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唐诗解读——李白之《寄远十二首》(其一)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
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
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
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注:
“三鸟”二句:意谓西王母使者带着书信来访我。
“肠断”二句:一作“断肠”。谓相思肠断如琴弦被剪断一样痛苦,无可奈何。
云和:琴瑟的代称。
女萝:又名松萝。此句以女萝绕于松树喻男女之情。
“写水”二句:谓两人的感情如泉水泻入同一口井中,融为一体,岂能没有波澜。
“秦心”二句:谓二人分处秦、楚二地,相思之恨皎然,哪一个多?秦指诗人在长安,古属秦地;楚指妻子许氏在安陆,古属楚地。
解读:
这十二首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原其诗旨,当是诗人开元年间由安陆初入长安前后,旅居长安、洛阳、南阳等地时的作品。诗皆以寄内或自代内赠的形式,表达对居于安陆的妻子许氏的思念之情。
前四句写自己身在客中,飞鸟传信,更添愁思,中四句以如泉注井比喻二人同心,总括两地相思。其中诗中提到的“三鸟”二句,用《山海经﹒西山经》的典故,这青鸟共有三支,“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鸟。居三危之山,为西王母取食”。这三支赤首黑目的神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侍者,具三足,乃力大健飞之猛兽,它们不但为西王母取食,还能为西王母传递信息。传说居住在昆仑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要前往汉长安城的未央宫。青鸟前去传书,一直飞到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鸟儿非常惊奇,问东方朔此鸟叫什么,从哪里飞来。东方朔告诉武帝,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专门为报信而来。不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扶持着来到殿前。武帝率众臣赶快迎接。
在李白的这首诗里,我们发现,青鸟已经不再是神力无限的猛兽,而变成了善解人意、温和良善、体态轻盈的信使喽。关于青鸟的故事,在以后诗词中我们还会涉及,此处不议。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