在九年级学习,是有道理的,按教材编排,先学习的是平移,其次是轴对称,最后是旋转,因为它和后面的章节《圆》联系紧密。
我们在学习旋转时,多数情况下是旋转背景下的全等三角形,再到后来加入了相似三角形,例如“手拉手模型”、“一线三直角模型”等,所以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旋转变换的概念开始,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的确定,是成功构造旋转模型的关键,辅助线的作法也多半出自于此。
题目
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边AB上一点,BE=BC,EF⊥CD,垂足为F,将四边形CBEF绕点C顺时针旋转α(0°<α<90°),得到四边形CB'E'F',B'E'所在的直线分别交直线BC于点G,交直线AD于点P,交CD于点K,E'F'所在的直线分别交直线BC于点H,交直线AD于点Q,连接B'F'交CD于点O.
(1)如图1,求证:四边形BEFC是正方形;
(2)如图2,当点Q和点D重合时.
①求证:GC=DC;
②若OK=1,CO=2,求线段GP的长;
(3)如图3,若BM∥F'B'交GP于点M,tan∠G=1/2,求S△GMB:S△CF'H的值.
解析:
(1)由矩形ABCD以及EF⊥CD可得∠B=∠BCF=∠EFC=90°,再加上BE=BC,得到正方形BEFC;
(2)当点Q和点D重合时,围绕旋转中心C,有CB'=CF',
①观察GC与DC,GC和CB'在△GCB'中,DC与CF'在△DCF'中,本小题的目标就是证明这一对全等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两个直角三角形,且有一条直角边相等,并且∠GCB'+∠B'CK=90°,∠DCF'+∠B'CK=90°,所以∠GCB'=∠DCF',于是△GCB'≌△DCF',最后得到GC=DC;
②新增条件OK=1,CO=2,除了能得到CK=3之外,观察△B'OK和△F'OC,它们是一对相似三角形,并且相似比为1:2,于是可得B'K是正方形边长CF'的一半,即K为B'E'中点;
这样可以很容易证明△B'CK≌△E'DK,从而得到CK=DK,再由它进一步证明△GCK≌△PDK,得到GK=PK,即K为PG中点;
在得到上述等量关系之后,接下来我们开始求线段长,仍然从已知求得的CK=3出发,它在Rt△B'CK中,并且这个三角形三边之比为1:2:√5,同时看图中Rt△GCK,它与△B'CK相似,因此它的三边之比也满足1:2:√5,所以可求出GK=3√5,最后得到GP=6√5;
(3)这种图形中给平行线,明摆着是和相似三角形有关,又给出tan∠G=1/2,看一眼这个角所处的直角三角形,又是1:2:√5的直角三角形,最后求三角形面积的比值,从常规思路出发,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两个三角形中,△CF'H是直角三角形,面积相对容易求,并且∠F'CH=∠G,显然Rt△CF'H的三边之比为1:2:√5,设正方形CB'E'F'边长为2a,Rt△CF'H的面积可表示为a²;
对于△GMB,它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底和高均未知,不妨先将能表示出来的线段罗列一下,BC=B'C=E'F'=2a,CH=√5a,F'H=a,顺便求得E'H=3a;
由BM∥F'B'可得∠BMK=∠F'B'K=45°,所以过点B作BN⊥GP于点N,如下图:
先看Rt△GE'H,它的三边之比为1:2:√5,且E'H=3a,于是GH=3√5a,则GB=3√5a-2a-√5a=2√5a-2a,再看Rt△GNB,它与△GE'H相似,所以可求出BN=(2-2√5/5)a,这就是△GMB的高,还可以求出GN=2BN=(4-4√5/5)a;
由等腰Rt△BMN可求MN=BN=(2-2√5/5)a,GM=GN-MN=(2-2√5/5)a,这是△GMB的底;
现在可以表示出△GMB的面积了,2(1-√5/5)²a²,所以比值为2(1-√5/5)²,化简结果为(12-4√5)/5.
这是常规解法,也是从三角形面积公式触发而想到的一条路,有没有别的思路呢?有的.
这次的触发点是平行线,BM∥F'B'
不妨延长B'F'和CH,交于点L,如下图:
仍然设正方形CB'E'F'边长为2a,F'H=a,这一次我们却得到△LF'H∽△LB'C,相似比同样为1:2,因此可求出LH=CH=√5a,用前面的方法同样求出GH=3√5a,可得GL=4√5a,GB=GL-BC-CL=4√5a-2a-2√5a=2√5a-2a;
再观察△GMB与△CF'L,可证明它们相似,相似比为GB:CL=1-√5/5,面积比为(1-√5/5)²,由于点H是CL中点,于是△CF'H的面积是△CF'L面积的一半,因此S△GMB:S△CF'H=2(1-√5/5)²,化简结果仍为(12-4√5)/5.
解题反思
在遇到特殊直角三角形时,灵活运用三边之比不失为一条捷径,若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我们可证明它们为相似三角形,同样也利用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所以记住一些常见特殊边长比的直角三角形,对解题肯定有好处,例如本题中的边长之比为1:2:√5的直角三角形。
在第2小题的结论①中,属于对旋转变换的直接运用,这一对全等三角形较容易找到,条件也足够明显,而在结论②中,OK=1,CO=2需要联想到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所在相似三角形,二是它们所在直角三角形,这两个方面分别就是后续解题的两个推导方向。
本题难点是第3小题,而又给出了明确的提示,一是平行线,二是三角函数,求面积比值也有两种基本路径,一是用面积公式分别表示出这两个三角形面积,再求比值,二是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以及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面积的性质来求比值。无论走哪条路径,都会涉及到特殊边长比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所以对上述知识的深入理解,才是成功解出本题的关键。
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几何压轴题的出处可以在教材上找到,那么重视教材上几何例题的作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主推导,越是简单的问题,越容易产生理解缺陷,因为不够重视。
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为例,不少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内角和为180°,然后便开始大量刷题,从各个角度使用这一定理,45分钟的课堂,大概有40分钟在进行这种练习,表面看上去每种类型的题目都刷到了,这节课应该高效了吧?
错!这节课,不少学生收获可能是零!
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凑”平角,以及如何“凑”平角,需要认真理解,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多边形内角和,效果会出奇地好,甚至不需要老师多讲。同时,在“凑”平角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相当于将前面的内容又巩固了一遍,你看,一个简单的定理证明,可以有这么多功效,这些是通过刷题得到的吗?按刷题理念,要复习这么多内容,岂不是还要把平行线的题目拿出来刷?那一节课时间够吗?因此,重视基础恰恰是最为高效的学习方式,刷题,真的low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