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自古以来茶叶这一古老而又文明的饮料,从发现、利用、相传至今,至少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长河里,“茶兴于唐,盛于宋”已成为定论。追踪寻源,唐朝茶叶的风靡,主要是在佛教特别是在禅宗发展的基础上火爆起来的。可以说茶与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它也渗透到了当时的高层朝廷,普及到了寻常百姓之家,这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

那么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是如何融合的呢?今天,剑叔就带大家一起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法门寺出土唐代宫廷茶具的分类以及体现

唐代饮茶器具,民间多以陶瓷为主,而皇室家庭多用金属茶具和当时稀有的秘色瓷及琉璃茶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系列茶具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套出土茶具,是皇室宫廷茶文化的完美体现,也是大唐帝国宫廷饮茶风尚极其奢华的见证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僖宗为迎送法门寺佛骨舍利而供奉的御用系列茶具,配套完整,数量丰富,它在作为迄今为止唐代茶具考古最为重大的发现的同时,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唐人的“吃茶”艺术进行了一次形象,生动,真实的透视和折射。

烘培器

金银丝结条笼子,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盖为穹顶,笼有提梁,盖与提梁之间用链相连。整个笼子用极细的金丝,银丝编织而成。通体剔透,工艺精巧。它是供烘烤团茶用的,并为唐僖宗所赐。

值的说的是,这种编织方法和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那用金丝编织的朝天皇冠基本相同。可见其工艺在唐朝已经有了。

烘焙器

碾罗器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因为唐代煮茶用团茶,所以在煮茶之前,要将团茶烘烤,再用茶碾子碾碎烹煮。它由碾子和锅轴两部分组成,与现在的中药碾子相似。茶碾子是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通体方长,纵横程“Ⅱ”形。这枚碾子是文思院专为皇帝打造并用来碾茶的茶具之一

陆羽提倡饮茶人要”精行俭德“四个字,故他在《茶经.四之器》篇中,主张这些器具要用木制或竹制。当时人们品茶,多是自碾自罗,而碾和罗的过程,也是品茶者酝酿品茶时所需要的那种情趣的过程。

法门寺出土的这些银制镀金并刻有花纹的豪华茶器,显然不是陆羽在《茶经》中倡导的那种茶具,其原因当然是帝王之家与平民百姓甚至官僚大夫的不同,帝王一旦把饮茶变成一种享受,也会在品茶的过程中加入精美的茶器和豪华奢靡的气派,同时借助茶道反映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力

茶碾子

储茶,盐,椒器

鎏金银龟盒,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龟甲为盖,甲上有龟背纹。此盒的妙用在于储放碾碎的团茶,茶装入后,既可揭盖提取,也可从龟口中倒出。时至今日,龟一直都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把龟的形象作为茶器的装饰图案,表明了皇家将美好寓意与茶文化相结合,祈求”圣寿万春“的美好心愿。另外还有存放胡椒等调料的茶具。

烹煮器

鎏金蔓草纹长柄勺,匙面呈卵圆形,微凹,柄上錾有蔓草纹图案,并刻有“五哥”字样,当为僖宗生前所用,后与其他茶具一同供养于法门寺地宫。用途是在煮茶时不断击沸汤面,使茶末融于汤中

鎏金飞鸿纹银则,与长柄勺相似,“则”是投茶时的匙状量具,形如勺,柄前窄后宽,后端作三角形,前后两段分别为连珠组成菱形图案,间以十字画飞鸿流云纹。

一套茶器

饮茶器

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纹饰鎏金,为直口,深腹,平底,圈足,有盖。调达子是专供调茶和饮茶之用,这是最早的点茶器之一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通体呈淡黄色,有光亮透明感。茶托口径大于茶盏,呈盘状,高留足。这是一套供人饮茶的器具,造型原始,简朴,质料微显混浊模糊,是唐代地道的中国式茶具制品,可见中国的琉璃茶具在唐代已经启用。

另外还有五葵口圈足秘色瓷碗等一系列秘色瓷。这套瓷器色泽青莹柔和,造型古朴典雅,为点茶器。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对饮茶器皿的质地色泽进行了评述

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刑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红白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红,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从陆羽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唐代饮茶以及茶道对“色香味”的讲究和境界。茶道的最高境界则是首先在茶叶汤色的自然本色——绿色,而能彰显茶叶这一自然之美的瓷器即为上品。当时越窑烧制的青瓷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其釉彩纹色更是千变万化,姿态纷呈。也难怪唐代世人发出了“越瓯犀液发香茶”的赞叹。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宫廷系列茶具的非凡魅力,形象地再现了已经逝去的久远年代里人类的精神历程,人们通过这套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而且茶史典籍未作记载的晚唐宫廷茶具,不仅可以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及宫廷生活的印痕,而且还看到了以感性形态存在于其中的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了一种很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茶文化历史以及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这套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古代茶文化史料中未曾记载过的最为珍贵的唐代宫廷茶具文物。它确凿无疑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存在的同时,也为研究唐代茶文化及唐宫廷茶道,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茶历史

从人类现存的史料看,中国不但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在其他史料中亦有不少记载,在中国可谓流传甚广,影响颇深。值的一提的是,名称由“荼”字改为“茶”字是后来的唐玄宗御批而定,成书于开元二十三碾得《开元文字音义》正式将“荼”去点一笔,成为现在的“茶”字。

纵观中国茶文化史,最早提到茶的有关记载便是《诗经》。在其《邙风.谷风》篇中曾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芥”的句子。至于“茶”字在当时指的是茶还是其他植物,后人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但唐玄宗将“荼”字改为“茶”字却是事实。

晋郭璞《尔雅注》就曾指出:

“树小如柜子,冬生,叶可作羮饮,今呼早采为茶,晚取者为茗。”

西汉宣帝时谏大夫,辞赋家王褒写有《僮约》一篇,其中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之句,从描绘的形状和食用的方式来看,当年史书记载的“茶”就是现在一直饮用的茶。被尊为“茶圣”的唐人陆羽撰《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如果说四五千年前的人们饮茶不可信,那么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人们开始饮茶是可信的。

佛茶——茶文化与佛文化的交融

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唐代开始,并与佛教的兴盛有极大的关联。由于佛教在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许多僧居佛刹已不仅仅是传播佛学思想,弘扬佛法的地方,也是经济单位和财源势力所在,形成了“十分天下之财”,佛有七八“的局面。在”安史之乱“后,禅学中的南宗因帮助征税和收”香火钱“补助军饷有功,而统治者又想利用佛教的影响加强统治,佛教门僧就有了相当大的特权,而通知则又想利用佛教的影响加强统治,佛教门僧就有了相当大的特权,甚至有了庄园和土地。

这些名刹古寺,庄园多建在云山雾罩的名山胜地,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阳光和雨量,极宜种植和培育茶树。伴随着佛教的兴起,僧尼们开始提倡坐禅饮茶,驱除睡魔,便于清心修行,饮茶之风首先在僧尼们中日益普及起来,由僧尼们栽种,管理,采制茶等一系列繁琐的佛事活动也就随之而生

据史料记载,最早培育茶树的蒙顶甘露寺的采摘要在四月初八,就是释迦牟尼诞生这一天。每年这一天,附近各山七十二座寺院的和尚都在蒙顶集结,焚香沐浴,祭祀”仙茶“,然后由一大德高僧咬一片茶,漱一次口,如此循环往复,共咬完三百六十五片,即一年的时日,众僧方可饮茶。茶采撷后,由众僧炒制,众僧一边品茶,一边盘坐围绕诵经

日本和尚圆仁在其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 贞元八年六月八日,天竺高僧释智慧奉旨入西名寺译佛经,所得赏赐就有“茶三十半”。唐懿宗还曾亲自为后来护送佛骨舍利入法门寺地宫的僧彻大法师作“赞呗”,内有“十供养赞”,其中有一项就是茶的供养。此时的沙门已经开设了茶堂,茶寮,配备了专职差头,施茶僧,以茶来礼待善男信女。

随着“佛茶”的盛行,关于茶树的培植和茶的饮用也在大唐国土上由南向北铺排开来,许多乡农也开始了种茶饮茶的活动。同时饮茶的方式也逐渐由最初的药饮和粗放式煮饮发展成为细煎慢啜的品饮,继而演进为富于艺术性,哲理性的茶艺和茶道

意义

这套茶具除质地高贵,造型精巧,纹饰流动等艺术特色之外,和其他出土的物件最为不同也最具独到之处的特点是整体和个体组成的阴柔之美。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匹配协调,婉转飞动的纹饰,那色彩绚丽的机体,无不折射出一种自身特有的动人心魄的阴柔之美,而在这种美的意境深处,又包含着黄老哲学中那无为的思想底蕴,这种思想也正是晚唐政治背景的映照,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政治挽歌。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系列茶具,为我们勾勒出了唐代宫廷茶道的鲜明轮廓和辉煌气象。唐代宫廷茶道是在陆羽《茶经》茶道的基础上,结合了唐代宫廷礼仪的产物。它是对陆羽《茶经》茶道的一种完美的实践,同时也发展了陆羽的《茶经》与茶道,既然茶道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化现象,就必然具备较深的思想内涵以及较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

唐代宫廷茶道体现了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结合,是茶文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的发展与传播。宫廷作为封建社会最高层的代表,无疑地就成为当时社会时尚与文明的典范,是文化思想传播和推广的中兴,是社会意识的源头。

  • 通过饮茶联结友情,品味人生,观照人类社会自身,是唐代渐成的文人茶道的特色;饮茶过程中超脱世俗的宁静,是寺院僧侣茶道的特色;兼具表演性,等级性,亲和性,则是宫廷茶道的主要特色。因而在唐代社会中,茶道变现出了阶段性,阶层性,地域性,经历不同的阶段,阶层和地域,始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唐代佛教的兴盛,孕育并形成了茶文化。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紧密结合,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特征把佛文化茶性揉在一起,达到陶治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使茶道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以独特的茶文化形式流传了下来,对宋代的茶道发扬光大有着深刻的影响。

(0)

相关推荐

  • 茶器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在知乎上有这个一个提问:日本战国时代,松永久秀为了茶器平蜘蛛居然举兵对抗织田信长,最终落得个城破族亡的下场. 最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信长先和商人结合带动茶道的流行,并将「举行茶会」的权力作为一种身份地 ...

  •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本期导读 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闲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品茶闲谈,实在为人生一大乐趣. 在饮茶的同时,人们往往能都静下心境,体会到世间的美好.后来,茶文化逐渐发展并与 ...

  • 宋代音乐的繁荣,宫廷乐、市井文化相互融合

    宋朝曾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时代,虽然对外战争不如人意,但仍旧无法阻止它曾经辉煌的一面.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西方典型饮料,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茶.咖啡.可乐,是风靡全球的三大饮品.其中,茶是极具东方特色的饮品代表,咖啡则是极具西方特色的饮品代表.它们各自在中西方的文化区域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还形成了带有各自特点的文化系统.之后随着世界文化 ...

  • 中国古代无上经典与佛教的大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力

    我们现在提及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与我们的儒释道似乎是天然一体的,他们构成了我们传统文化哲学的框架,我们平时谈及很少刻意将他们区分开,而是混而谈之. 其实,历史上儒释道本身就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而易学作为 ...

  • 传承非遗文化 唐代宫廷燕乐《鼓》首演-中新网

    传承非遗文化 唐代宫廷燕乐<鼓>首演2021年02月07日 09: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唐代宫廷燕乐<鼓>.大唐芙蓉园供图中新网西安2月7日电 (记者 阿琳娜 张一 ...

  • 【佛教文化】五台山,绝美的清凉圣境!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由5座顶如平台的山峰组成,其中北台峰顶海拔3058米,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山中气 ...

  • 佛教文化与三潭印月

    今天早上,我和茶友乘船登岛,优游其间,感觉到景色清幽的三潭印月,处处都有祟佛文化的印迹.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我国,杭州佛教始于东晋,兴于五代,盛于南宋,号称'东南佛国".小瀛洲早年亦有寺宇 ...

  • 中山国墓葬体现文化交汇融合

    对于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万乘之国".处于燕赵夹缝之间的中山国仅是"千乘之国",虽然疆域不大,但曾与燕 ...

  • 【雷池诗社】茶与佛教文化 | 田荣

    24 星期六 2021年4月 春天已经流连很久了 从立春.惊蛰一直走到谷雨 一个个脚印里长出温暖 长出希望 长出鹅黄和翠绿 长出一大片姹紫嫣红花的笑脸 雷池诗社 茶与佛教文化 田 荣 佛教在西汉时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