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得笔是什么?米芾说得笔者,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
清朝乾隆年间有位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里评论各家书法,用得最多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得执笔法”。得执笔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笔法,常用是否得笔来判断一个学书者是否入门,得笔者便是入门者,不得笔者,便还没有入门,也就不用再评论其他。
米芾在奉御评价当时的书家时,也是这么做的。他说了蔡京“不得笔”,便接下去评论其他人了。关于得笔的话题,米芾在他的《自叙帖》中做了详细的说明。
米芾清和帖
什么样的点画叫“得笔”了呢?米芾说“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偏。”得笔的点画,就算细如发丝也是饱满的,不得笔的线条,即便粗如椽木也是不饱满的。
看到“圆笔”,不知道你想没想起蔡邕《九势》中的一句话。“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由此可见“得笔”就是获得中锋用笔的能力,能够控制毛笔不出现偏侧,使写出来的点画圆润饱满,不干枯。
米芾自叙帖局部
只有这样的用笔才能做到力在字中,所得线条才有肌肤之丽。米芾也说了同样话,“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
米芾的得笔也是这样,让点画能够象一位美男子那样,有骨、有肉、有血、有筋、有脂、有风采、有神韵!没有中锋行笔就会少了筋骨,枯了脂泽,没了风神!
米芾自叙帖局部
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看看侧锋的点画,笔锋偏于一侧。这种状态下的笔锋是用不上力的,所以点画只有肉无骨。这时笔腹着纸一侧,边缘参差不齐,形同枯笔,使点画失去了血和脂。无血无脂的点画,也就没有圆润可讲了。无骨、无筋、无血、无脂,便象一个病夫,自然也不会有风采和神韵。
点画有了活力,再有了规则,不想成为书法的能者都难!这就是为什么从蔡邕开始就强调“圆笔”原因之一。蔡邕那时虽然没有中锋侧锋这种叫法,但依他的描述分明就是现在的中锋用笔。
米芾李太师帖
有人反对笔笔中锋,理由是做不到。做不到就可以降低要求了吗?这种不求甚工的做法,也正是今天书法没落的一大原因。况且,笔笔中锋不是所有人做不到,没有人能做到,而是一部分人能做到,一部分人做不到。
锺张二王的都是中锋用笔,欧虞褚薛的也是中锋用笔,张怀颜柳的也是中锋用笔,甚至苏黄米蔡都是中锋用笔。既然前人能做到笔笔中锋,我们为什么不要求笔笔中锋呢?
米芾 紫金研帖
要做到正锋,首先要正笔,以目前我们的书写环境,五指双苞执笔是保证中锋行笔的关键。五指执笔是拇指与食指捏住笔杆,中指与无名指夹住笔杆,小指抵住无名指,增加稳定性。这样就在四个方向掌控了笔杆,同时这样的状态也使手心自然地空出来,而手指的用力又可以实而不死。
米芾在说“其次要得笔”的上一句,便是“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苏轼也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且宽”。这个无定法,不是说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而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那就是一定要使笔“虚且宽”。就像我们常说的“自由”,都是在一定的约束下的自由。
米芾徳忱帖
有了中指“苞”的动作,因为这两个手指的长度不同,共同弯曲时,为了保证笔杆竖直,就自然形成了手心的空虚状态。
再有,笔笔中锋的行笔,并不是笔杆一直垂直于纸面。当使用逆锋策法或者顺锋拖笔时,笔杆是会偃仰有度的。但这时的行笔状态依然是中锋行笔。