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从容就义的瞿秋白,书法竟如此惊艳,充满才子气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192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后曾任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他拒绝劝降、从容赴难的高大身姿早已定格于昭昭青史,永存于世人心间。
瞿秋白是著名的才子,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造诣极高。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他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个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人;他曾制订中国拉丁化新文字,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通过这套拼音文字得以脱盲……
著名作家梁衡曾撰文说:“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
瞿秋白书法擅写多种书体,相比较而言,他的魏碑体楷书和行草书艺术水准更高。1935年,瞿秋白在监狱中最后的日子里,除了接受审讯和采访,依旧刻字、撰文、写字。《狱中述怀》诗词3首是其用生命写成的千古绝唱,基本体现出了瞿秋白的书法风格。
这幅作品碑意浓郁,中锋侧锋并用,线条粗狂,大开大合,丰富而劲健,激情而沧桑,自然散发出一种活力,融革命家的正气、学者的书卷气与书法家的灵气于一体,显露出襟怀坦荡、从容不迫的气度,亦如他的经历和性格,也是他对自我的文化关照。
瞿秋白书法早年奠基于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后受常州亲戚也是知名的书法家——庄蕴宽的影响,又学了北魏《龙门十二品》和南魏《爨龙颜碑》等,所以他的字一直保留着魏意。
瞿秋白的魏碑风格楷书,用笔以圆为主,方圆并用,结体纵势开张,笔意爽利,浑厚刚劲,不精雕细刻,不在刀痕上下功夫,强调行笔的自然,注重意趣的捕捉和神采的提炼,避免了魏碑大刀阔斧的习性。
在瞿秋白的书法中,无不展现出道家推崇的空灵宁静、倾听天籁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也源于他高深的文学、美学与思想修养。
瞿秋白出生在传统文化和道学气息很浓的大家庭中,传统文化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从小就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他的父亲瞿世玮是山水画家;母亲金璇,出身书香世家,爱好诗词曲赋,写得一手好字;六伯父世琨擅篆刻。
瞿秋白幼承家学,诗词、书画、篆刻等无一不精。对于书法,他说过:
瞿秋白的书画艺术体现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平淡境界,更透露出他文人儒士的“名士气”。
对于瞿秋白意义的阐释,梁衡也说过另外一段很值得深思的话,他说:“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重要……”
亦如挚友鲁迅所言:“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