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防博物馆参观记

在北京南四环公益东桥北侧200米处,马家堡东路的路东,有一个《中国消防博物馆》。博物馆中,用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展现了从古到今,人们面对火灾的惶恐、惧怕、思索、防范、治理的过程,展现了消防理念的发展经历。
从展览中可以知道,自然之火,远远早于人类的诞生。人类学会用火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然而,人工取火、开启人类文明之门的同时,也打开了用火不慎而造成火灾的通道。这里,不仅明确了火灾的定义,而且介绍了火灾的危害。
灾火肆虐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让人们逐渐萌发了防火治火的观念。大约3000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分“防火于未然”的观念,同时有了最早的高层建筑火灾记录;2600年前,有了火灾扑救的完整记录;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有了专业的灭火队伍;隋唐时期,官府制订了完备的消防条文,有了专用的灭火工具。前后历经数千年,火政管理逐渐完备,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元明清时代,人们对于火灾的认识,已经从灾起之后的灭火,转变到了灾前预防。尤其是在皇宫大院或是豪门大宅,平时就备有许多“太平缸”,随时蓄满水以备用,遇到起火时,可就地取水用于灭火。尤其是紫禁城里的“内御河”,除了防御作用,更重要的就是灭火。民间建造房屋时,也注重了房屋的防火性能。“防火墙”的出现,使得房屋抵御火灾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到了清朝初期,政府对于火灾的记录更为详细,大量记录显示了火灾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为此,满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专门的消防法律。政府在京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专业灭火军队“八旗火班”,也鼓励各地建立起专业的消防机构。同时由于技术的提高,灭火工具也有了明显提高,专业的“人力水龙”和水枪,使得灭火效率大为提高。
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消防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政府成立了专业的“消防警察”,专门用于灭火消防。电话的普及以及安装了高压离心泵的消防汽车,为火情报告和快速有效灭火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尤其是城市里自来水的普及,消防栓安装在马路边上,更为扑灭大型火灾,提供了水力保证。
到了现在,我国在消防工作中,贯彻了“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更加汇聚了消防思想发展之大成。消防器材和消防工具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消防灭火中,能更快更好的发挥作用,为减少生命的危险和财产的损失提供了更完备的保证。
在当今时代,虽然灭火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我们切不可忘记,“预防为主”才是第一重要的。消防知识的传播,火灾事件中的逃生演练,这些平时生活中难以用到的知识,在遇到火灾时却是保存生命的重要方法。
本文选自乐龄网:山里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朋友」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关注『乐龄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