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唐诗解读——李白之《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暧,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注:
鹦鹉洲:在今湖北汉阳西南,建安时代文学家祢衡作《鹦鹉赋》于此洲,故名。
吴江:指武昌一带的长江。武昌在三国时属吴,故云吴江。
陇山:在陕西、甘肃两省交界。相传鹦鹉产自陇西。
芳洲:洲上芳草丛生,故名。
锦浪:指桃花或其花瓣落入江中的情状。锦是色彩缤纷的丝织物。桃花夹岸,花瓣落入江浪,非常美丽,故用锦来形容。
迁客:被谪迁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解读:
关于鹦鹉洲历史上有个美丽的传说:
三国时,名士祢衡被刘表推荐给江夏太守黄祖。祢衡与黄祖的儿子黄射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
长江中有一座江心洲。有一次,黄射邀请祢衡来江心洲打猎饮酒。其间,黄射把别人送给他的鹦鹉送给了祢衡,并要求祢衡写一篇咏鹦鹉的文章。祢衡于是借物咏怀,遂作《鹦鹉赋》,抒发自己身处乱世,才智不得舒展的怨恨。祢衡写完此赋后,把鹦鹉送给了身旁的歌女碧姬,以表达同病相怜之情。
后黄祖看见这篇赋后,怕祢衡日后对自己不利,找借口将其杀害,并把祢衡埋葬在江心洲上。歌女碧姬带着祢衡送给她的鹦鹉来到了洲上,并一头撞死在祢衡墓碑前。次日,人们发现鹦鹉也死在墓前,后人为碧姬修了一座坟墓,并把鹦鹉一同葬在洲上。从此江心洲改称为鹦鹉洲。
后世文人在此留下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光唐代关于鹦鹉洲的诗歌也是不胜枚举,崔颢的《黄鹤楼》,孟浩然的《鹦鹉洲送王九游江左》,李白的这首也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明眼人一看,这不过是崔颢《黄鹤楼》的改句,开篇三次用“鹦鹉”,同样不显重复,大有跟崔颢三用“黄鹤”较劲的态势,但从整体而言,李诗写得不好,后世也不太注意,偶尔提及,也只是作对崔诗的陪衬来说的,李白估计心中也晓得自己这首与崔诗不能相提并论,故心中不平,跑到南京,游凤凰台,刻意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总算扳回一局,昨天已经说过,此处不提。
就该诗而言,诗人围绕小小鹦鹉洲展开来描绘,之所以不可忘怀于无限江山之一小小鹦鹉洲者,是因为在历史上狂士祢衡为黄祖所杀,埋骨于此,诗人不忍明言历史上这一段悲剧,只道自己虽有恋主之情,然却为浮云所蔽,不见长安,唯此长洲孤月,为己知己,聊慰诗人失意之情。
中两联写得灵动飞扬,颇有太白意味,细读之,不失为名句,唯太白之才情,足以使群才望而却步。
诗人常以祢衡自比:“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薇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刘表不用于祢衡,暂来江夏;贺循喜逢于张翰,且乐船中。”(《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联系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处境,可加深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李白还有一首《望鹦鹉洲怀祢衡》: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人谴责曹操用权谋借刀杀人,让黄祖背上杀名士祢衡的恶名,诗人称赞祢衡的才华之高,对其不幸深表同情,结尾处“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是用自然尚有情,来抨击奸雄无人性,这是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诗人笔下的鹦鹉洲在明末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是清乾隆年间新形成的一洲,曾名“补得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并于1900年重修祢衡墓。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